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冰凉、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重者肿胀加剧,表面可形成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多对称发生于四肢远端以手指、手背、足缘、足跟、面颊、耳廓等处多见,亦可单侧发生。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女性,以肢端血运不良及手足多汗者多见。自觉有痒感、烧灼感、肿胀感。痒感受热后加剧,有糜烂或溃疡者自觉疼痛。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冻疮的表现,冻疮的表现形式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

中医辨证:阳气不达,寒冷侵袭,气血凝滞。

冻疮的表现形式

1、寒冬季节,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围巾、耳罩等,做好保暖措施。2、平日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3、平时多用冷水洗脸洗手,并及时擦干,有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4、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5、对于反复发作者,除药物外,还可通过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尽可能摆脱冻疮的“纠缠”。冻疮,也称非冻结性冷伤,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于寒冷低温、环境潮湿等因素侵袭,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炎症损害。当皮肤处于寒冷(0~10℃)、冷暖急变或潮湿的环境时,引发局部小动脉强烈收缩,久而久之,动脉血管出现麻痹继而扩张,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淤血,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诱发冻疮。冻疮常见于初冬、早春季节,在儿童、妇女、贫血、肥胖、糖尿病、手足多汗潮湿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人群中多见。容易发生在手指、手背、脚趾、足跟、耳廓、鼻子等部位,局部表现为发红、肿胀、瘙痒、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继发感染等。

冻疮的表现症状

冻疮是由于寒冷侵袭引起的皮肤炎症损害。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气候转暖后可自愈,转年易复发。

本病多发于手、足、耳端。初起皮肤苍白,旋即青红,肿胀痒痛。继则发生水疱,破溃糜烂,形成溃疡。甚至脓血淋漓,日久难以愈合,或四肢末端发生黑褐色干枯坏死。

平日注意锻炼和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全身及局部干燥保暖,手套、鞋袜不宜过紧;天气过于寒冷应外搽护油;积极治疗慢性贫血及消耗性疾病,是预防冻疮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