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争论太极拳究竟是张三丰所创 还是陈清平所创的问题,事实证明应该是张三丰所创,以下是证据: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过去唐豪、顾留馨在创立"陈王廷创拳说"之时,抓住所谓"夜梦玄帝授拳"等"荒诞"的说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假如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那么请问,张三丰作为武当山的道士,他习武、练拳是不是迷信看荒诞吗看武当山道士们秉承传统,将武当山道士们所继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到民间,从而发展成为中华武术中一大名宗--武当派武术,这又是不是迷信看假如这些都不是迷信的话,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将唐豪、顾留馨所否定过的客观事实予以澄清,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看清光绪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李氏又于光绪七年将开头所作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为何作此改动看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于宋张三峰与明张三丰故而未作定论;其二,当时有陈系(陈、杨、武等派)以外的太极拳流派在民间沿袭着,而这些流派自云早于张三丰。李亦余可能有所耳闻,故认为太极拳起源有可能早于张三丰。关于这一点,可举一实例为证: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间太极拳(功)已经在金陵流传。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笔者与此派传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传谱记载,金陵太极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可谓早于张三丰。从从此派内容及其特点来看与陈系诸派大异,可断其绝非由陈系诸派所派生。夏桂勋与李亦余为同时代人,李亦余闻知金陵太极功及其源流,也是极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说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这里虽未提及蒋发,显因系略笔之故。巧得是,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弟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经在光绪七年七月也写过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张三丰创拳和传拳的问题。《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这里,李瑞东先生说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系因道家崇尚黄老,而太极拳传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故。这里的轩辕黄帝应该理解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称。而古人观蛇鹊之战,悟化出一种原始拳术,这绝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这种原始的拳术迨至宋元,就成了张三丰进一步创造的蓝本。这说明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武当内家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要比所谓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说法真实可信。李瑞东在《序》中所言,张三丰为宋元时人,客观地看张三丰从宋代活到明代颇为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专门练习长寿之术的高道张三丰来说,并非不可能的,因为古有彭祖八百岁之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是内家拳看内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极拳同源看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类似情形在传统武术的沿袭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另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曾经作为武当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一起沿袭了下来,以后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发生了分离。分离之后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拳种的内容以丰富、完善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拳种。至于何时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的,这正是我们所应该深入研究的。内家拳的概念和内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原有的内容(含太极拳)还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种内功拳种。内家拳原来的内容只是"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黄百家《内家拳法》),即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代名词。关于太极拳曾经作为内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据有二,其一、太极拳和松溪派内家拳的相同之处,根据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在《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与发展》(见《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阐明的拳理,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松溪派内家拳讲:"拳有阴阳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刚柔";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万法万事之宗祖。松溪派讲:"拳起于易";太极拳各派皆以易理说拳理。松溪派讲:"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此乃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传统太极拳讲:气沉丹田,内气潜转,练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松溪派的要领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而这正是传统太极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领。松溪派讲:"下腭微收";太极拳也讲下腭微收。在打法上,松溪派讲"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太极拳则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恰好是前者的诠释。松溪派在技击上上讲"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这在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上也有若干体现。由于传递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内家拳同今天的太极拳相比较,肯定会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拳势名称上区别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绝不可以把这些不同之处用来否定松溪派内家拳和太极拳的渊源关系,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抛开历史于不顾,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这无疑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非先生自创),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其中的"太极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极拳术。它之所以称之为"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瑞东先生所传的"太极十三丹",与武当道教的内丹功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是直接沿袭下来的丹功称谓。所谓道教内丹功,其实就是道士们所修炼的内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炼成"纯阳之体",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服食外丹来达到目的;其二是通过修炼内丹功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道士们通过炼丹炉所炼就的外丹,多含铅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还会中毒,于身体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还有贪图长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内丹功则不同,因为内丹功按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家"养生气功",修炼内丹功不但于身体无害,而且低则益寿延年,高则可修炼成"纯阳之体",从而"得道成仙"。历史上绝大多数道士都修炼内丹功。因为内丹功也是气功,那么气功就有动静功法。太极十三丹即是道家内丹功的一种,太极十三丹的动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之仿生功法。总体来说十三丹就是一种功拳合一、内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传统太极拳的相同之处就是,皆有技击的性质。李瑞东先生的这套"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早期杨禄禅先生也曾经传授过。太极十三丹动功中有蛇鹊两形,道家太极拳传人认为蛇、鹊两形为太极拳各势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势则是由这两形衍生出来的。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七年《序》中所谈到的,轩辕黄帝在常山观蛇鹊之战,而悟化、创编了一种原始拳法。