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北京金融街论坛年会的现场掌声刚落,央行行长潘功胜的发言就成了市场最关注的“信号弹”——精准对准了普通人最关心的两个话题:虚拟货币的“紧箍咒”会不会松?数字人民币的“快车道”要怎么开?
“2017年以来我们和其他部门一起发的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现在还管用。”潘功胜一开口就把“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炒作”的态度摆得明明白白,“接下来还要接着查,不然那些打着‘区块链创新’幌子的炒作,迟早要把老百姓的钱袋子掏空。”这话不是吓唬人——前两年我邻居家孩子偷偷拿压岁钱炒某虚拟货币,不到半年就亏了8万,平台客服只说“投资有风险”,连投诉渠道都没有。这种“没根没底”的虚拟货币,本来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监管层越严,普通人才越安全。
但“堵”的“疏”的文章也在做——数字人民币的新动作,正好给大家指了条“稳路”。潘功胜说,接下来央行要做三件事:一是优化数字人民币的管理体系,比如明确它在“货币家族”里的位置(简单说就是以后区分“现金”“银行卡里的钱”“数字人民币”会更清楚);二是让更多银行加入运营,以后不管你用哪家银行的APP,说不定都能直接用数字人民币;三是已经在上海和北京分别设了两个中心——上海的“国际运营中心”管跨境合作,以后出国旅游买东西,可能直接扫数字人民币就能付;北京的“运营管理中心”管系统建设,以后用起来更稳当。
“终于搞懂数字人民币不是虚拟货币了!”评论区里有网友留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其实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的“法定货币”,和你钱包里的纸币硬币一模一样,连小商贩都不能拒绝收;虚拟货币是私人搞的“空气币”,没有国家撑腰,价格说崩就崩。就像我做金融的朋友说的:“数字人民币是‘正规军’,虚拟货币是‘野路子’,选哪个安全,用脚都能想明白。”
现场还有记者问:“严打虚拟货币会不会影响创新?”潘功胜的回答挺实在:“没有边界的创新,只会变成‘割韭菜’的工具。”想想也是,前几年那些虚拟货币交易所,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号,实则暗箱操作,最后卷钱跑路的还少吗?而数字人民币的创新,是扎扎实实在“安全”的框架里便民——比如现在很多菜市场都装了数字人民币收款码,连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拿个“硬钱包”碰一下就能付,这才是真的“为老百姓着想”。
其实不管是“严打虚拟货币”还是“优化数字人民币”,核心就一个:让钱“稳”下来。对普通人来说,与其盯着那些“高收益”的虚拟货币冒险,不如多看看身边的数字人民币——早上买包子能扫,晚上打车能付,出国旅游能用来换外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才是最实在的安全感。
散场的时候,我听见旁边两位观众议论:“这下心里有数了,以后再也不碰虚拟货币了。”其实这就是监管的意义——不是要“管死”什么,而是要把“歪路”堵死,把“正路”铺宽。而数字人民币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在给大家的生活添点“稳”的底气——毕竟,钱的事,安全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