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离障碍症状群(癔症性精神障碍) 解离障碍症状群的病人,病前人格常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类似症状。少数人的症状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总是以出现这些障碍作为对应激的反应。常给人一种疾病的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支持和益处的感觉。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反复发作者常可通过回忆和联想与以往心理创伤有关的情境而发病。常见类型如下: 意识障碍较轻,常在与人争吵、、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多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发作时间的长短,与周围人关注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往往关注的程度越大,发作的时间越长。有时患者为摆脱困境,在小的精神刺激下,也可以出现大的发作,一般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可有部分遗忘。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几乎不发作。 属急性起病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通常带有迷信色彩。表现对自已身份的觉察障碍,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常为鬼神或亡灵附体。此时病人暂时丧失个人身份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能力,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井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病人的举动就像被另一种人格、精灵、鬼魂、神仙或外界力量所代替。病人的注意和意识仅集中在与其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个别方面,常有局限和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及发音。有的病人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交替出现(分别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很突出。涉及的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该病人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以后,一般只在遇到应激性事件,或者接受放松、催眠或宣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此时病人对周围环境缺乏充分觉察。 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发病突然,其言语、动作、表情反映心理创伤内容,一般历时几十分钟即可恢复,清醒后对病中经历多不能完全回忆。 病人无脑器质性损害,以选择性遗忘为主要表现,部分或完全遗忘。遗忘的'那段时间或事件,往往曾经是或仍然是与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有关。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表现对于具有心理创伤或应激性质的近期事件存在部分或完全遗忘。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的,且一般都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意外的亲人死亡。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容易变动,甚至每天可有不同。不同检查者在不同时间的检查所见也不一样。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醒觉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与遗忘相伴随的情感状态变异也很大,一般表现为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地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但严重抑郁很罕见。本障碍以年轻成人最为多见。常可伴发在当地无目的漫游,并有明显自我忽视。一般持续时间极少超过1一2天。 除了具有癔症性遗忘的全部特征外,同时还有发生在白天觉醒时,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进行表面看来是有目的的漫游,实为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期间保留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如进食、梳洗等),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问路、点菜),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病人在这段时间里的行为显得相当正常。有些病例甚至采取一种新的身份,一般只持续几天,有的可达数月。其安排的旅行可能是前往已知的并有情感意义的地方。病人此时意识范围缩小。可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格。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事后有遗忘。 病人在心理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但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如病人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给予近似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的印象,称为Ganser综合征。如在心理刨伤后。突然出现如儿童的幼稚、言语、表情和动作。并以幼儿身份自居,则称为童样痴呆。 患者受到严重心理创伤后突然发病。症状多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以幻想性生活情节为内容的片断幻觉或妄想,思维障碍,意识朦胧,、哭笑无常、表演性矫饰动作、幼稚与混乱的行为,或木僵为主,或人格解体等。多见于女性,病程很少超过3周,可突然痊愈而无后遗症,但可再发。 (二)转换障碍症状群(癔症性躯体障碍) 转换障碍症状群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躯体化症状。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受损,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虽然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查体、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但病人的表现似乎确实患了躯体疾病。所见症状常反映病人对于躯体疾病的认识和概念,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不符。,常可发现功能丧失所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心理或怨恨。 