李派太极拳谱中有一首《太极拳发源歌》云:昔日轩辕到常山偶见蛇鹊斗坡前鹊啄蛇头蛇尾应鹊啄蛇尾头相连鹊啄蛇腰首尾应黄帝因见非偶然细观二物尤相斗始此留传太极拳无独有偶,北京白云观道士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原始太极拳",此派也有类似的《太极拳发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歌中所说的"蛇鹊相斗"的特点,在太极十三丹的蛇、鹊两形的对练中体现的活灵活现。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笔者以为,这的确是太极拳的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最为原始的形式传至宋元时代的张三丰,经过再创造,得以扩充、发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太极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为: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每一种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每一势单练动作,都有其专用的名称。比如"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等等,而这类名称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与陈氏家传长拳的拳势名称不同。这一点恰恰证明太极拳并不是由陈氏九世祖陈王廷依据戚继光《拳经》图势所创,而是另有源头的。个别人曾经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而这种说法也是同样不足取的,它的依据仍然是对照近代陈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家传长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所发现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陈式太极拳与陈长兴时代的太极拳比较,其内容肯定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陈氏家族原有拳术的成分。陈氏太极拳中有一些陈式长拳、戚继光《拳经》中若干拳势名称,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证过分地偏重于拳势名称的对照,自以为从中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证据,殊不知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乃是陈氏族人结合了家传拳术进行了改造的结果。比如现代陈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浓,但是又很突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十分明显,这是用太极拳的劲法、原理对陈氏原传外家拳进行部分变革的结果。这个问题历来困扰了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考证。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沿陈氏近代太极拳--陈王廷《拳经总歌》--戚继光《拳经》这条路,就可以找到太极拳的源头,从而把陈王廷作为中国最早的太极拳创始人,或者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研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当时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内家拳或太极拳成分,也仅限于一两个拳势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图势绝不可以视作为太极拳,戚继光、陈王廷也绝不是太极拳的创造者和中间传递者。尽管戚氏在《拳经》篇内也曾经提"常山之蛇说",但是《孙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作为熟读兵书的杰出军事将领,戚继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孙子》一书,而与太极拳无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如长江上游的支流很多,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长江的源头,尽管那些支流同样丰富了长江的流量。太极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看事实证明:内家拳及太极拳系统的产生与道家及道教的内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丹功既有动功,又有静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应俱全。其动功与民间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雏形。这一结合,不仅使内丹功的动功具备了新的功能--技击,而且还使外功拳术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在技击实战中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术,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上述说法绝非臆测,依据很多,比如太极十三丹动功这种太极拳的早期朴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征及其拳术的属性就是活的证据。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记载了从道家丹功、民间武术的结合到内家拳乃至太极拳形成这一历史过度。李派传谱中有一段太极十三丹的说明文字:"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势、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错综运用变化之道与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势",这段文字不仅说明太极十三丹就是道家内丹功,而且也说明它同时也是丹道动功向太极拳术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内容发现,原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的太极拳十三势,就融会在十三丹的各式动作中!它之所以称之为"十三总势"意即各种太极拳套路,均以此为母体,由此衍化而来!!!王宗岳《十三势歌》中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过去,王宗岳究竟传授拳架没有,曾受到唐豪的怀疑,现在看来,李派所继承的"太极十三丹"(十三总势),就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河南温州县的太极拳拳架之一!它与陈氏长拳、戚继光《拳经》图势完全不同,却与各派所传的太极拳有着本质的相同。它虽经历代多人传递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内丹功动功的特征,为太极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绝不是简单地对照一下拳势名称,而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辅助功法,尤其是可以从太极拳的各种内功修炼方法中进行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法,在它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内功修炼方法的传递,往往拳架发生了极大的演变,而内功修炼方法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内功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出偏(走火入魔),历代传人必须慎重。李派传人将多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方法沿袭至其中还有"太极钓蟾功"、"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等。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讲究在修炼过程中要"安炉立鼎"、"采药"、"烧文火"、"烧武火"、"阴阳交媾"、"产婴结丹",其功理、功法与《武当修真图》相一致,李派历代传人均以《武当修真图》为练功指南,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道家的内丹功起码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近亲功法。就是当今各派的内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说法。目标就是所谓的炼成"纯阳之体"拳法和技击不过是"技艺之末",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拳及内家拳起源于道家内丹功与原始拳法的最初结合形式,而宋元时代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及太极拳是完全可能的。从张三丰所在的时代到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已无连续、严密、完整的传递程序可供我们参考了,而太极拳的连续传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间的王宗岳。据李派残存的拳谱资料记载,与王宗岳同时代擅太极拳者,尚有甘凤池、张凤仪、李凤元、乔三秀、陆凤治、陈凤山、黄凤歧等人。张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甘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种。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河南派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杨禄禅到北京广为传播,从而衍化出杨、武、李、吴、孙各派。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兄弟擅长"金陵太极功",谷氏兄弟传河南李六如,李传北京夏桂勋,夏传恒寿山(大力恒),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流传。此外还有许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书铭传承的三十七式太极拳;由道士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传递程序,而大部分都与河南陈家沟毫无瓜葛。"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说法,是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的。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中兴者看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的。张三丰曾经扩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曾经传播了太极拳术,这却是不能随意否定的。因为太极拳这种源于道家内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许多证据。

