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 ”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 ”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 ”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 ”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 ”节点”。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 ”春分”和「 ”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个「 ”立”、两个「 ”分”和两个「 ”至”共八个,统称为「 ”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 ”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 ”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 ”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 ”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 ”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 *** 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 ”风”「 ”寒”「 ”暑”「 ”湿”,包括「 ”燥”「 ”火”中医称之为「 ”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小满节气中医养生
进入小满节气,天气将变的更加炎热,潮湿,这样的小满节气如何养生天气容易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此时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在这个节气,要十分注意养生保健,小满节气如何养生?本文是懂视小编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小满节气养生方法小满时节宜素食早起未病先防
从小满开始,大麦、春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节气人们在养生观念上提倡“未病先防”。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提倡“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未病先防的养生观中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汗多贪凉易伤阳养阳按揉足三里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因此受损。热天人们比较贪凉,比如空调、冷饮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
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夏夏季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按揉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常用的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小满雨水多练熊戏健脾祛湿
在江南地区,小满除了“作物饱满”,还有着另一层含意,“小满小满,江满河满。”说明这时开始,雨水会多起来了。小满时节,由于雨量的增加,空气潮湿,各种皮肤病,如脚气、湿疹、汗斑、湿性皮肤病、足癣等易发生。中医认为,这些皮肤病的发生与天气闷热和潮湿有关,尤以湿重为主要致病因素。怎么才能祛湿呢?
养生专家介绍说,中医祛湿可以通过健脾来实现,因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比较好的健脾运动是五禽戏中的熊戏。
主要招式如下: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卫生起见,最好在干净的地面上或者家中地板上铺一层毛毯),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次。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次。练熊戏时,要像熊那样浑厚沉稳。熊看似笨重,走路软塌塌,实际上在沉稳之中又富有轻灵。
天热心烦,练练“坐功”
小满节气时,由于气温增高,即便是有空调帮助,还是难免经历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容易出现心烦的现象。中医师推荐大家练练“坐功”来除烦。明代著名养生学家高濂在其所著的《遵生八笺》中记载了“小满四月坐功”,具体方法为:每日凌晨3时~7时,正坐,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一手手心向下,用力下按,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36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此功法可治肺脏邪毒积滞引起胸胁涨满、心颤心慌、面红鼻赤、眼珠发黄、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病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
五行人小满节气养生攻略金形人
减少运动量润肺最紧要
体质特点:金星人的体型一般都比较瘦小,但是他们的肩背都比较的宽,脸方,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减衣服,防止外邪侵袭而患上呼吸道疾病。戒暴戒怒,以免加重肺脏的功能负担。减少运动量,慎防运动后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饮食调养:可多吃润肺益胃、益气生津食物,如枇杷、木瓜、香瓜、荸荠、甘蔗等。木形人
莫劳心多虑多吃黑木耳
体质特点:木形人的肤色都比较苍白,头比较的小,脸很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避免劳心思虑,暗耗阴液。可适当减轻运动量,以太极拳等静态运动为主,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饮食调养:可多吃清热养阴生津之品,如绿豆、冬瓜、黄瓜、荸荠、黑木耳、西红柿等食物。
药膳可选择“薏苡仁百合粥”
薏苡仁50克,百合20克,粳米200克。上述用料淘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有健脾祛湿,清心安神的功效。
水形人
忌久居空调房宜化湿清热气
体质特点:水形人的体型一般都比较胖,各自偏矮,头都比较大,腹部也很大,肤色片黑色,腰臀偏大,手指比较短,怕寒喜暖。
