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湿热 , 中医 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 散风止痒汤 散风止痒汤组成:麻黄3g,薏苡仁6g,茅根15g,红花3g,川乌头1.5g。功效:疏散风寒, 清热 利湿,止痒。主治:脾胃湿热积于胞睑,外被寒风所束,目内奇痒,颗粒扁平而大,排列致密者。各家方中麻黄疏散风寒力猛,且有利湿之功,本病感受风寒较重,非麻黄不能驱散。薏苡仁、茅根能除脾胃湿热之邪,红花通经络以行血滞,川乌头既能散在表之邪,又能驱络脉之寒凝,且能止痒。麻黄配苡米、茅根,祛湿之中且有清热之意... 健脾除湿汤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功能主治: 滋阴 养胃 ,健脾和胃,除湿清热。主脾胃湿热内蕴。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中医杂志》《赵柄南临床 经验 集》:健脾除湿汤:处方:生薏米5钱至1两,生扁豆5钱至1两,山药5钱至1两,芡实3至5钱,枳壳3至5钱,萆薢3至5钱,... 唇风饮 拼音:chúnfēngyǐn处方:防风9克,芥穗9克,薄荷6克,连翘12克,焦栀9克,黄芩9克,生石膏9克,白术9克,白芍6克,当归9克,滑石9克,苡仁12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除湿。主脾胃湿热,复受风邪,风热相搏,结于口唇而发。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齐强方... 清胰2号 拼音:qīngyí2hào《古今名方》引遵义 医学 院经验方:方名:清胰2号组成:栀子15g,丹皮15g,木香15g,厚朴15g,玄胡15g,赤芍24g,大黄(后下)24g,芒消10g(冲服)。功效:清热泻火,止痛通便。主治:脾胃湿热型和部分胃肠实热型急性 胰腺炎 。... 芩栀平胃汤 拼音:qínzhīpíngwèitāng《 外科 证治全书》卷一:组成:苍术2钱(炒),甘草5分,厚朴1钱2分,陈皮1钱2分,黄芩1钱5分,山栀仁1钱5分。主治:燕窝疮生于下颏,初如粟如豆,色红,热微痒痛,破津黄水,颇类黄水疮,但疙瘩如攒耳,系脾胃湿热。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外搽碧玉散。 脾胃湿热的 食疗 1、苦瓜薏仁粥 做法: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 食材 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功效:此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 解毒 ;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胜湿、清热排脓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湿;粳米益脾胃、除烦渴。但胃寒、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和孕妇慎用。 2、竹笋西瓜皮鲤鱼汤 做法: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各适量。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功效:本食疗主治湿热等 疾病 。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小、高 血压 。 3、芹菜雪梨汁 做法:取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功效: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过滤人体内的废物,刺激身体 排毒 。番茄可清热生津;雪梨可以养阴清热、 降火 生津;柠檬含有烟酸和丰富的有机酸,可杀菌,消除色素沉着,以上四味搅汁同服,对肺热、脾胃湿热导致的 痤疮 效果明显。 4、茯苓粥 做法:取茯苓粉30克,粳米30克,红枣7个。先把粳米加适量水煮沸,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 功效:此方有健脾利水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5、芦根汤 做法: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分1-2次温服,连服2天。 功效:有化湿、清热止呕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服食。 脾胃湿热的 饮食禁忌 1、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味淡或苦,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莜麦、玉米、薏米、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蚕豆、苦瓜、黄瓜、冬瓜、大头菜、空心菜、金针菜、苋菜、莴苣、茭白等。 2、忌食食物 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磁腻味厚,易生湿、加重湿证的食物,如山药、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

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方

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方养生堂

材料:猴头菇1颗 百合20克 萱草花(也就是黄花菜、金针菜有许多叫法)10克

做法:1用清水洗净猴头菇,用凉开水浸泡3个小时左右就发了,接着将猴头菇底部的根蒂去除(因为根蒂会产生苦味)2:猴头菇切块(如果亲只是想和汤水,可随意切成任意大小; 若想连同菇一起食用的话,可将猴头菇像平时切菜的大小即可,因为猴头菇是粗纤维口感较韧)亲大可不必讲究切成什么形状。3用砂锅将洗净材料全部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像平时熬汤那么多水量,其实用清水就是最好的,既然喝汤的目的是健脾胃,如果用浓汤,油脂较多,难消化反而达不到健脾胃的功效噢),慢火煨差不多2个小时(注意及时酌情加水,要是汤太浓了味道是很苦涩的)4出锅后,可适量加一点糖,口感更佳!(亲这是我亲自试过的喔,味道好得多!)PS:此汤只能作保健汤,需长期服用才有效果,可不要把它当药喝了,还有买材料要到干果店里买,药店是买不到所有材料的喔。

