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的说法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穴位虽然看不见,但是按摩这些穴位对人体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天气变冷,很多人会感冒咳嗽,比较难受,除了饮食调理,还能够通过一些穴位改善,那么止咳化痰按什么穴位好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化痰止咳的穴位

1、天突穴

天突穴很好找,它位于你锁骨的中间胸骨上窝中央位置。是属于颈部的穴位。经常按摩天突穴能够帮助你疏通肺气、化痰止咳平喘。要是能够在按摩天突穴的基础上配合进行吞咽的动作,效果能够加倍。我们看天突穴所在的位置就知道它跟呼吸系统的关系不同寻常,止咳化痰,按摩天突穴首当其冲。

2、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背部,肺俞穴是有两个的,分别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边大概两指宽的位置。经常按摩肺俞穴是能够有效止痰、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的。当然了,如果你咳出来的痰颜色是黄色的,按摩力度不够的话,就直接用皮肤针进行敲打,这样效果很好哦。

3、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也是有两个穴位。找丰隆穴只要找准足外踝与膝盖外眼的连线的中点就可以了。按摩丰隆穴主要是要用大拇指按压,如果咳出白痰就考虑有炙的方法,止咳化痰效果要快且好,要是咳出黄痰就用皮肤针就行敲打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上面的介绍,现在你知道止咳化痰其实也可以敲敲打打按按压压就搞定的。

4、如何预防感冒

1、空气流通

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次15分钟为宜,既保持了室内空气清新,又抑制了细菌的滋生。

2、晚上关窗

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窗,夜晚温度低,冷风侵袭很容易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作。

3、适度锻炼

天气凉快之后,随着体感舒适度的提高,运动的人也多了起来。登山、步行、打太极都是耐寒锻炼的项目,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4、规律作息

很多人在夏天睡得晚,作息不规律,若延续到秋季,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所以在季节交替期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生活节律,早点上床睡觉,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同时多喝水。

5、均衡营养

天气转凉后,人们会食欲大增,在干燥季节多吃些滋阴润肺多酸的食物很好,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少吃辛辣食物,适当“贴膘秋”。

6、早晚加衣

老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带一件外套。“春捂秋冻”之说也要因人而异,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者更要注意保暖。在秋装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舒适、防护和保健等多方面因素。

特别提醒:秋季时节的昼夜温差加大,我们要注意保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类疾病的患者要加强保暖,随时增减衣物。

7、按摩头部

如果是风寒引起的感冒,按摩头部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具体方法是找到百会、风府、风池、天柱等穴,按压50次,早晚一次。喝姜汤也适用于初期患风寒感冒的患者。

手上有个止咳开关

【导读】:平时感冒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咳嗽,尤其是夜晚咳嗽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到睡眠质量。难道咳嗽不止就只能靠药物来缓解吗?NO!其实,人体藏有4个神奇的止咳“开关”,你知道吗? 在人体上的4个特效“止咳药” 1、中府: 在云门下1寸,取穴时,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2、尺泽穴: 本穴是治疗气喘的要穴,善于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取穴方法: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3、太渊: 太渊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原穴,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有补肺益气、化痰止咳的作用,对肺气虚引起的咳嗽,可用拇指按压次穴。 4、鱼际穴: 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属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热性病证,掌中热,小儿疳积。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指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从太渊穴到孔最穴之间,这一段为“止咳点”,大家在咳嗽时,可以找此处最敏感的地方多揉一揉,症状马上就会减轻。

最安全有效的儿童止咳化痰药

小孩儿止咳化痰的药有:

1.急支糖浆,主要成分有鱼腥草、四季青、前胡等,主要就是可以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的咳嗽或者是阵发性的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等呼吸系统的疾病。

2.咳必清,主要可以治疗上呼吸道炎症而引起的干咳,对婴幼儿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不适合有痰的小宝宝使用。拓展资料:

咳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最常见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可见于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咳嗽也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射。小儿的呼吸道对各种刺激都非常敏感,各种刺激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异物、有刺激性的气体和气味都容易引起咳嗽。咳嗽可帮助人清洁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咳嗽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的病程少于2周,咳嗽症状持续>4周称为慢性咳嗽,两者病因也有所差异。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较为复杂,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先天性器官发育异常可能性越大。起病时的特点有助于病因的诊断,如小孩吃奶时出现呛咳或呕吐,常提示气管瘘或胃食道反流。夜咳或晨起咳伴大量咳痰,应考虑支气管扩张。白天干咳,夜不咳,为心因性咳嗽的标志性特点。阵咳伴流涕、鼻堵、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等,提示慢性副鼻窦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则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常为刺激性咳嗽,常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吸入刺激性气味或冷空气、接触变应原、运动或哭闹诱发。

需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病因不明,可进行经验性对症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如果治疗后咳嗽症状没有缓解,应重新评估。常用药物如下:

1.祛痰药物

儿童咳嗽如伴有痰,应以祛痰为原则,不能单纯止咳,以免加重或导致气道阻塞,可以选用N-乙酚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愈创木酚甘油醚和中药祛痰剂等。

2.抗组胺药物

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抗菌药物

明确为细菌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病原感染的慢性咳嗽者可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者可选择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其他病原菌感染在初始经验治疗后,如需调整抗生素,应按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平喘抗炎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M受体阻断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茶碱等药物。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针对性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2~4周后要再评估。感染后咳嗽一般可自行缓解,对症状严重者可考虑短期使用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M受体阻断剂。

5.消化系统药物

考虑胃食管反流则主张使用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和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

6.镇咳药物

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较强镇咳药,且该类药物的使用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