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肝火口气重,去肝火口气重的中成药

1头胀

常起于恼怒,头胀且痛,昏沉闷热,头筋突起,口干口苦,甚则两耳失聪,舌苔薄黄,脉象弦或数。

2头热

头热面红,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痛口苦,舌红苔薄。

3肝火亢盛消瘦

形体消瘦、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

4肝火上冲舌血

舌上出血,舌肿木硬,舌苔黄,舌边红绛,或起芒刺,并见头中热痡,烦热,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甚则昏厥。

5肝火犯肺咳嗽

症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

6肝火燔灼胃痛

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7心肝火旺经质粘稠

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或紫黑,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胁胀痛,口苦而渴,或具经行发热,吐血、衄血,舌红苔黄。

8肝火偏亢月经过多

月经提前而至,经量过多或兼经期延长,色鲜红或紫黑,质浓稠,有瘀块,面赤心烦,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头晕头痛,夜寐多梦,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9肝火耳聋

耳聋耳鸣,突然发作,甚至全聋,耳鸣如钟,或如风雷声,或如潮水声,伴有耳胀痛、耳闭,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燥,小便黄,舌红苔黄。

10肝火上冲暴躁

精神不足、气色不好、心烦意乱、脾气暴躁、乏力嗜睡、情绪容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如何知道肝火旺

:口干,口苦,口臭,舌苔发厚,牙龈红肿,这些都是肝火旺的症状。

:肝火旺时晚上睡觉时出现睡眠不稳,多梦,容易被惊醒,失眠。

:肝火旺时还容易心烦意乱,容易发怒,控制不住脾气。

:精神不好,容易瞌睡,头晕,脸色发红,身体闷热,肝火旺的人容易疲倦。

:经期推迟,月经不调,经血量没有规律等。

:喜欢蹬被子,有时候还打呼噜,暴躁易怒。

肝火旺如何调理

01

中药治疗

首选治疗为中药调理,但因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诊疗,切不可自行用药。

02

花茶

薄荷泡水喝,薄荷具有独特的疏泄肝火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消除脾气暴躁的症状。

金银花泡水喝,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不仅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还能有效排除体内的毒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很好的养肝护肝作用。

菊花泡水喝,菊花一直是清肝明目最好的花茶,菊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是保护眼睛的重要物质,常饮用菊花茶能让人头脑清晰,双目明亮,对肝火旺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03

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04

银耳莲子粥

冬季去除肝火的最佳选择,圆糯米60克、桂圆肉10克、去心莲子20克、红枣6克,莲子与圆糯米加600毫升的水,小火煮40分钟,然后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再熬煮15分钟,加冰糖适量,即可食用,不仅能够有效去除肝火,还能够当做美容养颜的美食。

05

芹菜粥

新鲜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06

按摩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腿部内踝尖直上3 寸的位置,取穴时,取坐姿,屈膝使大小腿形成直角,在内踝尖上约4 指宽的位置,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在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就是该穴。

07

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疏肝益脾、清热化湿及镇静安神。

08

按摩太冲穴

通过按摩太冲穴可降肝火。太冲穴在脚背上,位于大足趾与第二个足趾之间缝隙向上,,是足厥阴肝经上穴位。在按摩此养生穴位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

09

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调节好个人情绪,少吃甘热性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每天保持适量运动。