尽管别人能清楚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病人却对此一概否认,他们把所有痛苦都归咎于症状及其导致的残疾。,以及病人的情绪状态。这就是说,除了运动或感觉的损害这一核心表现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具体分述如下: 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癔症性视觉障碍、癔症性听觉障碍、梅核症。①感觉过敏:表现为某部皮肤对触觉特别敏感,实际并无神经病变。如感到一般的阳光特别刺服,感觉春风的声音震耳欲聋,感觉脚步声像敲鼓的声音等。②感觉减退:与感觉过敏相反,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低。如对强烈的疼痛而感觉不到疼痛,或只感到轻微的疼痛;对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也只有轻微的感觉。如果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则称为感觉消失,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感觉缺失,可为半身痛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型感觉丧失,其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③感觉倒错: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如对冷或凉的刺激产生热的感觉,对海绵产生石头一样硬的感觉。④癔症性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失明或管状视野等。一般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生,经心理暗示治疗可突然完全恢复正常。⑤癔症性听觉障碍:多表现听力突然丧失,但昕觉诱发电位正常。⑥梅核症(癔症球):病人常感到咽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而咽喉部检查无异常。 包括癔症性痉挛发作、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①癔症性痉挛发作:常因心理因素或受到暗示突然发作,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表现缓慢倒地、全身僵直或角弓反张。有时肢体呈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的大憋气状态。发作一般历时数十分钟,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无缺氧的表现,一般也无严重摔伤、咬伤舌或大小便失禁。发作结束后昏睡或双跟紧闭,对发作过程不出观遗忘。发作可一日多次。②癔症性瘫痪:可表现为偏瘫、截瘫或单瘫,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被动活动常有明显抵抗,查体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但慢性病例可有废用性肌萎缩。③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病人无唇、舌腭或声带之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或用极低而嘶哑的发音交谈,称失音症。如不用言语回答问题,而是用手势或书写表达意思,进行交谈,称缄默症。 躯体症状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食欲不佳等)、异常的心脏感觉(心慌气短、心悸难受、心惊肉跳、血管的波动感、心前区疼痛不适)、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异常的神经系统感觉(头疼、头晕、头麻、头紧、头胀、头木),皮肤斑点、性欲降低及月经不调等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失眠、多梦、抑郁和焦虑症状。病人在此基础上,又附加了关于症状主诉的主观性,常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查体与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该器官、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癔症的临床症状有
癔症的六大临床表现 癔症的六大临床表现,癔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神经功能较为脆弱,会对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非常的敏感,年龄大的孩子癔症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癔症的六大临床表现。 癔症的六大临床表现1 1、癔症性蒙胧状态 表现为患者的意识范围缩小,时空感知局限,其言行多只反映其精神创伤内容,而对外界其他事物却反应迟钝。此种状态常突然发生,历时数十分钟,然后自行中止。恢复后患者对发病经过通常不能完全回忆。 2、情绪暴发 癔症患者常在遭遇精神刺激时突然发作,哭喊吵闹、捶胸顿足,甚至撕衣毁物、碰壁撞墙,尽情发泄内心愤懑。有人劝阻或围观时症状更为剧烈。 3、癔症性遗忘 并非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记忆缺失。患者单单遗忘了某一阶段的经历或某一性质的事件,而那一段经历或那一类事件对患者来说往往是创伤性的,是令患者痛苦的'。 4、癔症性漫游 又称神游症。此症发生在白天觉醒时,患者离开住所或工作单位,外出漫游。在漫游过程中患者能保持基本的自我料理,如饮食、个人卫生等,并能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购票、乘车等。短暂肤浅的接触看不出患者有明显的失常。 5、癔症性身份障碍,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 这种癔症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体验,而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两种身份各自独立、互无联系、交替出现。常见形式为神怪或亡灵附体,此时患者对环境缺乏充分的觉察,注意和知觉仅限于周围的某些人和物。 6、癔症性假性痴呆 一种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的、非器质因素引起的智力障碍。对于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却是错误的回答,如1 1=3,一双手有9个指头,给人以做作的印象,这类表现由精神专家Ganser首先描述,所以又称Ganser(刚塞)综合征。 癔症的六大临床表现2 癔症的症状可以分为哪几类 (一)分离性癔症 分离性癔症呈情感爆发,在幼儿期表现出原始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四肢乱动、屏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表现出烦躁、哭闹、冲动,有的儿童砸东西、拔头发、撕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四肢抽动。整个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发作后部分遗忘。 (二)转换性癔症 再换性指症表现为体功能障,包括感觉障碍(疼痛、感觉转换、失明、失聪等)和运动障碍(瘫痪、失语、抽搐、震、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儿童转换性薏症发作较少,一般如有类似发作也是受周围人发作的暗示影响。