健脾祛湿脾胃调理贴

睡了一晚起床后仍然觉得很累,头很重,打不起精神,小腿有发酸发沉的感觉;大便时感觉很粘,要用很多纸才能擦干净,或者大便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舌苔很厚,舌体两边有齿痕,而且舌头又胖又大,脸色暗黄等很多人都不知为什么,其实是你脾虚了,被湿气缠身了。#湿气重# #祛湿# 湿邪,是六邪之一,万病之源!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尤其是秋冬,一定要注意祛湿。祛湿,先健脾,教你三招,健脾又除湿,湿气重的人不妨试一试!一旦入冬前,没有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湿气和寒气勾在一起,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严重危害 健康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脾虚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这些人容易脾虚湿重,平时要多注意!1、爱吃生冷食物的人2、经常泡水的人3、洗完头不及时擦干的人4、常捂着湿衣服不换衣服的人5、长期待在潮湿环境的人6、睡眠不好的人,久坐不动的人7、劳累过度之人8、中、老年人脾虚湿气重的调理办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中医认为,从脏腑功能来说,脾主运化,运化不逮,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气重、湿病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脾不好,就会导致湿气重,很多湿气重的人浮肿、有小肚子,这都与脾不好有关。而另一方面,脾是湿土,喜燥怕湿,本身有湿气,也会导致脾虚。所以说湿气重的人,不能光想着祛湿,还要健脾,为什么有些人湿气好了一段时间又复发了,因为没有健脾。湿气往往和脾胃功能弱有关系。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伤害脾胃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呢?寒凉食物在夏天吃得很爽,一些女性在夏末初秋,为了抓住夏季清爽的尾巴,别人穿长裤,你在穿短裙。风度是有了,但是失去了温度。此时寒邪就容易侵袭我们的身体,脾胃受寒,自然无法有效运化水湿。还有就是熬夜,现在熬夜的人很多,如果是男性熬夜是在加班的话,很多女性熬夜是在追剧,刷抖音。并且越刷越精神,等到快天亮的时候,自己才越发困的入睡。中医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夜晚到来的时候,阳气入阴也就开始入睡了。如果你熬夜,其实你熬的就是自己的阳气。五脏六腑皆有阳气,比如帮助人体消化的脾阳,帮助人体抵御外界的肺阳,也就是肺气。阳气虚弱了,阴阳失衡了,何谈 健康 呢?想要祛湿气,想要 健康 ,想要健脾胃,自身的恶性习惯改不过来,就像是往一个中空的漏斗灌水一样,一边补,一边泻,怎么可能调补的好呢?中医上,也有“湿气,是万病之源”之说。三件事是湿气“加速器”,最好一个也别做重口味饮食肠胃功能的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的重口味饮食,不易消化,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不利于脾胃 健康 ,进而导致内湿重。饮酒中医认为,“酒助湿邪”,酒精,是加重人体“湿毒”的关键因素,酒精很容易引起湿气。缺乏运动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运动少,也是导致湿气堆积的原因之一。对于脾虚湿气重的人,要从健脾益气、利湿消肿出发,食疗的话,吃什么好呢?材料:茯苓,玫瑰花,白芷,玉竹,罗汉果。做法:将以上材料,取适量洗净放入锅中煎煮30分钟,如果不会自己弄,建议直接网上找同配方的袋泡茶冲泡,材料磨碎后更利于身体吸收。连喝28天会有明显的效果,因为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对于脾虚所运化失常所致的泄泻,脾虚者因湿气重而水湿内停,多有水肿肥胖的情况,通过喝此茶健脾祛湿,可帮助这部分肥胖人群减轻体重。玫瑰花活血散瘀,美容养颜,女性朋友长期喝皮肤光滑,气色红润,有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