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养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调养健全人体各脏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养调节。后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涑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欲、情绪安定、不妄想贪求而形神兼养者,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必须长时间的性格修养,使正气和调顺达,这样病邪就无从所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顺从自然,内无杂念紛扰,安静乐观,怡然自得,这样形体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养气之道。在形体上,又要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即保证五脏之气健旺,特别是保养脾胃之气及肾气。因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其精气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盛衰,肾中精气旺盛,不使安泄,这样才使人体健康强壮,才能益寿延年。脾胃是后天之本,是维持先天之精气充足的根本来源。所以要饮食规律,切勿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2.调饮食
饮食不分精、细、粗、劣,都有其一定的“营养精微'。《内经》中所言“美其食',并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讲无论食物的精粗,食之皆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补、不过量是饮食调节的重要一环。饮食的调节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求与自然界相适应。如夏季气候炎热而湿重,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黄瓜、鲜藕、青菜等。可用绿豆汤加冰糖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利湿。3.运动
人体的气血运行,饮食的消化,都是运动。运动,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气血的运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的衰老,即常言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养生方法主要包括哪几种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以养生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然后才知道,怎么有效的养生,人的体质分为四种: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所以养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平时应该注意哪些呢?1、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好的,这类体质人群吃的好、睡得香,不会出现任何的不适,所以健康养生方面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继续保持目前的养生方式就可以了,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不需要改动自己的健身方式。
2、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看起来不是非常的阳光、强壮,多数人瘦弱的感觉,手脚常年冰凉感,冬天特别怕冷,身上一点暖气都没有的样子,建议多吃温补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等,不要吃或者是少吃凉性大的食物,特别是冰淇淋。3、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给人瘦弱感觉,常年感觉身体不舒服,比如眼睛不舒服,手脚发热、脸发红,特别的怕热,皮肤烦躁。建议多吃滋阴的食物,比如鸭子、绿豆等。
4、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脸上常年油腻,脸上喜欢长青春痘和粉刺等等,如果女性是湿热体质,白带多并且黄,避免吃大热食物,多吃滋阴的食物,比如绿豆、芹菜等等。想要健康养生一定要先分清自己是什么体质,只有这样在养生方面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避免了很多误区。
精神养生的主要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