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具体应用,饮食养生的具体应用包括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关系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中医食疗的特点1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饮食是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正确观念。2注意辩证(质)食治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的精髓。中医食养食疗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十分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可以认为中医食疗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中医的辩证论治包涵了辨体质偏差、辨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食治是以辨体质偏差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则仍遵循《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根据近年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认为各类人群中的体质大致可分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5类。其中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均忌生冷、寒凉食物而应选用具活血、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燥红质应忌温热,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的食物。根据体质选用相应的食物,即谓辩质食治。3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中医学认为中药的性质可分温、热、寒、凉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体施食只需分温热、寒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其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如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久而生痰。五味: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中也具备上述五味。但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解释食物的治疗机制、营养作用,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4注意饮食禁忌。中医食疗非常强调食物禁忌,除了辨质禁忌以外,认为食物与季节,食物与疾病,食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5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中医食养食疗学在注重辨(质)证食治的也认为食物养生与治疗也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情况、疾病情况、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中医饮食治疗的研究

饮食养生的具体应用包括

饮食养生包括哪些内容?

饮食养生是养生文化之一,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养生的目的。饮食养生的意思也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主食,饭菜,荤素要搭配合理,这样决定了养生的效果。

包括如何合理搭配,饱饿有度,烹调有方等。

饮食要求达到几个平衡,营养素的平衡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比例要适当,动物性和脂肪性食物的平衡,一日三餐的平衡,食物的酸碱平衡。

要吃一些容易被消化,并很好的被吸收的食物。还要多食蔬菜和水果,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矿物质,才能满足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平时还可以多用枸杞,大枣,桂圆,人参等泡水。

饮食养生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补充营养

饮食在进入人体以后,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窍等的作用。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依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各种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

“精气神”的物质基础

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只有机体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充盛,邪气就不能侵袭使人致病。要正气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饮食,这样机体所需营养才能保证,五脏功能才可旺盛。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如钙质不足会引起佝偻病,维生素缺乏会产生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症等。

治疗疾病

食疗往往比药疗的效用来得好。能够用于疾病治疗的食物很多,如猪骨髓可补脑益智、山楂消食积、大蒜治痢疾、当归羊肉汤治产后血虚、赤小豆治水肿等。

抗老防衰

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饮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滋肾强身而产生的。肾的精气不足,会导致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