这类转换性症的最大特点是,经过仔细检查,未能发现有何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症状的发生,而且一种症状可以转变为另一种症状。起病突然,常有明显的心因性,经过暗示治疗,症状可以突然痊愈,但但容易反复发作。 (三)集团性癔症发作 陈中银1994年报道某小学学前班6岁女孩集团性发作癔症,占该班学生总数的28%,随后迅速发展至各个年级学生(6~15岁),共52名,%,女性比男性多。 儿童癔症有哪些表现 1、精神性呕吐 由于精神因素的影响,如强迫进食、进食时受到责骂、恐吓等,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异常,会引起呕吐。 2、遗尿症 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2、3岁就可以控制排尿,倘若5、6岁还存在遗尿,孩子就很容易出现怕羞、胆怯、不愿见生人的自卑心理。 3、言语障碍 幼儿在学说话时犹豫不决或者迟缓,是一种正常现象。倘若父母操之过急,对幼儿进行斥责就会导致出现情绪异常,很容易出现口吃。 4、夜惊 孩子在睡眠中忽然惊起、冲动不宁或者啼哭不止,很快又能入睡,第二天又想不起来。 癔症这一精神疾病如果在孩子身上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要尽早治疗,否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影响。
癔症的临床症状表现
癔症的临床症状 癔症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可类似多种疾病的症状,几乎占据了医学临床各科的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人说“癔症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法国夏克称本病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患者是“不好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扮演”、“调皮孩子,恶作剧 ”等,这都说明癔症的表现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哪一位医生也无法完全的描述癔症的全部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将癔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①分离症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②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仅有一二种症状出现,且每次发作多为同样症状的重复。 癔症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多数起病于35岁前,发病急骤,主要表现无器质性基础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具体有如下表现: (1)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①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症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症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③癔症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④癔症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 ①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视觉障碍,常见者为突然失明,也有弱视、视野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可避开障碍物;听觉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双耳失去听力,但来自背后的声音可引起瞬目反应,睡眠中可被叫醒,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②运动障碍: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特点,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久可见废用性萎缩;失音,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客观检查,大脑、唇、舌、腭或声带均无器质性损害。 ③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所谓“鬼神附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癔症发作形式,偶尔也见于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障碍。此种情况多见于好感情用事、富于幻想或具有迷信思想的人,农村妇女尤为多见。病人有相信鬼神存在的思想基础,有易于接受暗示性的性格特点,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在自我意识障碍的情况下,经过自我暗示如疑心鬼神会附体,或环境或他人的言语暗示,患者自称某某神仙,已死者灵魂的化身,此时病人常以这些附体者的口吻、身份讲话,声调也变得特殊,讲话内容与患者当时的内心体验有关。历时可数分钟或数小时,经暗示治疗后,病人可迅速恢复其自身身份,发作过后可部分回忆发作经过。 “鬼神附体”本身仅仅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患者在强烈的情感反应下的一种病态体验,以死者、鬼神的口吻讲出她的想法和要求。只有患者本身相信鬼神的存在,他们犯病时才会出现“鬼神附体”症状。反之,不相信鬼神的人,不论怎样犯病,也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目前广大农村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一些癔症病人发病出现一些所谓“鬼神附体”的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一些巫婆神汉借此机会宣传迷信,坑骗病人的钱财,催残病人的心灵和躯体。希望广大患者和患者亲属相信科学,不要上那些江湖骗子的当。 “老牛大憋气”是癔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占农村中癔症患者的半数,占住院癔症患者的1/5。多见于易激动、感情用事、自以为是的女青年,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愿望,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争吵失利时感到委屈而发病。表现为在有人注意的地点和场合突然倒在地上、沙发上或有依靠处,以求得同情,同时四肢无规律的乱动或呈四肢僵直不动,嘴里喊叫、骂人或做怪样,并伴屏气或深叹气、吸气。虽问之不答,但并无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患者听得见,看得到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其发作也随之波动。发作中无大小便失禁及咬破舌头,身体极少有外伤。发作时间至少半小时或数小时,多在白天、安全及人多的地方发病,不会因发病而致伤或致命。发作后行为正常,对病中情况可完全或片断回忆,过后病人常说:“当时脑子是清楚的,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