中华养生一支功

中华养生一支功歌曲

中华养生益智气功音乐养气法是骗人的。吃好、睡好、运动好才是最好的养生。健康养生的办法有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穴位按摩等。饮食调理:平时可以根据人体的中医体质,选择适合的饮食,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海参、银耳等滋阴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吃羊肉、核桃等补脾阳、温肾阳为主的食物。痰湿体质的人适宜多吃健脾助运、祛湿化痰的食物。运动保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可以适量多做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还可以适当的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中毕养生益智功

我这里有最详细版《百岁养生功》简介,希望能帮得到您。

一部分:

修炼《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的中心思想:通过有效方法把宇宙内能量汇集到自身,让这些能量为己所用。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的修炼境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修炼目的: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修炼效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健康减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降低血脂,很多常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男科疾病、妇科疾病、肿瘤等等人们所能想到的疾病都能得到很好的调理,有些疾病甚至可以达到不治而愈。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修炼时间节点:

★七日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初级功夫:

闭关修炼1.5-3天打通任督二脉(吐纳术);

再需1-2天打通生命周天,这时就已具备开砖劈石、一指禅、二指禅的能力;

1天时间内学会《神农养生功》高级动功全部内容(大周天导引术),同时学会采气、固气;

剩余时间消化巩固所学内容。

★十日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中级功夫:

5-7天打通中脉开启脉轮,五气朝元,醍醐灌顶,达到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此时头顶可具备一次打开两块以上大理石板、一指禅断开大理石板的能力;

1-2天学习《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高级动功全部内容(先天大周天导引术);

1天学习《百岁养生洗髓功》;

剩余时间学习深层次《金刚功》并消化巩固所学内容)。

★闭关三个月修炼(封闭式学习)高级功夫:

打通大周天,达到胎息状态,以后逐步修炼“炼虚合道”。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规训:维护社会正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绝不做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事情、绝不恃强凌弱、为非作歹。

二部分:

房纳生通过修炼《神农养生功》、《易筋经》、《洗髓经》、《黄庭经》、《少林内壮功》、《少林金刚功》、《金钟罩铁布衫》等内、外家功夫,参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道德经》、《清静经》等经文,顿悟、创作出来的《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养生功、真气养生术)。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养生功、真气养生术)分为静功(也叫百岁养生吐纳术、百岁养生益智益寿清净功)和动功(又名百岁养生导引术、百岁养生操、百岁养生周天养生功动功、百岁养生周天养生导引术、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养生导引术、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养生操、百岁养生洗髓经、百岁养生洗髓功、百岁养生洗髓术)两部分。

静功静坐、站桩,主益智、采气、练气、结丹,自然行走大小周天、打通生命周天(小小周天)、通中脉开脉轮;

动功运动,主练型、导引真气、洗髓,抻筋拔骨、活利关节,带动真气强力行走大小周天。

二者一阴一阳,相得益彰,共奏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动功又分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导引术、百岁养生洗髓功和百岁养生功收式三部分,共由19式36组动作组成,分为按照先天子午流注循经导引、采气、行气、引气归元、洗髓、祛病等动作,内含无极、太极、八卦等奥义。

导引术和洗髓功两部分动功都是以动作带动意念,引领真气运行全身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短时间内行走先天大、小周天,快速打通大、小周天,并通过动作及心法进行易骨洗髓、排除疾病、强壮形体及五脏六腑。收式部分是用动作带动采集来的真气柔合、炼化、固气,为己所用。

