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常说怒伤肝,也就是说发怒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肝脏受伤。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过大,长时间精神紧张,很痛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有什么症状呢?中医又是如何看待肝气郁结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调理方法呢? 肝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肝气郁结会造成肝功能受损,对女性来说还也可能造成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这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一旦发现出现肝气郁结的症状要立即进行调理。 肝气郁结的症状 女性朋友肝气郁结会连带着引起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不适症状。肝气郁结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外部症状表现为面色暗黄、毛发干枯。肝功能受损的女还易情绪暴躁,极有可能出现抑郁的现象。 1、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2、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3、女性的月经是否正常和肝脏的疏泄功能有莫大的干系,经期来潮时间不稳定、月经量少、经期过短、经间期出血、经行不寐、经行眩晕等症状的出现都与女性肝气郁结有关。 4、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睡眠质量差,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5、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人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肝气郁结在症状上也分为三种:分别是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盛。 咱们分别来讲一下: 肝郁气滞所致的善怒,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症状。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肝郁气滞引起的善怒,要通过精神 养生 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 肝火上炎证所致的善怒,表现为睡眠多梦、眼睛红肿痛、口苦口渴等症状。肝火上炎证的病因多为肝气久郁,或者是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辛辣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所致。肝火上炎所引起的善怒,应戒烟限酒、忌食生冷辛辣的食品。 脾虚肝盛证所致的善怒,表现为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症状。脾虚肝盛证的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脾虚肝盛引起的善怒要健脾理气为主。 如何调理肝气郁结 饮食调养 气郁气质着具有气机郁结而不舒畅的潜在倾向,应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荞麦、高粱、刀豆、蘑菇、豆豉、苦瓜、萝卜、洋葱、菊花、玫瑰等。气郁体质者应少食收敛酸涩之物,如乌梅。南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酸枣、李子、柠檬等,一面阻滞气机,气滞则血凝。亦不可多食冰冷食品,如雪糕、冰激凌、冰冻饮料等。 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最好喝葡萄酒,因葡萄酒有降血脂和美容的作用)。 治疗肝气郁结食疗方 佛手姜茶 佛手10克、生姜6克、白糖适量。将佛手10克、生姜6克同煮,去渣,加入白糖另溶。不拘时服用。生姜可健胃止呕、温中和胃,可加强佛手疏肝解郁作用,服用可使气郁不舒而胸膈胀闷的症状明显改善。 荷叶玫瑰花茶 荷叶、何首乌各1、5钱,黄耆、玫瑰花、桑叶各1钱,炒决明子、茯苓、枸杞各3钱,麦冬5钱。将上述的材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有疏肝理气、降脂瘦身之功效。 沙参佛手粥 沙参、山药、莲子、佛手各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莲子、沙参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益气养阴、理气健脾、清心安神。 二花理气茶 月季花9克(干品)、玫瑰花9克(干品),红茶3克。上3味制粗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温饮,每日1剂,连服数日。理气解郁。 玫瑰花茶 干玫瑰花6-10克。将上品放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30分钟后,代茶饮用。不拘时温服。玫瑰花甘微苦,可行气解忧舒肝,是一味平缓的茶疗方,尤其情绪不稳而胸闷者可多加喝用。 肝气郁结还要注意日常生活卫生,节制饮酒,辛辣的食物要适量,合理地均衡营养。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肝气郁结影响我们的身体 健康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放轻松一点哦!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
一、散寒活血化淤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方剂举例: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二、祛湿活血化淤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方剂举例: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见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温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静脉性疾病后期。由于内外湿互为,湿性重着,缠绵难祛,一所以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湿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湿同类而有异,治疗上还应选用祛痰之剂,如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瓦楞子、猫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气消痰的莱菔子、薤白、橘红、陈皮等,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三、理气活血化淤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淤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决定了理气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气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须分辨行气和益气活血化淤二法的应用。常用药物:疏肝行气性偏凉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温之佛手、青皮、枳壳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橼等。益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方剂举例:血府逐淤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适应证:疏肝行气活血化淤适用于肝郁气滞血淤证,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随情志刺激而变化,或患者忧郁不安者,益气活血化淤适用于气虚血淤证,主要现象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病久体倦、纳差、气短、心悸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静脉炎的后期,同时必须注意,行气太过易耗气,温燥之品能伤阴,临床应用宜慎重。