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正常情况下游玩天目湖景区和南山竹海景区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南山竹海需要一天,因为有爬山,虽然是做缆车,但是也很慢,天目湖是坐船看湖景,也是需要一天,反正基本三天两夜可以搞定这两个地方,赶一点的话就两天一夜,不过人比较累天目湖山水园和南山竹海哪个比较好玩?只有一天能都玩过来吗? 天目湖山水园距离天目湖南山竹海16km,有109路公交车可以直接过去。游玩的话,山水园是有山、有水、可以坐游船、龙兴岛上有儿童游玩的地方;南山竹海是以连绵的竹海为特色,可以乘坐小火车、地轨缆车和索道等交通工具欣赏,另外南山竹海有熊猫馆,有时间就去一睹风采吧。如果不够玩的话,推荐去天目湖水世界,位于天目湖山水园旁边,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天目湖水世界园内设施一流,我综合比较感觉在周边是数一数二。既然又需要门票又需要宾馆,建议选择自助游线路,推荐上同程上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什么不清楚的欢迎来问我。一天玩天目湖和南山竹海,够吗? 一天时间玩这两个景区肯定是不够的。建议玩两天,第一天游览天目湖,品尝砂锅鱼头,晚上住天目湖镇或南山竹海门口的温泉小镇,秋冬季节住温泉小镇可以体验一下御水温泉;第二天玩南山竹海,南山竹海的游览线路大致呈“Y”型,右边是索道上吴越弟一峰,左手是乘坐地轨缆车到鸡鸣村,鸡鸣村旁边还有熊猫馆……建议您游玩鸡鸣村这边,好玩一点。希望可以帮到您。南山竹海游玩需要多久 南山竹海需要一天,因为有爬山,虽然是做缆车,但是也很慢,天目湖是坐船看湖景,也是需要一天,反正基本三天两夜可以搞定这两个地方,赶一点的话就两天一夜,不过人比较累常州到南山竹海要多久 驾车路线:全程约108.0公里起点:常州市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广场大道行驶90米,左转进入惠国路2.沿惠国路行驶260米,左转进入龙城大道3.沿龙城大道行驶900米,朝龙城大道高架/青洋路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4.沿匝道行驶270米,直行进入外环高架5.沿外环高架行驶4.6公里,朝青洋路高架/中吴大道/G42/东方大道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6.沿匝道行驶930米,直行进入青洋路高架7.沿青洋路高架行驶6.8公里,过轻纺桥,朝长虹路高架/龙江路/春秋淹城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8.沿匝道行驶850米,直行进入外环高架9.沿外环高架行驶2.7公里,过右侧的大巷村,在和平南路/常武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10.沿匝道行驶650米,左转进入常武中路11.沿常武中路行驶3.8公里,朝西湖路/常合高速/S38方向,直行进入常武路12.沿常武路行驶3.9公里,直行进入S23213.沿S232行驶11.3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14.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沪宜高速15.沿沪宜高速行驶28.7公里,直行进入S4816.沿S48行驶400米,朝溧阳/南京/禄口机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西坞枢纽立交桥17.沿西坞枢纽立交桥行驶960米,直行进入长深高速18.沿长深高速行驶11.7公里,过鲸塘大桥,在徐舍/官林/张渚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19.沿匝道行驶1.3公里,右转进入丰张线20.沿丰张线行驶3.1公里,直行进入鲸张线21.沿鲸张线行驶5.8公里,进入犊山路22.沿犊山路行驶110米,右转进入S34223.沿S342行驶10.1公里,过桥亭桥,右转进入横桥线24.沿横桥线行驶4.9公里,左转进入X00225.沿X002行驶1.7公里,左转26.行驶280米,右前方转弯27.行驶50米,28.行驶1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南山竹海(5A)南山竹海晚上有什么玩的 南山竹海的营业时间是到下午5点半,如果你是晚上住在竹海景区的话,那附近一些农家乐有KTV、餐饮之类的,不过不会到很晚。要玩到很晚的话,还是建议到溧阳市区。南山竹海几月游玩比较好? 春夏季是来溧阳南山竹海游玩的最佳季节。4月的溧阳,正是茶香鱼肥,春色遍野。碰上每年一度的天目湖旅游节和两年一届的中国溧阳茶叶节,在4月里双节并盛,正是溧阳最热闹的时候。 而在炎炎夏季,到南山竹海万亩竹园内避暑纳凉,玩水赏竹,也是最相宜不过。天目湖山水园和南山竹海哪个比较好玩 天目湖度假区是我去的比较多的地方之一,所以还是比较了解的。南山竹海和山水园游玩各有特色:南山竹海以连绵的竹海为特色,可以乘坐索道和地轨缆车多种交通方式,还有竹文化园和熊猫馆;山水园可以观山水,乘游船,龙兴岛还为小朋友打造了蝴蝶谷、精灵国等。我个人更倾向于具有地貌特色的南山竹海。玩天目湖山水园和南山竹海哪个时间更长? 10分 南山竹海时间长啊,我们去玩了2个多小时呢天目湖南山竹海怎么玩 沿着台阶,可步行依次游览【静湖】,静湖竹筏是南山竹海景区唯一的水上游览项目,乘坐竹制的木筏,悠悠的在水上度过一个下午,欣赏水竹相接的唯美景观,享受惬意的清凉。  观光车至【寿星广场】,便可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寿星。老寿星头部高12.8米,是由纯铜制作而成的,整个山体就是他的身体,两侧的山峰就是他的左膀右臂,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寿星,俗话说“拜拜老寿星,家和万事兴”。【寿文化长廊】主要展示了溧阳当地的一些百岁老人和古人所创的一些养生知识,如太极拳、回春功、八段锦、易筋经等,供游客学习。【万寿堂】万寿堂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袭成俗的民族文化瑰宝——敬老、爱老、尊老、贺老的“长寿文化”,推一推转运轮,摸一摸炼丹炉,感受“时来运转,延年增寿”。然后乘坐缆车登山。南山竹海索道是南山竹海最为精典的游览项目。索道总长780米,从寿星广场出发,以1米/秒的速度上升到吴越“弟”一峰,是竹海景区内俯览竹海的绝佳之处。游客乘坐缆车,放佛游曳的阳光在竹叶尖上飞扬,树影深浅斑驳,水色天光,远山玉立,悠悠白云中,体会竹海的波澜壮阔。乘坐缆车来到南山之巅【吴越弟一峰】,这里便是观赏万亩竹海的最佳场所。在这儿可以看到眼前有一口铜钟,它重2.18吨,高2.18米。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撞钟祈福,敲钟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撞钟都撞三下,据说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为何要撞三下?据说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中餐在竹海周边品尝地道的竹海农家菜,板栗、竹笋等都是南山竹海地区本色的农家菜。平价一些的可以去竹海周边的农家乐,如果对口味和环境都比较讲究的游客,推荐御水温泉度假酒店和乡菜馆,都是很不错的选择。用完餐还可以体验竹海森林里的温泉—天目湖御水温泉,品御膳楼养生餐。御水温泉毗邻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是竹海森林里的温泉,加料泡池、自然泡池、户外泡池等5大泡池区,芳香SPA美容、保健。

太极养生回春功八段锦

太极拳哪个养生好

