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讲九窍及开窍方法图解::用一手无名指点压在另一手掌心劳宫穴,做弯曲伸展背部动作,心想“胛脊”窍,吸足气喊“嗨!”,夹脊窍即开。
扩展知识
道家的九窍理论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种观念,它涉及人体的九个主要窍穴或孔道,认为每个窍穴都与身体的某种功能和心灵状态相关联。开窍方法是指通过修炼和调养来开发和激活这些窍穴,达到身心灵的协调和提升。
以下是九窍理论及开窍方法的扩展知识:1、九窍理论概述九窍的命名:九窍分别是两眼、两耳、两鼻孔、口、舌和丹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分布于人体的头颈部位和丹田区域。
功能与作用:道家认为每个窍穴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如眼窍关联视觉、耳窍关联听觉、舌窍与言语、鼻窍与嗅觉等。
2、开窍方法与修炼实践
静坐冥想:通过冥想和静坐来集中心神,调整呼吸,以开发和激活窍穴。气功调理:通过气功练习,调节呼吸和身体内的能量流动,以促进窍穴的开发和调和。运动与体操:一些特定的身体运动和体操可以帮助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窍穴的功能。
食疗与药膳:采用特定的食疗方法,如食用某些草药或调理饮食,以促进窍穴的调理和开发。3、九窍理论在道家思想中的意义身心修炼:道家认为通过调理和开发九窍,可以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个体的悟性和修为。调节生命能量:道家相信九窍是生命能量的出入之地,通过修炼,可以调节和控制这些能量的流动。
提升意识水平:开窍方法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意识水平,增强感知能力,拓展自我意识和心灵境界。
4、现代应用与研究
医学与养生:有些现代养生方法和医学理念对道家九窍理论有所借鉴,认为适当的身体修炼可以改善健康和心理状态。
心理学视角:部分心理学理论探讨了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方式,与道家九窍理论在某些层面上有着联系。
文化传承:道家的九窍理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九窍理论和开窍方法作为道家哲学和修行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体、心灵和自然界的观察、认知和修炼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类心理身体健康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家养生八段锦完整跟练版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特别希望身体更加健康的,如果是平时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运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的,而且对于这个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哪一个健身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锻炼的方式才行。太极拳综合融汇了我国诸多拳种之长,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吸取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与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使之深、长、匀、细,日渐扩大肺活量,奠定健康的根基。练太极拳要周身放松,全身运动,以意导动,气达四梢,内气运行无处不到。它不仅可使大动脉畅通,还可避免微循环毛细血管的过早老化,有利于血循环疾病的防治。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空调、电扇使人免受寒暑之苦,却使皮肤散热功能下降,汗腺闭塞,皮肤的通透性弱化,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法,源于梁代,成于宋,盛于明清。八段锦的“八”字,不光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另寓深意厚。表示其功能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所谓“锦”字是由“金”“帛”组成,绝美华贵,可以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健身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吧!
道家养生二十种方法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摇天柱。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口诀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方法:盘腿坐在蒲团或大方凳或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 (轻细无声)10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脊梁挺直,腰不可软),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 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 指相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 同时做)。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方法:上式毕,呼吸 9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 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左右指同时 弹击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