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太极内功养生法书籍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 ,之前师父给我的时候只有复印件,后来找到本正版的,记得当初拿到的时候激动了一阵,书比较薄,除了作者的拳照,里面收录了一些经典拳论,其中有几篇在当时是第一次面世,记得有大用诀和各种决,现在网上能找得到。《杨式太极拳》 ,傅钟文演述。书比较薄,字比较小和密,有关杨式太极的内容好像都说到了,又好像隔靴搔痒,看过。也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买的晚,该看的都知道了,

这个回答比较长,在下面我推荐了两百多册太极拳的武术书籍,
注意看这些太极拳书籍均出自于图中右下角,且都是电子版的太极拳书籍,
《太极拳体用拳术》 ,作者:杨澄浦,台湾版本的复印件,繁体字、复印件看着总不爽,啥时候去找本正版的,怎么说也是杨式太极宗师的书。后辈杨式太极的各种解读,多少都源于此书,你读不读?《杨澄浦拳照》,杨澄浦本人的若干拳照,经傅家传了下来。宗师风采,看看会有收获。 《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鑫,陈式太极里面老有名的书籍之一。可惜当初没看懂,现在可能也没看懂多少。前半本说《易》 ,后半本论拳,个人感觉有点把太极拳、把缠丝劲说玄乎了,简单道理复杂化好像是陈氏太极的传统,就此点而言,杨式胜出。(此感觉不会被喷吧?喷了不回! ),品牌创始人杨露禅让太极拳扬名立万,随后来了个太极拳水平极高的技术 文化总监武马襄,高度浓缩提炼太极的精华和内涵,让太极的名号百尺竿头又进一尺,此方面陈氏这边没得比。
《孙禄堂武学录》里面有《太极拳学》 ,可能作者写作水平太高,也可能作者没写出实货,看完了,没感觉。里面的《拳意叙真》是孙记录的各派拳师的拳论,有几篇值得一看,推荐。再有的许多太极拳书籍,各种途径来的,不上图了。太极拳图中右下角都有这些太极拳电子版书籍
其他太极拳书籍目录:
TJ221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于志钧)
TJ222杨式太极拳阐秘(庞大明)
TJ223杨式太极拳法精解(李雅轩)
TJ224杨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张勇涛)
TJ225杨式太极拳技击(杨慎华)
TJ226杨式太极拳架详解
TJ227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
TJ228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王志远)
TJ229杨式太极拳拳照图谱(傅清泉)
TJ22[杨氏太极拳诠真].
TJ230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路迪民着
TJ231杨式太极拳述真:珍品书
TJ3[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
TJ40陈家太极拳入门(松田隆智)
TJ41陈氏二路太极拳(刘鹏)
TJ42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陈小旺)
TJ43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
TJ44陈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祖)
TJ45陈氏太极炮锤
TJ46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
TJ47陈氏太极拳(老架)(陈国灿)
TJ48陈氏太极拳()
TJ49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
TJ4[精功十三式太极拳].
TJ50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
TJ51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
TJ52陈氏太极拳剑刀(陈正雷)
TJ53陈氏太极拳拳法与套路教程(吴自立)
TJ54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
TJ55陈氏太极拳套路
TJ56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繁体坚排)
TJ195学习太极拳(卓宏谋)
TJ196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栗子宜)
TJ197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杨礼儒)
TJ198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
TJ199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
TJ19[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
TJ1[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
TJ200李雅轩太极精论
TJ201李雅轩杨氏太极拳诠真
TJ202汪传杨氏太极拳修整实录(汪仲明)
TJ203中国杨氏太极(杨振铎)
TJ204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振基)
TJ205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黄文叔)
TJ206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李涟)
TJ172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原宝山)
TJ173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TJ174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
TJ175武派太极技击术(高连成)
TJ176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
(李鸿义)
TJ178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
TJ179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
TJ17[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
TJ180武式太极拳(郝少如)
TJ181武式太极拳阐秘(庞大明)
TJ182武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陈建云)
TJ183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
TJ184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
TJ185武式太极拳老架(翟维传)
TJ186武式太极拳诠真(乔松茂)
TJ187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乔松茂)
TJ233杨禹廷太极拳动作解说
TJ234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李秉慈)
TJ235赵堡太极拳诠真(王海洲)
TJ236郑曼青太极自修
TJ237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
TJ23杨氏太极拳三十七式内功述真].
TJ247郑子太极自修新法
TJ248中国唐代三世七太极拳与剑术(王知刚)
TJ249中国赵堡太极-赵增福
TJ24[杨式太极拳].
TJ25[杨式太极拳阐微].
TJ26[杨式太极拳述真].
TJ27[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
TJ28[杨式太极真功].
TJ29[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
TJ2[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陈鑫)(简体横排)
TJ58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正雷)
TJ59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陈正雷)
TJ5[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太极拳练架真诠].
TJ120太极拳谱(沈寿)
TJ121太极拳谱(武汇川)
TJ153吴式太极拳基础(李仁柳)
TJ154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TJ155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TJ165武当嫡派太极拳术(李寿篯)
TJ166武当气功太极拳(马杰)
TJ167武当三丰太极拳
TJ168武当太极拳(万簌平)
TJ169武当太极拳与盘手20法(裴锡荣)
TJ16[太极拳图解].