我个人认为武当的太极拳是武术拳法当中的佼佼者,而武当的太极拳很有讲究,其有九宫八卦的内容,而且在力道上可以隔山打牛,而在章法上可以随心所欲,小到滴水入海,大到气吞山河,可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它可以让人们精神焕发,练气化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可以开发人们的体能,而且还可以让人们延年益寿,也可以靠太极拳来保护自己,是集炼气炼身炼体于一体的太极拳,而武当太极主要分两个阶段来练,一是内,二是外,两者相结合可以做到内外双修。而除了武当太极拳以外,太极拳还分有很多支派,比如说陈氏太极拳,也是集大成于一身,陈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动一静,还有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等,当然人们对太极拳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出发点就不一样,而喜好则更是不同,有的人则喜欢吴氏太极拳,而有的人则喜欢孙氏太极拳,这就归功于人们对太极拳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还是武当太极拳更适合人们去修炼。当然太极拳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有很强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就要看人们想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觉得不管练什么太极拳首先修人必修心,修心为上修体没下当你的心正,那么你将会把太极拳练的出神入化达到一定的境界。

太极十三式养生功

历史上有争论太极拳究竟是张三丰所创 还是陈清平所创的问题,事实证明应该是张三丰所创,以下是证据: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过去唐豪、顾留馨在创立"陈王廷创拳说"之时,抓住所谓"夜梦玄帝授拳"等"荒诞"的说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假如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那么请问,张三丰作为武当山的道士,他习武、练拳是不是迷信看荒诞吗看武当山道士们秉承传统,将武当山道士们所继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到民间,从而发展成为中华武术中一大名宗--武当派武术,这又是不是迷信看假如这些都不是迷信的话,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将唐豪、顾留馨所否定过的客观事实予以澄清,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看清光绪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李氏又于光绪七年将开头所作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为何作此改动看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于宋张三峰与明张三丰故而未作定论;其二,当时有陈系(陈、杨、武等派)以外的太极拳流派在民间沿袭着,而这些流派自云早于张三丰。李亦余可能有所耳闻,故认为太极拳起源有可能早于张三丰。关于这一点,可举一实例为证: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间太极拳(功)已经在金陵流传。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笔者与此派传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传谱记载,金陵太极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可谓早于张三丰。从从此派内容及其特点来看与陈系诸派大异,可断其绝非由陈系诸派所派生。夏桂勋与李亦余为同时代人,李亦余闻知金陵太极功及其源流,也是极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说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这里虽未提及蒋发,显因系略笔之故。巧得是,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弟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经在光绪七年七月也写过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张三丰创拳和传拳的问题。《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这里,李瑞东先生说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系因道家崇尚黄老,而太极拳传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故。这里的轩辕黄帝应该理解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称。而古人观蛇鹊之战,悟化出一种原始拳术,这绝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这种原始的拳术迨至宋元,就成了张三丰进一步创造的蓝本。这说明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武当内家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要比所谓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说法真实可信。李瑞东在《序》中所言,张三丰为宋元时人,客观地看张三丰从宋代活到明代颇为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专门练习长寿之术的高道张三丰来说,并非不可能的,因为古有彭祖八百岁之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是内家拳看内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极拳同源看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类似情形在传统武术的沿袭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另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曾经作为武当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一起沿袭了下来,以后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发生了分离。分离之后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拳种的内容以丰富、完善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拳种。至于何时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的,这正是我们所应该深入研究的。内家拳的概念和内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原有的内容(含太极拳)还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种内功拳种。内家拳原来的内容只是"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黄百家《内家拳法》),即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代名词。关于太极拳曾经作为内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据有二,其一、太极拳和松溪派内家拳的相同之处,根据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在《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与发展》(见《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阐明的拳理,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松溪派内家拳讲:"拳有阴阳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刚柔";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万法万事之宗祖。松溪派讲:"拳起于易";太极拳各派皆以易理说拳理。