四、清热活血化淤即用寒凉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清解热邪,以使络宁血活淤化。是“热者寒之”之义。“夫脉者,血之府也”,所以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又有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见,具体应用清热活血化淤法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和在气在血。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参、大青叶等;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芍、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等。活血化淤如兼清热凉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热解毒之红藤、虎杖、败酱草、金荞麦、落得打等。方剂举例: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四妙勇安汤加减。适应证: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运用于血热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皮肤发红,灼热,淤斑色红或紫,舌红绛,脉数等,常见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复发性丹毒,红斑性肢痛症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运用于热毒淤滞症,主要表现如上述(除舌脉外),还可伴溃疡,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坏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时。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适用于阴虚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且病程较长,局部发热恶凉恶热,或伴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后期,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来看,清热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实热与虚热难分,热邪与热毒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须辨清主次轻重,相应而用。五、补血滋阴活血化淤法即用补血滋阴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脉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脉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则脉道充盈;血液虚少,阴津不足则脉道萎闭,继而成淤。所以应补血滋阴,增液盈脉,活血化淤。常用药物:补血滋阴药如生熟地、阿胶、首乌、枸杞子、龙眼肉等,活血兼补血者如鸡血藤、当归等。方剂举例:四物汤加减。适应证:血虚血淤症,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多为久病体弱、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脉细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六、平肝潜阳活血化淤即用平肝潜阳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使阳潜血和,络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脉络壅塞,可致血淤。故应平肝潜阳,解除壅阻,以化血淤。常用药物:钩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刺蒺藜、天麻、石决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凉润之丹参、牡丹皮、玄参、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方剂举例:镇肝熄风汤加减。适应证:阳亢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为头胀痛、眩晕、眼花、耳鸣、情绪易激动,并见腰痿足软,脉弦紧等。常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型)及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脑动脉硬化者。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茶
我觉得应该这样调理,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而让自己的身体素质发生变化。有的人属于寒湿体质,有的人属于湿热体质。因为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质,所以它们的症状也不同。大多数人不会理解这两种体质,所以总是采取错误的休养方式,导致症状加重。平时需要学会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调理。
如何区分寒湿体质和湿体质?
热体质出现时,身体会比较重,下午容易出现明显发热。即使大量出汗也不能减轻症状,也容易出现恶心、厌食、大便疏松、小便短红等症状,而湿热体质的人一般都是胖或瘦,因此这类人容易产生烦躁和愤怒的情绪。而寒湿体质的人一般容易感到疲倦,容易入睡,而且容易口渴,而且经常感到胸口麻木,平时更怕冷。
湿热体质该怎么调理?
1、 避免刺激食物摄入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平时不能吃辛辣食物,应尽量避免吃一些油腻食物。
湿热体质、寒湿体质该如何调理?文章教你相应的调理方法
2、 避免烟酒
湿热体质的人平时应避免摄入烟酒,因为烟酒会导致湿热的发生。
3、 多吃水果和蔬菜
湿热体质的人一般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果蔬有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作用。他们还可以多吃除湿食品,如约伯的眼泪、绿豆等。
1、 饮食调节
体质寒湿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应该避免一些高脂肪、高糖和清凉食物。他们可以多吃冬瓜、扁豆等利尿食物。
2、 避寒
睡在地板上应保持阴冷潮湿。平时也不可能睡在地板上。地板又冷又湿。如果你睡在地板上,会使你的身体更冷。
湿热体质、寒湿体质该如何调理?文章教你相应的调理方法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兴烈副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湿热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综合调理方案,不同的水土,不同的季节,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
湿热体质者应先学会放松情绪,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用一些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调节,或采取针灸推拿的方式。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注意不要熬夜,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湿热体质的人易怒易怒,容易烦躁易怒。他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悲伤和快乐。他们应该尽力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
温馨提示,对于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这两种体质有不同的症状。要想调节好自己的身体,首先要分清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体质,才能采取正确的调养方式,避免错误的调养方式使身体症状加重,也不要因为调理不当而让自己引发其他一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