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凌晨1点半,黎巴嫩南部卜利达村的狗突然狂吠起来。住在村政府隔壁的主妇法蒂玛揉着眼睛爬起来,隔着窗帘缝能看到几辆涂着迷彩的军车停在门口,手电筒的光扫过墙面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等她敢出门时,值守的老阿明已经躺在台阶上,胸口的血把制服染成了深褐色。

这场越境袭击像一根点燃的导火索。当天上午,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在巴卜达宫的办公室里拍了桌子。他刚听完军队总司令鲁道夫·海卡尔的详细汇报,指尖敲着桌面说:“从现在起,任何以色列军队的入侵行为,黎军都要直接应对——我们不会再容忍领土被践踏。”

而以色列方面的回应带着熟悉的“安全逻辑”。下午3点,以军发言人在X平台上发布声明:“行动目标是摧毁真主党设在卜利达村的‘武器储存点’,过程中遇到‘可疑人员反抗’,不得已开火。”但卜利达村的居民并不买账——老阿明在村政府守了12年门,连邻居家的小孩都知道他“连鸡都不敢杀”,怎么突然就成了“反抗的可疑人员”?

这场冲突的根源,藏在一份早就“过期”的停火协议里。2024年11月,黎以双方在联合国斡旋下达成停火,约定以军2025年1月26日前撤出黎南部。但到期后,以方用“北部居民安全受威胁”为由,把期限延到2月18日;等日子到了,又宣布“无限期”驻扎在5个边境据点。黎巴嫩政府多次递交抗议照会,得到的回复只有一句话:“等我们觉得安全了再说。”

边境的老百姓最懂这种“不安全”。黎南部泰尔市的出租车司机穆罕默德说,最近几个月,以军的巡逻队经常越界,有时候会拦下他的车检查,“他们拿着枪指着我的头,问我有没有带‘真主党的东西’——我只是个拉客人的,哪有什么东西?”而在以色列北部小镇萨费德,超市老板丽塔也有自己的担心:“上周真主党的火箭弹落在附近,我儿子现在睡觉都要抱着我的胳膊。”

奥恩的命令让边境的紧张感又升了一级。有人在黎巴嫩社交媒体上留言:“早该这么做了,不能一直忍气吞声!”也有人担心:“万一打起来,我们这些住在边境的人怎么办?”还有网友转发了老阿明的照片,配文:“他只是想赚点钱供女儿读书,为什么要让他成为冲突的牺牲品?”

卜利达村的葬礼在下午举行。老阿明的女儿抱着父亲的,哭着说:“我昨天还跟他说,等下个月发工资,要给他买件新外套——现在再也没机会了。”风把她的声音吹得很远,穿过村头的橄榄树,飘向边境线上的铁丝网——那里,以色列士兵还在巡逻,黎军的岗哨里也亮着灯,两边的人都盯着对方,像两只绷紧的弓。

其实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对面的士兵,而是那些把“安全”挂在嘴边,却不肯遵守协议的人。就像老阿明生前常说的:“和平不是靠枪杆子换来的,是靠大家都守规矩。”可惜,这句话,有些人还没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