生活调养:避免熬夜以防耗气伤津,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及时增加衣物,避免感受外邪。适当减轻运动量,多进行太极拳等静态运动。
饮食调养:可多吃健脾清热化湿食物,如薏苡、赤小豆、绿豆、白术、茯苓等。
药膳可配合“化湿消滞粥”
鸡内金15克,麦芽30克,莱菔子20克,香附15克,苍术12克,苡米15克,粳米150克。前5味同入砂锅,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加苡米、粳米按常法熬煮成粥即成。有行气化湿,消积导滞的功效。
火形人
睡好“子午觉”枇杷正当时
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生活调养:每天子时、午时两个时段的睡眠要保证,戒怒戒躁,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引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宜选择在清晨,在公园或河边的林荫道上运动。
饮食调养:可多吃清热、养阴、降火食物,如鲜茅根、玉竹、百合、香瓜、枇杷等,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
药膳可配合“鲜茅根煮猪瘦肉”
鲜茅根150克(干品100克),猪瘦肉250克。将茅根截成2厘米长,猪瘦肉切成丝,两味加适量水共煮熟,加精盐,分顿食用,每天饭后服6~9克,1日3次,连用1周。有健脾清热祛湿的功效。
土形人
少处湿潮地食宜祛湿健脾
体质特点: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
生活调养:睡眠时居室通风,少待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运动过后不可立即饮用冷饮。
饮食调养: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淮山、苡仁、荷叶、赤小豆、香瓜等。
药膳可配合“车前草瘦肉汤”
鲜车前草150克,猪瘦肉30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将鲜车前草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白术、茯苓洗净,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煮1小时,加味精、精盐即成。有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的功效。
药膳可配合“玉竹二汁饮”
玉竹20克,甘蔗250克,鲜生姜片15克,冰糖末10克。将甘蔗去皮,切成小段,与生姜片共同压榨取汁。玉竹洗净后入锅,加适量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与甘蔗、生姜汁调匀,加入冰糖末,待冰糖末溶化即成。有滋胃阴,清热生津的功效。
看了小满节气怎样养生的人还看了:
1.小满节气应如何养生
2.2016小满节气养生
3.小满节气养生
4.小满节气养生有哪些重点小满节气养生的重点
5.二十四节气小满养生
处暑节气中医养生
处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节气如何养生?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防热 处暑是表明天气变化、由热转凉的节气,但并不是说,过了处暑天气就变凉了,而是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有民谚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处暑,热死老鼠”。而这里所说的热,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秋老虎”。“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7-15天。尽管处暑当日,即8月23日正好是三伏天“出伏”的日子,但仍要注意天气的回热现象,尤其是我国的'南方地区。 润燥 处暑过后,日夜温差逐渐增大,易出现肺燥津亏之象,即口干、鼻干、干咳、便秘,皮肤皱纹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燥则润之”,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是应对秋燥的重要养生保健方式。 在众多果蔬中,润肺除燥者当首推秋梨。古人称梨为“果宗”,即“百果之宗”。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凉,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无论生吃还是熟食,口味俱佳,且“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加上秋梨本身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可利尿、通便,还可促消化、增食欲,可谓是秋季推荐水果之佳品。 除乏 随着秋季的深入,自然界中的阴气增加,阳气减少,对应的人体的阳气也渐渐收伏,慢慢潜藏。相较于“春困”和“夏打盹”,人们在入秋处暑后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浑身乏力无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为防止“秋乏”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而且也同样适用少许的午休来有效缓解或消除秋乏的情形。 伸志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悲秋”可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与季节的特征息息相关。进入秋季处暑节气后,黍、稷、稻、粱类农作物逐渐成熟,而天地万物也由春夏的勃勃生机、欣欣向荣转向萧条冷落,开始凋零。伴随着这种天气变化,加上秋干气躁,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伸志舒气,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处暑之后,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比如约一二好友郊游、登高望远,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绪。也可在早晚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比如散步、小跑、下棋,都是有效伸志的方式。 温馨提示:“一场秋雨一场寒”。进入处暑后,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差变大。尤其每逢秋雨,气温变凉的节奏则会更加明显。天凉之时酌情加衣还是必要的。但也不要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就是说在入秋转凉后不要一次性添加太多衣物,而是随着天气的慢慢转凉变寒酌情加衣。这样则有利于增强自身抵御寒冷的能力,进而能很好地适应冬天的严寒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