导引术强筋骨、壮五脏;洗髓功排病气、易精髓、补元阳;收式炼化真气、鼓舞肾气、养生祛病。

导引术和洗髓功分武火(武练)和文火(文练)两种练法(阴阳练法)。

武火易筋。抻筋拔骨,练型、助力、易筋。为文火打基础、促进经络疏通、帮助真气壮大及运行。世间素有“筋长一寸、命长十年”之说,那么武火即是令全身肌筋延长之术。

文火易骨。导引行气,练意、导气、易骨、洗髓。壮骨骼、强五脏、速通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导引真气行走先天规律的大、小周天路线,令真气散布全身,毛发、经络、骨缝等,真气可无所不在,有助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文火以意领气、以形助气,闭气至丹田,快速打通大、小周天。

三部分:

目前社会老龄化加重,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情况已日益突出,疾病肆虐,医院人满为患。房纳生立志要为社会做出些许贡献,所以才将原本复杂的传统道家、佛家的“吐纳术”、“导引术”简单化、规律化,按照人体先天子午流注行走大、小周天规律编排了迎合现代生活节奏,适合现代人们练习的《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养生功、真气养生术),简单易练、得“气”快,强身健体养生效果突出。这样利于全社会推广,可尽快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老人、孩子均易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房纳生希望能把本养生功尽快推向全社会,为社会维稳以及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信百岁养生功在不远的将来,定会为中华大地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部分:

《黄帝内经》提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无血不生,血无气不行”,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而血液的流动又要依赖于气的动力。所以“气”“血”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百岁养生功》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锻炼这种“气”,而使“气血足,百病不生”,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延年益寿”的目的。

既然“气”在人的生命里那么重要,那么这个“气”又是什么呢?“气”就是古人所指的“真气”、“寿元真气”、“先天或后天元气”,经过现代医学验证“真气”就是我们人体的“生理电”。《百岁养生功》其实就是一个很快就能把人体的“生理电”聚集在一起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依法而行速度很快,对于养生效果也非常的突出。因为“生理电”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所以练《百岁养生功》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可以练,而是所有人都适合练。

《百岁养生功》的锻炼方法是遵循大道至简、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法则,锻炼方法极其简单,只要用心去练,每个人都可以在3到7天学会练成初级功夫,达到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生命周天(小小周天)、开砖劈石的程度。

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宇宙、小磁场,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是要靠生理电的参与来完成的。生理电的强弱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生理电越强,人体就越健康。《百岁养生功》就是把散落在人体组织内的各部位生理电有效的聚集起来,通过人体先天就已经铺设好的特定网络,即经络和穴位,汇聚到一个固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这三个丹田起着收集、收纳、孕育生理电与释放生理电的功能,周而复始,连绵不断,收集的生理电越多,释放时的能量就越大,身体就越健康、潜能就越最大化的激发出来,不但能延年益寿、还有健康减肥、美容养颜、降低血脂,很多常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男科疾病、妇科疾病、肿瘤等等人们所能想到的疾病都能得到很好的调理,有些疾病甚至可以达到不治而愈。

五部分:

百岁养生功遵循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动、静结合,阴阳互换,相辅相成的法则锻炼。对健康人群可预防疾病,对慢性病人可起到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驱除百病,延年益寿。

百岁养生功通过有效的锻炼“后天真气”,而使“气血足,百病不生”。能快速打通任督二脉、生命周天及中脉脉轮,强身健体、开砖劈石,康复疾病。

气,人一生下来就携带着“先天元气”,也就是“先天真气”,才会有了生命,先天真气是父母给予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受我们意识所影响和改变的。随着生长,“先天元气”逐步消耗,人体依靠饮食和呼吸来培养“后天元气”,以“后天补先天”,才会长大成人。

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完成互补可增强体质、防病祛病。《百岁养生功》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的气补回来。《百岁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上,故此功是性命双修的功夫。

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完成互补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改善神经系统:激活未启用的脑神经细胞,改善睡眠,会表现许多特异功能,使智慧增加。

改善循环系统:使血管反应性能有弹性,血压、血糖下降,全身各组织、脏器血液充盈、加速,供血良好。促进毒素排出,增加皮肤色泽和弹性,减少衰老速度,延长寿命。

改善呼吸系统:肺活量增加,整个身体各部分组织存氧量增加,肺功能加强,增加人体抗缺氧能力。

改善消化系统:人体唾液肠液胃液增加,加强化学及机械消化机能。肠液胃液本身就有养分,合成为高营养物质,起到很好的消化作用。

改善内分泌系统:人体产生内分泌腺,循环与血管之中,故人体细胞,能以释放短距或者远距传递讯号方法。使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得到理想的调节,达到阴阳平衡。