TJ170武当玄功太极掌(刘世君)
TJ171武当赵堡太极拳大架(赵增福)
TJ123太极拳浅说太行拳术()
TJ124太极拳全书(修订本)(人民体育出版社)
TJ125太极拳实用技击法(武世俊)
TJ126太极拳释义(董英杰)
TJ127太极拳术(陈微明)
TJ128太极拳术(顾留馨)
TJ129太极拳述要(郑天熊)
TJ12[太极拳论谭].
TJ130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TJ131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TJ132太极拳图说(金倜生)
TJ133太极拳疑难解答
TJ134太极拳原理与练功精要:太极拳的背丝扣练法(张修睦)
TJ135太极拳运动362问(薛安日)
TJ136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
TJ137太极十三刀(张耀忠)
TJ138太极心语(陈太平)
TJ103太极解密十三篇
TJ104太极梅花螳螂拳(上)张炳斗
TJ105太极梅花螳螂拳(下)张炳斗
TJ106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张炳斗)
TJ107太极内功解秘(28祝大彤)
TJ108太极拳(五分钟套路)(顾留馨)
TJ109太极拳丛书之四-吴鉴泉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
TJ10[太极拳理传真第三版].
TJ139太极之光太极拳心法密钥
TJ13[太极拳秘诀评解].
TJ140王志忠《太极十三式述真》太极十三式
TJ141王宗岳太极拳经 王宗岳阴符枪谱(唐豪)
TJ142王宗岳太极拳经 王宗岳阴符枪谱
TJ143精简吴式太极拳(柳恩久)
TJ144精选吴式太极拳剑(柳恩久)
TJ145正宗吴式太极拳
TJ146吴鉴泉式太极拳(徐致一)
TJ147吴鉴泉太极拳古谱
TJ156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
TJ157吴式太极拳慢架(李立群)
TJ158吴式太极拳诠真(王培生)
TJ159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李秉慈)
TJ15[太极拳全书].
TJ160吴式太极拳拳照图谱(李秉慈)
TJ161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国解(王培生)
TJ162吴式太极拳十三式(李秉慈)
TJ163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
TJ164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王善德)
TJ100孙氏太极拳(孙剑云)
TJ101孙氏太极拳·剑(孙剑云)
TJ102孙式太极拳诠真(孙剑云)
TJ103太极解密十三篇(1)TJ110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李觉民)
TJ111太极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
TJ112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张耀忠)
TJ113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
TJ114太极拳理传真(第三版)(张义敬)
TJ115太极拳理传真(台版)
TJ116太极拳论老三本
TJ117太极拳秘谱(玉昆子)
TJ118太极拳内劲(吴宗周)
TJ119太极拳谱(清:王宗岳)
TJ148吴式太极快拳(李立群)
TJ149吴式太极快拳(吴英华)
TJ14[太极拳秘谱].
TJ150吴式太极拳(王培生)
TJ151吴式太极拳(徐致一)
TJ152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
TJ188武式太极拳术(翟维传)
TJ189武式太极拳推手(翟维传)
TJ18[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
TJ190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
TJ191武式太极拳新架(陈固安)
TJ192武式太极拳正宗(薛乃印)
TJ193武式太极拳桩功(翟维传)
TJ194心意太极拳(马琳璋)TJ30《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
TJ31〔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械汇宗
TJ32简化太极拳(第2版)
TJ33 24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TJ34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
TJ35北派太极快拳(谢守忠)
TJ36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TJ37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
TJ38陈发科太极拳技击讲堂(李宝廷)
TJ39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洪钧生)TJ207杨氏太极刀枪精解(陈龙骧)
TJ208杨氏太极剑法精解:附李雅轩43式太极拳
TJ209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李鸿义)
TJ20[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
TJ210杨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
TJ211杨氏太极拳诠真(陈龙骧)
TJ212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二:太极拳行拳心法
TJ213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
TJ214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TJ215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
TJ216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太极拳内功理法
TJ217杨氏太极拳真传(赵斌)
TJ218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
TJ219杨式太极刀枪精解-陈龙骧 李敏弟
TJ21[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TJ220杨式太极拳(傅钟文)
太极内功养生法祝大彤
我个人认为:祝大彤老师很了不起,能把内功外传且说的这么通俗易懂的,还是第一人。祝大彤老师早年师从于杨禹廷、汪永泉、吴图南等大师,这三位大师皆是内功深厚之高人。尤其在杨禹廷晚年时,到其家学拳九年,直至杨禹廷去世。祝大彤的确得太极内功之真传、精髓,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且毫无疑问的(至于内功之深浅各人评断)。他的《太极内功解秘》、《太极内功十三篇》皆是很好的说明,光盘也有《太极八方线》《阴阳相济》《太极脚》等。书我读过,碟我也看过,我对其中的内容表示极大赞同。(但有必要阐明一点,练出太极内功的方法不止一种,所以他的论述也未必是全面的,但更多是正确的。)祝大彤不讲套路,只讲道理,这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现如今正值“老师遍地,学生难找”的局面,只要一有学生问道:何种流派的拳术好?各个老师都说自己练的这个好,弄的学生也如云里雾里一般,不知究竟该何去何从。其实流派套路只是个载体,每种套路都可以练出内功。大家伙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或更容易驾驭的套路进行习练,而且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其三者缺一不可)才可以得到内功。介于此上,我认为祝大彤还是有真才实学的,绝非骗子,至于习练者能否体悟、参透,只是个人水平不同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