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湿热 , 中医 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 散风止痒汤 散风止痒汤组成:麻黄3g,薏苡仁6g,茅根15g,红花3g,。功效:疏散风寒, 清热 利湿,止痒。主治:脾胃湿热积于胞睑,外被寒风所束,目内奇痒,颗粒扁平而大,排列致密者。各家方中麻黄疏散风寒力猛,且有利湿之功,本病感受风寒较重,非麻黄不能驱散。薏苡仁、茅根能除脾胃湿热之邪,红花通经络以行血滞,川乌头既能散在表之邪,又能驱络脉之寒凝,且能止痒。麻黄配苡米、茅根,祛湿之中且有清热之意... 健脾除湿汤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功能主治: 滋阴 养胃 ,健脾和胃,除湿清热。主脾胃湿热内蕴。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中医杂志》《赵柄南临床 经验 集》:健脾除湿汤:处方:生薏米5钱至1两,生扁豆5钱至1两,山药5钱至1两,芡实3至5钱,枳壳3至5钱,萆薢3至5钱,... 唇风饮 拼音:chúnfēngyǐn处方:防风9克,芥穗9克,薄荷6克,连翘12克,焦栀9克,黄芩9克,生石膏9克,白术9克,白芍6克,当归9克,滑石9克,苡仁12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除湿。主脾胃湿热,复受风邪,风热相搏,结于口唇而发。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齐强方... 清胰2号 拼音:qīngyí2hào《古今名方》引遵义 医学 院经验方:方名:清胰2号组成:栀子15g,丹皮15g,木香15g,厚朴15g,玄胡15g,赤芍24g,大黄(后下)24g,芒消10g(冲服)。功效:清热泻火,止痛通便。主治:脾胃湿热型和部分胃肠实热型急性 胰腺炎 。... 芩栀平胃汤 拼音:qínzhīpíngwèitāng《 外科 证治全书》卷一:组成:苍术2钱(炒),甘草5分,厚朴1钱2分,陈皮1钱2分,黄芩1钱5分,山栀仁1钱5分。主治:燕窝疮生于下颏,初如粟如豆,色红,热微痒痛,破津黄水,颇类黄水疮,但疙瘩如攒耳,系脾胃湿热。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外搽碧玉散。 脾胃湿热的 食疗 1、苦瓜薏仁粥 做法: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 食材 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功效:此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 解毒 ;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胜湿、清热排脓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湿;粳米益脾胃、除烦渴。但胃寒、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和孕妇慎用。 2、竹笋西瓜皮鲤鱼汤 做法: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各适量。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功效:本食疗主治湿热等 疾病 。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小、高 血压 。 3、芹菜雪梨汁 做法:取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功效: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过滤人体内的废物,刺激身体 排毒 。番茄可清热生津;雪梨可以养阴清热、 降火 生津;柠檬含有烟酸和丰富的有机酸,可杀菌,消除色素沉着,以上四味搅汁同服,对肺热、脾胃湿热导致的 痤疮 效果明显。 4、茯苓粥 做法:取茯苓粉30克,粳米30克,红枣7个。先把粳米加适量水煮沸,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 功效:此方有健脾利水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5、芦根汤 做法: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分1-2次温服,连服2天。 功效:有化湿、清热止呕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服食。 脾胃湿热的 饮食禁忌 1、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味淡或苦,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莜麦、玉米、薏米、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蚕豆、苦瓜、黄瓜、冬瓜、大头菜、空心菜、金针菜、苋菜、莴苣、茭白等。 2、忌食食物 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磁腻味厚,易生湿、加重湿证的食物,如山药、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
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的中成药
胃脘痛 俗称“胃痛”, 常伴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均可见胃脘痛症状。胃脘痛发病病机为“不通则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脾胃纳运升降复常,气血调畅,其痛自止。 气滞胃痛颗粒 由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为君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二药相伍,以助君药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止痛,为臣药。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郁止痛;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痞,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气滞胃痛颗粒具有解痉作用,能抑制小肠过度收缩,降低其紧张性;有抗溃疡、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镇痛、抗炎作用。 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常用于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及神经官能症等属肝郁气滞者。孕妇慎用。气郁化火者不宜服用。 附子理中丸 由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组成,方中附子、干姜辛大热之品,归脾胃经,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君药。党参、甘草补中气,和脾胃,为臣药。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以运中州,正合脾喜燥恶湿之性,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温补并行,以温热为主,使寒邪去,阳气复,脾胃得补而健运有权,故中焦虚寒可除。 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常用于消化系统(胃炎、肠炎、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慢性迁延性腹泻)、循环系统(室性早搏)、呼吸系统(咳嗽)、顽固性口疮等属脾肾虚寒者。孕妇慎用。附子理中丸不适合急性肠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 需注意,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宜服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不宜长期服用 。 胃苏颗粒 由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组成,方中苏梗入胃,可顺气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和胃止痛;陈皮理气健脾化湿,与苏梗、香附配伍,一则和胃气,二则疏肝止痛;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香橼、佛手具有宽胸除胀之功; 槟榔、鸡内金具有健脾理气,消食导滞的功效。诸药相合,共奏理气和胃,疏肝止痛之功,使胃气得降,肝气得舒。 主要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孕妇忌服。 达立通颗粒 由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楂、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组成,方中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木香通气疏痛;柴胡、枳壳合剂对胃排空、小肠有推动运动效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清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蒲公英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山楂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焦槟榔消食导滞;鸡矢藤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党参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延胡索促消化,减少胃液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量;六神曲可治疗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等病症,诸药合用,可起到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的功效。 主要用于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止吐、术后胃肠道麻痹及假性肠梗阻。个别可能出现 腹痛、呕吐、唇舌麻木等不适。 气滞胃痛颗粒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达立通颗粒具有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的功效,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的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及动力障 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 胃痛发作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寒温不适、 劳累过度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饮食、寒温、 劳逸等的调摄。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饮食清淡易消化; 忌粗糙多纤维饮食,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 # 健康 明星计划# #家庭 健康 守护官# 请关注我,给您带来更多 健康 资讯!
清热利湿效果最好的中成药
热利湿的药主要有一些中成药,比较常见的是龙胆泻肝丸,还有五味香连丸、茵陈五苓丸、葛根芩连丸、二妙丸以及枳实导滞丸、肝胆双清,还有苦参胶囊等等,这些清热利湿的药可以治疗脾胃湿气过重,以及肝胆湿热,效果都很好。常见于治疗湿热过重所引起的肚子胀、恶心、呕吐,还有不愿意吃饭、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甚至皮肤发痒,有的患者会出现口特别苦、脾气暴躁、喜欢生闷气,这些都是湿热的表现,可以通过上述的药物进行治疗。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3、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向左转|向右转
清热利湿误区
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
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