改善肌肉骨骼系统:人体骨骼胶质不易降低,反而会增加,不随着年龄增加而老化。对肌肉系统,亦有很大影响。

六部分:

黄帝内经讲:“恬淡虚无方出真气。”所以真气养生修炼一途一定要以“静”为主,“动”为辅。

七部分:

《百岁养生功》(道教)修炼的四个层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1、炼精化气(百岁养生功初级功夫属于浅层炼精化气,中级功夫属于深层炼精化气,这时就开始五气朝元,醍醐灌顶,达到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

炼精化气又称为百日关、小周天(百岁养生功闭关修炼仅需要最多15天时间即可达到)。为内丹术筑基功夫后的第一阶段。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帖,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丸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

2、炼气化神

亦称十月关、大周天等(百岁养生功闭关修炼在百日之内即可达到)。是在炼精化气的基础上,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入神的炼修阶段。其要点是用意识调整内气之分布和运行,以增强元神。下田筑基炼精化炁之功毕,应重新换炉设鼎,行大周天炼炁化神之功。小周天是借后天口鼻呼吸行真气运行天机,进行炼精化炁,将后天浊精化为先天元炁(阳精),小周天有度数,大周天无度数,是借先天真息(胎息)孕育圣胎。此步尽管不讲周天度数,然而神不离炁, 炁不离神,相依相恋,龙虎交媾,金公木母,黄婆牵线,真铅真汞,婴儿姹女,五行攒簇,七日混沌,大药过关,五龙捧圣,圣胎圆润,十月胎圆,阳神出壳矣。

炼精化炁之功已毕,身心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丹基已结,丹内还未成熟,小周天是小还丹,大周天才是大还丹。法身还未纯阳,阳神“真吾”还未尽现。身中元始祖炁,亦如婴儿在母体子宫内气血养成,不同的是凡躯婴儿顺生,阳神是修炼者在丹田中神炁合一、交媾而成的灵胎仙体,十月胎圆,阳神而成的灵胎仙体随化而出。

金液玉露还丹之后,乾顶金液,聚火载金,猛烹急炼,金炉火散,黄芽遍地,一粒黍米玄珠,存养久之,渐渐长大,色如柑桔,降入中宫,动机由此而定,此乃一粒元始宝珠。宝珠乃铅精髓汞,凝结如柑桔,在铅鼎之中,玄珠成现。外借太阳神火,内聚三昧真火,复落黄庭,行卯酉周天收之,久之,闭目却分明,开目极清白,珠落黄庭,乃明心见性之真功也。

珠落黄庭之后,必须凝神死心入定,前言只知有元神,轻轻寂照,绝不知有呼息绵绵往来,方合不有不无之义也。若坐至静定之极,不醒人事,气息全无,六脉皆住,小静一日,混沌无知,如气绝身亡一般,中静三日,大静七日,不可疑为坐化,是神气皈根复命之时,结胎养元之始也。正要伴侣护持,不可惊动入定之阳神,修士也不可因机而动,妄自出静,更当由气住,凝神入于大定。将见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矣。古云:“人有生死,因有呼吸,苟无呼吸,自无生死,无呼吸便为入定,由息住,而胎稳如山。”

3、炼神还虚

炼神还虚是气功内丹术术语。为内丹功法三阶段中的最高阶段(百岁养生功闭关修炼在一年之内即可达到)。系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完全的性功,以后天返回先天。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是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通过炼炁化神这一关后,便进入丹道修炼的高级阶段。这一修炼过程不同于初关“有为”、中关“有无之交”,而是行持无为之法,入大定功夫,内观定照,乳哺温养,炼就纯阳之神。

十月胎圆之后,婴儿移神天谷,仍须藏以玄玄,守以默然,聚天地生意以哺之,如谭处端所说:“婴儿移在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满,凭他作佛与升仙。”翁葆光说:“九载功圆,则无为之性自圆,无形之形自妙。神妙则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性圆则慧照十方,灵通无破。故能分身百亿,应显无方,而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寂然而未尝有作者,此其神性形命与道合矣。”

