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武志红的旧采访,底下评论区差点吵起来——这个写过《家为何伤人》的心理学大V,居然曾在研究生时因失恋陷入重度抑郁,连学分都修不够。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没吃药没找咨询师,就靠“在抑郁里躺两年”,某天突然“心里的结松了”,不仅走出情绪低谷,还比以前更懂怎么“读人”。

不少抑郁症患者盯着这段经历眼睛发亮:“原来不用和情绪死磕,躺平就能好?”但我问了做精神科医生的发小,他直摇头:“武志红的‘躺平’,根本不是你想的‘摆烂’,这里面藏着三个普通人学不来的‘隐形条件’。”

1.他的“躺平”,是“带着脑子的‘不反抗’”
武志红说自己“没和抑郁较劲”,但其实他偷偷做了两件事:一是“当自己的观察者”——作为心理学系研究生,他把情绪当“实验样本”,记日记写感受,比如“今天早上起来胸口像压了块砖,脑子里反复想‘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二是“用精神分析拆自己”——本来因为失恋陷入自我否定的他,学了精神分析后突然“顿悟”:“不是我不够好,是原生家庭没给我足够的爱。”

这种“躺平”,本质是“带着觉察的接纳”。就像你掉进水里,不是直接沉下去,而是踩着水看清楚水流方向——这需要专业知识和反思能力,不是闭着眼“混日子”就能做到的。

2.他的“好运”,藏着“时代和专业的buff”
武志红能走出抑郁,还有两个“普通人没有的底气”:一是“专业背景”——他本科读心理系,研究生学临床心理学,早就懂怎么“拆解自己的情绪”;二是“时代风口”——2010年前后,国内刚兴起“心理健康”讨论,他写文章抨击原生家庭,刚好戳中了“被父母控制过的年轻人”的痛点,粉丝和成就感像潮水一样涌来,直接把“自我否定”冲没了。

可普通人呢?比如正在读高中的孩子,“躺平”意味着没法上学,看着同学考大学更自卑;比如职场人,“躺平”可能丢了工作,经济压力反过来加重抑郁。武志红的“好运”,是“专业+时代+个人努力”的叠加,不是“躺平”两个字能概括的。

3.精神分析帮了他,也“绑”了他
更值得琢磨的,是精神分析对他的影响。武志红靠“原生家庭不是我的错”摆脱了自我否定,但也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曾经公开支持“父母皆祸害”,把中国式父母的爱解读成“控制欲”。可我发小说,这是精神分析的“时代局限”:20年前,大家刚从“压抑的家庭氛围”里醒过来,需要“替孩子说话”的声音;但现在看,大部分中国式父母的“伤”,是“不会爱”,不是“故意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疼孩子,只是没跟上时代的脚步。

武志红的经历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抗抑郁不一定非要“拼命熬”,但也不是“躺平就能赢”。真正有用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有人需要药物稳定情绪,有人需要咨询师帮着拆创伤,有人需要用事业找到成就感。

最后想说,武志红的“奇迹”不是“躺平”的胜利,是“自我救赎”的胜利。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盯着别人的“方法”,不如先问自己:“我有什么?我需要什么?”毕竟,抗抑郁的路,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答案”。

武志红:总是“重情义”家庭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