去肝火口气重的中药

现实生活中,出现口干、口苦、口臭症状的人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口臭的患病率都相当高,15岁-64岁的人群中,%,其中这些人多数也伴有口苦、口干的症状。近期就有朋友问到,出现口干、口苦、口臭是不是肝火旺,是不是因为上火了。其实,并不一定,很多出现口干口苦口臭症状的病友,问题在脾,研究也发现,脾虚湿阻所致者占比较高。《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脾气通于口,涎即口津,能起到润泽口腔的作用,所以口干的出现与脾脏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口腔的滋润作用取决于脾气的升清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亦为津液上输之动力,若脾气健旺则津液来源充足,津液源源不断上输至口腔中,故口中津液自和,不会产生口干。但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食无常,又或者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木克脾土,致使脾气亏虚,而致口干口苦。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昧,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脾虚则无力运化水谷和水液,一方面会造成食物的积滞,另一方面会导致湿邪内生,阻遏阳气,津不能上承,而致口干、口黏腻,口臭。《景岳全书》也有记载:“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盖胃火之臭,其气浊秽,亦必兼口热口干,及别有阳明火证者是也。若无火脉火证而臭如馊腐,或如酸 ,及胃口吞酸,饮食嗳滞等证,亦犹阴湿留垢之臭,自与热臭者不同,是必思虑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则一为阳证,宜清胃火,一为阴证,宜调补心脾,不得谓臭必皆热,以致生他病也。”明确指出,脾虚湿阻也是引起口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的治疗中,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医生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分享道:对于脾虚湿阻的治疗原则通常为健脾化湿,临床上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行气、利湿化浊,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如果口臭严重者可加藿香、佩兰、荷叶,兼有气滞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气滞腹胀者加枳实、厚朴,湿重有热者合四妙散,饮食停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大便不畅者加秦皮、槟榔、枳壳,中气不足者加小剂量柴胡、升麻升提阳气,脾虚及肾者加补骨脂、巴戟天,睡眠不佳者加石菖蒲、远志。比如此前的一位病友,26岁,自述口臭症状1周,平时易发口腔溃疡,长期自服清热解毒中成药,疗效不显,晨起时口中有痰,口干,大便约2-3日一次,质干。观其舌,可见舌体胖大,舌边红,苔白厚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治以芳香化浊、清热泻火兼健脾。方用佩兰,藿香,石菖蒲,黄连,蒲公英,菊花,金银花,太子参,茯苓,白术,砂仁,薏苡仁,山药,鸡内金,甘草。共5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并嘱患者以清淡营养饮食为主,以绿茶水漱口,复诊时,自述口臭明显减轻,口腔溃疡减少,继续服用7剂,诸症悉去,且1年未见复发。该患者自述有长期服用清热解毒药,因清热解毒之品多属苦寒,久服则易损脾阳,脾失运化,聚湿成痰,久而化热,但其根本为脾胃阳虚,治疗应酌情加健脾胃之品。本方之中以佩兰、藿香芳香化浊,患者诉晨起口中有痰,加石菖蒲以祛痰浊;清热药如黄连、蒲公英用量宜少避免脾阳更损,以清润之品菊花代之。加鸡内金既健脾运化,又为治口疮之良药;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益胃。该病例可谓虚实相兼,故实际治疗应随证加减,以达标本兼顾,有效改善口干口臭的效果。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去肝火口气重的中成药

口臭和肝功能不好有关系。口臭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口臭可能原因很多,除了口腔及耳鼻喉方面的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道方面的情况也会引起口臭。

,喝点果汁。生吃某些食物和喝果汁,有益减少消化系统毒素,进而有助于缓解口臭。

。健康谷物食品小米可以减少口腔细菌生长。在小米饮食中增加西芹和茴香,防口臭效果更好。

。豆瓣菜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具有清洁口腔及肠胃,促进消化的功效。

。苜蓿芽菜是凉拌菜的主要成分,有助于清洁牙齿,清新口气。

。此类食物不仅会导致龋齿,而且会使胃肠道酵母及有害微生物大增。

。液体叶绿素、消化酶及抑酶胶囊等都有益清新口气。专家建议,进餐时服用消化酶,可促进食物消化分解,防止产生难闻气体。

。如果药物不宜,则不妨饭后嚼一嚼西芹,可有效去除口腔异味。

。水果最好单独吃,不要与其他食物一道吃。

。每天刷牙2—3次,早晨还要刷刷舌头。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也很重要。应该定期看牙医。发现牙病,应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