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养生的方法是特别多的,中医养生在我们的历史中特别的久远。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一起看看中医养生小妙招有什么,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小妙招1 1、梳掉病痛 人的头部有许多穴位,经常梳头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梳头百遍,病少一半"。古人对梳头养生比较重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梳头有助安眠深有体会,他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许多古今医学书籍对梳头养生也都有相关记载,《延寿书》记载了梳头可以养护双眼的功效,里面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一百二十为数。"而《诸病源候论》则提到了梳头可以预防头发早白的功效,里面这样说:"千过梳发,头不白。"由此可见,梳头确实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价值。 2、轻松散步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在吃完饭以后适当散散步,能够有效地促进腹部肌肉的收缩,这样能起到不错的促进肠胃蠕动的效果。有消化不良现象的人,饭后散步能够有效缓解病症。散步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饭后散一散步,能够将身体的大部分肌肉都调动起来,使得人体的血液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3、睡前泡脚 对于有着失眠情况的小伙伴而言,每天晚上泡泡脚,能够缓缓一天的奔波劳累。还能够使得一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在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找到睡眠的感觉,同时也会更容易入睡。因为我们的脚上有着很多的穴位和经脉,所以脚又被称之为第二个心脏,不仅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还可以调理身体。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容易脚发冷的'话,那么就可以在每晚睡觉之前泡泡脚,泡完以后就会觉得身体很放松,脚也一直是暖暖的。 4、轻揉腹部 晋代的医家葛洪就曾经强调过:"若要衍生,肠胃要清"的这一理论。清代的医家陈飞霞也曾经说过我们的腹部和长寿的联系:"腹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寿"。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尤其是脾胃的慢性病,都可以在我们的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这其实也就是说一切的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线索。 5、运目转睛 我国古代养生学就有"目宜常运"(常转眼珠)的说法。古人认为"运目"能使眼球得以濡润,从而起到消除"内障""外翳"以及预防视疲劳和推迟老花眼等作用。以现代医学观点看到,运动眼球可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运目可健脑、增强记忆力运目也有"益智"效果。转眼珠可以安神,促使大脑清晰,精力充沛。 中医养生小妙招2 推拿按摩方式: 先调整身体姿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摆正,背脊伸直,抬头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后将手掌心搓热,贴于太阳穴位置稍微用力,顺时针方向转揉10—20次,反方向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心贴在头顶,以大拇指指肚各自按在两侧太阳穴位置上,幅度以稍用力让人微感痛疼为宜,技巧及频次跟上面一样。 拔火罐方式: 用真空拔罐器在肩后背的肩井、大椎穴、大杼、天宗、进气阀等穴吸附。每一次留罐10—2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3—5天为1个疗程。家里没有器材者,可以到中医医院医治,依据本身状况拔罐论治。该法可改进全身肌肉、经络的血气运作,对因过分劳累,气虚血瘀引发的肩膀、后背、头颈肌肉痛、承受不住、身体困乏者。具备活血化瘀,解痉止疼之作用。 养生药膳方式: 取活野生甲鱼(尺寸适度),干红枣(干片为宜),米酒、葱、姜、蒜等调味料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野生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占用水泡开的大枣共入大汤碗中,放水适量,并放各种各样调味料少量。上笼后隔水蒸1—2个钟头即成,可佐餐常吃。该养生药膳即可提高精力,缓解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佳,或疲惫引发免疫力低下者,具备滋阴降火,健脾补血脾之效。 泡浴方式: 茯苓(生鲜)、香薄荷(生鲜)各适量(使用量可视水流量而定)。放入浴盆中,先添加开水少量浸泡2味药,十多分钟后再将温度调至适合并侵泡、洗浴,每天晚上睡前1次。该法可祛除疲惫,缓解压力,对因疲劳过度引发的入眠梦多、头昏脑胀、身体困乏等不适感病症有帮助。
秋冬季中医养生
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顺应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
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加强肝脏的保健,保持情绪乐观,不大悲大喜或暴怒。春季也能使肝气过旺,内火上升,这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还要加强脾胃的调节与保养。
2、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
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枣、枸杞等。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温暖,在人体则与“至阴”之脾与之相应,天气闷热首要的防湿补脾。
3、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等。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养肺之品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则发散泻肺。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润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4、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寒与肾相应,最易消耗肾的阳气,阳气一伤,人就容易发生腰膝酸软、易感风寒、夜尿频繁等症状,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养肾。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温性食物,用食物来补充自己的肾气。
《荀子 · 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也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应”论,认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引发水、火、虫、旱、地震等灾害。在这里即可窥见其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百度百科-四季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专升本对口专业
中医养生保健专升本是一种提供给中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升本途径,旨在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根据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具体要求,中医养生保健专升本可以考以下一些专业:1. 中医学类: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这些专业与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2. 中西医结合类:例如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专业。这些专业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培养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员更好地应对现代健康问题。3. 保健学类:如保健管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关注人体健康管理和康复治疗,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康复知识,帮助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不同学校可能会有一些特色专业或者交叉学科,如中医养生保健管理、中医养生康复等。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考试和学习。建议在选择专业时,考生要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以确保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