松溪派讲:"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此乃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传统太极拳讲:气沉丹田,内气潜转,练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松溪派的要领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而这正是传统太极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领。松溪派讲:"下腭微收";太极拳也讲下腭微收。在打法上,松溪派讲"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太极拳则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恰好是前者的诠释。松溪派在技击上上讲"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这在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上也有若干体现。由于传递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内家拳同今天的太极拳相比较,肯定会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拳势名称上区别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绝不可以把这些不同之处用来否定松溪派内家拳和太极拳的渊源关系,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抛开历史于不顾,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这无疑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非先生自创),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其中的"太极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极拳术。它之所以称之为"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瑞东先生所传的"太极十三丹",与武当道教的内丹功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是直接沿袭下来的丹功称谓。所谓道教内丹功,其实就是道士们所修炼的内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炼成"纯阳之体",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服食外丹来达到目的;其二是通过修炼内丹功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道士们通过炼丹炉所炼就的外丹,多含铅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还会中毒,于身体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还有贪图长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内丹功则不同,因为内丹功按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家"养生气功",修炼内丹功不但于身体无害,而且低则益寿延年,高则可修炼成"纯阳之体",从而"得道成仙"。历史上绝大多数道士都修炼内丹功。因为内丹功也是气功,那么气功就有动静功法。太极十三丹即是道家内丹功的一种,太极十三丹的动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之仿生功法。总体来说十三丹就是一种功拳合一、内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传统太极拳的相同之处就是,皆有技击的性质。李瑞东先生的这套"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早期杨禄禅先生也曾经传授过。太极十三丹动功中有蛇鹊两形,道家太极拳传人认为蛇、鹊两形为太极拳各势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势则是由这两形衍生出来的。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七年《序》中所谈到的,轩辕黄帝在常山观蛇鹊之战,而悟化、创编了一种原始拳法。李派太极拳谱中有一首《太极拳发源歌》云:昔日轩辕到常山偶见蛇鹊斗坡前鹊啄蛇头蛇尾应鹊啄蛇尾头相连鹊啄蛇腰首尾应黄帝因见非偶然细观二物尤相斗始此留传太极拳无独有偶,北京白云观道士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原始太极拳",此派也有类似的《太极拳发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歌中所说的"蛇鹊相斗"的特点,在太极十三丹的蛇、鹊两形的对练中体现的活灵活现。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笔者以为,这的确是太极拳的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最为原始的形式传至宋元时代的张三丰,经过再创造,得以扩充、发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太极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为: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每一种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每一势单练动作,都有其专用的名称。比如"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等等,而这类名称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与陈氏家传长拳的拳势名称不同。这一点恰恰证明太极拳并不是由陈氏九世祖陈王廷依据戚继光《拳经》图势所创,而是另有源头的。个别人曾经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而这种说法也是同样不足取的,它的依据仍然是对照近代陈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家传长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所发现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陈式太极拳与陈长兴时代的太极拳比较,其内容肯定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陈氏家族原有拳术的成分。陈氏太极拳中有一些陈式长拳、戚继光《拳经》中若干拳势名称,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证过分地偏重于拳势名称的对照,自以为从中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证据,殊不知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乃是陈氏族人结合了家传拳术进行了改造的结果。比如现代陈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浓,但是又很突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十分明显,这是用太极拳的劲法、原理对陈氏原传外家拳进行部分变革的结果。这个问题历来困扰了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考证。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沿陈氏近代太极拳--陈王廷《拳经总歌》--戚继光《拳经》这条路,就可以找到太极拳的源头,从而把陈王廷作为中国最早的太极拳创始人,或者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研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当时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内家拳或太极拳成分,也仅限于一两个拳势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图势绝不可以视作为太极拳,戚继光、陈王廷也绝不是太极拳的创造者和中间传递者。