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工艺:一氧化氮也可用于硝化生产工艺,它可与烯烃加成,生成二亚硝基化合物,后者可被氧化为硝基化合物,或重排为肟再被氧化为硝基化合物。

2,制作半导体:在半导体器件生产中,一氧化氮可作为一种等离子体气体应用。
3,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NO可以产生于人体内多种细胞。如当体内内毒素或T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时,能产生大量的诱导型NOS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从而合成大量的NO和H2O2,这在杀伤入侵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肿瘤细胞、有机异物及在炎症损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当前认为,经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的NO可以通过抑制靶细胞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细胞DNA合成等途径,发挥杀伤靶细胞的效应。免疫反应所产生的NO对邻近组织和能够产生NOS 的细胞也有毒性作用。某些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局部或系统组织损伤,血管和淋巴管的异常扩张及通透性等,可能都与NO在局部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4,心脑血管的作用机理:一氧化氮是氮的化合物,化学式NO,分子量30,氮的化合价为 2。由于一氧化氮带有自由基,这使它个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顺磁性。当它与氧反应后,可形成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气体,液态、固态呈蓝色。一氧化氮改善心脑血管的作用机理。
5,各类含氧氮化合物的构型:一氧化氮的产生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酶生性一氧化氮,一种是非酶生性一氧化氮。
非酶生性通过供体生成如硝酸甘油、硝普纳等临床药物产生。酶生性必须有酶的参与,同时也要有前体物质的。这种酶称为一氧化氮合酶(NOS),人体内有3种此类酶,分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人体神经元细胞当中;最后一种叫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人体免疫细胞当中如淋巴、T细胞当中。拓展资料:
一氧化氮为氮氧化合物,化学式NO, ,氮的化合价为 2。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由于一氧化氮带有自由基,这使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当它与氧气反应后,可形成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二氧化氮(NO2),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方程式为:3NO2 H2O==2HNO3 NO。
来源:百度百科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的作用机理
1、用于半导体生产中的氧化、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并用作大气监测标准混合气。也用于制造硝酸和硅酮氧化膜及羰基亚硝酰。

2、用于制造硝酸、亚硝基羧基化合物,人造丝的漂白。用于医学临床实验辅助诊断及治疗,有机反应的稳定剂。
3、制硝酸、人造丝漂白剂、丙烯及二甲醚的安定剂。
4、也可用作人造丝的漂白剂及丙烯和二甲醚的安定剂。超临界溶剂。
一氧化氮是一血液毒物,转变氧合血红蛋白为变性血红蛋白而发绀,使大脑受损伤产生麻痹和痉挛。轻度中毒时,移至新鲜空气中症状可消失。
由于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快变为二氧化氮,后者对人体也有毒害,对肺组织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出现肺纤维化。还可出现牙齿酸蚀症。
空气中一氧化氮的最高容许浓度(折合成二氧化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氧化氮
吸入一氧化氮的作用
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

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N2O,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呈无色有甜味气体,是一种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但在室温下稳定,有轻微麻醉作用,并能致人发笑。其麻醉作用于1799年由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拓展资料:
历史
一氧化二氮是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1772年发现的,汉弗莱·戴维自己和他的朋友,包括诗人柯尔律治和罗伯特·骚塞在18世纪90年代试验了这种气体。他们发现一氧化二氮能使病人丧失痛觉,而且吸入后仍然可以保持意识,不会神志不清。
不久后笑气就被当作麻醉剂使用,尤其在牙医师领域。因为通常牙医师无专职的麻醉师,而诊疗过程中常需要病患保持清醒,并能依命令做出口腔反应,故在此气体给牙医师带来极大的方便。应用
1、助燃剂使用氮氧加速系统的改装车辆将一氧化二氮送入引擎,遇热分解成氮气和氧气,提高引擎燃烧率,增加速度。氧气有助燃作用,加快燃料燃烧。
2、火箭氧化剂一氧化二氮可以用作火箭氧化剂。这比其他氧化剂优势化处是因为它是无毒的,在室温下稳定,易于储存和相对安全地进行飞行。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很容易分解成呼吸的空气。
3、医学因全麻效果差,常与氟烷、甲氧氟烷、乙醚或静脉全麻药合用。现已少用。N2O用于麻醉,对呼吸道无刺激,对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无损害。
在体内不经任何生物转化或降解,绝大部分仍以原药随呼气排出体外,仅小量由皮肤蒸发,无蓄积作用。吸入体内只需要30s~40s即产生镇痛作用,镇痛作用强而麻醉作用弱,受术者处于清醒状态(而不是麻醉状态),避免了全身麻醉并发症,手术后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