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十四节气灸』是在特定时令节气进行温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同样的穴位不同的灸疗带给您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不要错过哦! 古人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在养生方面,人体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人体阴阳平衡。此时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在这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顺应节气施行助阳祛寒的“节气灸”,有的放矢,是一个简便又高效的方法。 那么春分节气该如何养生,该艾灸哪些穴位呢?春分节气养生保健要点: 中医养生与大自然的季节变换密切相关,所以养生也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衡,以"和"为本,为一年健康打好基础。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因为春季与五脏的肝相应。除了应遵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外,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因而春分养生,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宣肺补肾。一、平抑肝阳,协调平衡 春分时节,艾灸养生需要注意阴阳平衡,艾灸风池穴可以配合惊蜇艾灸我们介绍的疏肝理气、滋阴柔肝的肝经原穴——太冲,一起按揉艾灸,一阴一阳,协调平衡。风池穴。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艾灸风池穴能够调动阳热之气,从而起到壮阳益气的效果。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简便取穴方法:采用俯卧或坐位,枕骨之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艾灸:在春分节气前后3天,采用温灸法施灸。、风池穴一分钟;,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10~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7次。二、健脾益气,补肾强筋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寒暑平分,此时身体更加敏感易激,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脾胃方面的疾病。肾俞,顾名思义是掌管着肾脏的穴位,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体内对应着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到背部表面的穴位,可益肾填精,强壮元阳。艾灸肾俞,还可加以搭配关元、中脘等穴调理脾胃。定位: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简便取穴方法:俯卧,神阙(肚脐)。艾灸:在春分节气前后3天,采用温灸法施灸。,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10~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 7 次。三、止咳定喘,宣肺补肾 春分节气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造成过敏性哮喘的反复发作。所以在春分之时,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注意肺气的调护。定喘穴在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定」,指安定或平定。「喘」指咳喘、哮喘。在春分之时,以定喘穴为主,配合巩固肺气的风门、肺俞,以及提升阳气的大椎、百会等穴位,能够起到预防哮喘发作、止咳平喘的效果。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简便取穴方法:坐位低头时,在脊柱区,当颈部最高的突起处下,。艾灸:在春分节气前后3天,采用温灸法施灸。,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10~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 7 次。 春分时节,杨柳青青、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此时阴消阳长是春分节气的特征,我们更需要顺应天时,调节自身的能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结合养生的食疗,以及穴位的艾灸、按揉、拔罐手法,更好地调节自身的阴阳。
春分灸哪里
明天就是 春分 了,我国传统中医在这一天讲究节气灸,认为在特定的时令节气,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而艾灸不同的穴位,还有不一样的功效,那么就让 为你介绍。 春分艾灸合谷穴功效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疏解面齿之风邪,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热病发热及头面五官各种疾患之要穴,《四总穴歌》中将这一功效主治特点归纳为面口合谷收。 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是肺经的表经,而且合谷与肺经的络脉直接相通,故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 我国中医有春分前后灸合谷穴,可治疗眼疾的说法。《医学入门》中也有合谷穴主治疾病的记载:目痛烂弦胬肉,生翳拔睛倒睫,一切目疾;口疮重舌,舌裂,舌强;四肢痿痹;小儿惊风卒死;妇人通经下胎。 治疗眼疾配合穴位目赤肿痛:合谷、睛明、四白、临泣(《针灸大成》)。目翳:合谷、光明、太阳、睛明(《针灸易学》)。 合谷穴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艾灸时间和温度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柱灸时间:59炷。 按摩合谷穴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 温馨提示:进行春分艾灸之前应该先咨询专业医生,看自身状况是否适合选择艾灸疗法,且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艾灸时间、温度等也应该严格控制,以保证安全。
春分艾灸除旧疾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 ”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 ”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 ”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 ”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 ”节点”。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 ”春分”和「 ”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个「 ”立”、两个「 ”分”和两个「 ”至”共八个,统称为「 ”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 ”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 ”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 ”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 ”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 ”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 *** 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 ”风”「 ”寒”「 ”暑”「 ”湿”,包括「 ”燥”「 ”火”中医称之为「 ”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