近代学者王沐说:“实际九年中间,最主要部分为前三年之乳哺阶段,后六年则出神入景,逐渐壮大成长矣。”这里所说的也就是“阳神出窍”的问题。

炼神还虚最后的境界是“炼神者,无神可凝之谓也。缘守中乳哺时,尚有寂照之神。此后神不自神,复归无极,体证虚空。虽历亿劫,只以完其恒性,岂特九年而已哉?九年云者,不过欲使初证神仙者,知还虚为证,天仙之先务也,故九年之中,不见有大道之可修也,亦不见仙佛之可证也。于焉心与俱化,法与俱忘,寂之无所寂也,照无所照也,又何神可云乎?故强名以立法,为末后还虚尔。佛宗云:欲证虚空体,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功夫至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其实这里所说的炼神还虚的功夫,仍在于一个静字,如此一年、二年,乃至于十年、百年,就可以打破虚空,与道合体。

此时功夫已经到了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的地步。

4、炼虚合道

炼虚合道为丹道修炼之最上一乘,又称粉碎虚空或虚空粉碎,为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百岁养生功闭关修炼在三年之内即可达到)。道教认为,进入虚空境界的时候,如果有执着心,依然没有摆脱“有为”法度,应该进一步破除执心,连虚空也一并忘记而没有迹象,这样才能最终与本真之大道合为一体。所谓“打破虚空”,其最基本的理则就是忘记一切“有为”的执着心,使自我既超越客体,也超越自我本身。将见无极神光,化为大红光,恰似赫赫日轮,从太虚玄关窍内一涌而出,崩开分散,灿烂弥满,无边无量。为万道毫光透彻于九天之上,贯通于九地之下。若千万杲日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炼得虚空粉碎,方为了当。就是说直至虚空粉碎,与道合真,才见无量之宝光,直充塞于四大,得与贤圣仙佛相会,自无始分离。今日方得会面,彼此交光,合并一体,成为虚无一个原子。此时身如摩尼珠,光耀无比。

太上曰:“还虚一着,是将从前千磨百炼,分形散影,通天彻地之阳神,复归于旧躯,收入性海,天谷内院,将色身炼化,浑入法身之中,又是性命合炼。复将阳神送入性海,退藏祖窍,太虚无极之位,要将色身炼铸陶熔,得不有不无,非色非空,无内无外,不出不入,无始无终,如龙养珠,蛰藏而不动;如鹤抱卵,安眠而不起;沉之又沉,静之又静,从前所修证,百千万亿化身,乘龙跨虎,步日玩月,千变万化,一齐收入无生国里,依灭尽定,而寂灭之。必须大死一场,谨慎护持,毋容阳神再出,盖阳神百炼愈灵,千炼而愈静,炼之复炼之,炼炼不已,则阳神之慧光神火,收之愈密,斯放之愈普,隐之无可隐,斯显之无可显也。将阳神蛰藏祖窍之内,定极灭尽之余,或百日,或十月,而一炉火兀兀,亮腾腾,满鼎真火,炎炎烈烈,自内窍透出外窍,由大窍贯入小窍,无内无外,无大无小,透顶彻底,光光相烛,窍窍相映,而人也物也,莫不照耀于神光中矣,然而犹未至也”。这是形神混合而炼,虚空粉碎,消化凡躯,凡躯化为金刚不坏之躯,化则为气,聚则成形。

八部分: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所学内容包括:

一、初级功禅修,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7天时间:

1. 《百岁养生功》静功打通任督二脉开启小周天(吐纳术);

2. 开启生命周天(小小周天);

3. 学会采气、固气;

4. 《神农养生功》高级动功全部内容(大周天导引术);

5. 金刚功(具备开砖劈石、一指禅、二指禅开石能力)。

二、中级功禅修,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10天时间:

1. 打通中脉开启脉轮,五气朝元,醍醐灌顶,达到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

2. 《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高级动功全部内容(先天大周天导引术);

3. 《百岁养生洗髓功》;

4. 深层次《金刚功》练习(此时头顶可具备一次打开两块以上大理石板、一指禅断开大理石板的能力)。

三、高级功禅修,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三个月:

1. 打通大周天;

2. 达到胎息状态;

3. 学习高级功夫和各种手印应用;

4. 以后逐步修炼“炼虚合道”。四、暗器:摘叶飞花、扑克牌开西瓜、绣花针穿玻璃、硬币开啤酒瓶、飞镖等各种暗器发放手法和心法。

五、轻功:鸡蛋上面行走、水上漂(轻点水皮飞跃,在水面上行走)等内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