尽管戚氏在《拳经》篇内也曾经提"常山之蛇说",但是《孙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作为熟读兵书的杰出军事将领,戚继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孙子》一书,而与太极拳无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如长江上游的支流很多,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长江的源头,尽管那些支流同样丰富了长江的流量。太极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看事实证明:内家拳及太极拳系统的产生与道家及道教的内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丹功既有动功,又有静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应俱全。其动功与民间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雏形。这一结合,不仅使内丹功的动功具备了新的功能--技击,而且还使外功拳术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在技击实战中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术,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上述说法绝非臆测,依据很多,比如太极十三丹动功这种太极拳的早期朴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征及其拳术的属性就是活的证据。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记载了从道家丹功、民间武术的结合到内家拳乃至太极拳形成这一历史过度。李派传谱中有一段太极十三丹的说明文字:"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势、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错综运用变化之道与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势",这段文字不仅说明太极十三丹就是道家内丹功,而且也说明它同时也是丹道动功向太极拳术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内容发现,原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的太极拳十三势,就融会在十三丹的各式动作中!它之所以称之为"十三总势"意即各种太极拳套路,均以此为母体,由此衍化而来!!!王宗岳《十三势歌》中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过去,王宗岳究竟传授拳架没有,曾受到唐豪的怀疑,现在看来,李派所继承的"太极十三丹"(十三总势),就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河南温州县的太极拳拳架之一!它与陈氏长拳、戚继光《拳经》图势完全不同,却与各派所传的太极拳有着本质的相同。它虽经历代多人传递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内丹功动功的特征,为太极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绝不是简单地对照一下拳势名称,而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辅助功法,尤其是可以从太极拳的各种内功修炼方法中进行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法,在它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内功修炼方法的传递,往往拳架发生了极大的演变,而内功修炼方法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内功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出偏(走火入魔),历代传人必须慎重。李派传人将多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方法沿袭至其中还有"太极钓蟾功"、"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等。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讲究在修炼过程中要"安炉立鼎"、"采药"、"烧文火"、"烧武火"、"阴阳交媾"、"产婴结丹",其功理、功法与《武当修真图》相一致,李派历代传人均以《武当修真图》为练功指南,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道家的内丹功起码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近亲功法。就是当今各派的内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说法。目标就是所谓的炼成"纯阳之体"拳法和技击不过是"技艺之末",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拳及内家拳起源于道家内丹功与原始拳法的最初结合形式,而宋元时代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及太极拳是完全可能的。从张三丰所在的时代到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已无连续、严密、完整的传递程序可供我们参考了,而太极拳的连续传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间的王宗岳。据李派残存的拳谱资料记载,与王宗岳同时代擅太极拳者,尚有甘凤池、张凤仪、李凤元、乔三秀、陆凤治、陈凤山、黄凤歧等人。张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甘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种。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河南派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杨禄禅到北京广为传播,从而衍化出杨、武、李、吴、孙各派。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兄弟擅长"金陵太极功",谷氏兄弟传河南李六如,李传北京夏桂勋,夏传恒寿山(大力恒),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流传。此外还有许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书铭传承的三十七式太极拳;由道士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传递程序,而大部分都与河南陈家沟毫无瓜葛。"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说法,是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的。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中兴者看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的。张三丰曾经扩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曾经传播了太极拳术,这却是不能随意否定的。因为太极拳这种源于道家内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许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