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调控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二、中医养生最讲究的还是这 心养,包括“德养”在内,是大师们养生心得中被列为第一位的要务。“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这几句话是《大藏经》中说的,强调的是心养的至上功能。《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而意义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的理念;“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的观点等,都是大师们在一生实践、一生历练中用心编织出的妙法锦囊。 食养,是最基本的养生内容。人之健康与否,无非在于气血、津液、精血,而它们无不来源于机体对食物的受纳、生化、吸收、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胖,忌吸烟,慎饮酒”、“做到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等论述,都是取之有据、行之有效、仿之有验的食疗真经。 体养,包含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能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多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太极拳”的综合程式,重视清晨不间断的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贺普仁教授自创经络引导养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体养妙诀。 药养,强调的是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利用药物的特性,在自然养生中杂以药物的支持或辅助,以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撑。这些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师们,在为他人提供各种药养良方的也为自己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特色的药养方法:常服六味地黄丸,他认为该药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不二法门;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此茶能够养精提神、护卫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药养法,或据于对医理的拓展,或据于对药物的效用,或据于对时令的把握,或据于对地域的考虑,或据于对体质的辨识,点滴中折射出大师们的高深学问和审慎精神。 三、中医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养生保健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 ̄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 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体质辨识与食疗养生

冬季养生补气血的食疗

冬季如果有气血虚的情况,可以适量的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大枣、枸杞、桂圆、山药、白萝卜、红豆、南瓜、黑豆、蛋黄、荔枝、猪肝、核桃等,其可以滋养身体,改善疲乏无力等气血虚弱的症状。

有段时间因为减肥不爱饭气色很差也就很容易生病,回老家中医调理身体后说一定要多吃补气血食物,免疫力强气色才会好,当然也要少熬夜。中医认为“气”“血”是我们健康的根本,气血充盈,则人健康,为什么有的人面色红润,光彩照人而有的人却是面色蜡黄,皮肤粗糙,头发干枯没有光泽,常年手脚水凉,其实这些都气血失调有关。

来到冬天,贫血、血虚人士的不适会加剧,主要是因为天冷时气血流动会较弱,阳气难以到达身体末端而引起手脚冰冷及其他症状。

如果身体缺乏营养,很容易会出现气血不足,气虚血虚的情况,整理了一份补血食物清单有肉,有蔬菜,也有水果,荤素搭配,营养加倍脸色红润,元气满满!以下简单的介绍几种食材,可供参考

1.猪肝:含有丰富的动物性铁质,相较于植物性的铁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但猪肝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因此胆固醇过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建议食用猪肝来补血。

2.牛肉:牛肉的蛋白质与铁质含量都很高,也较易被人体吸收。牛肉所含的脂肪是饱和脂肪,进食过量或会引致肥胖。

3.桑葚:中医认为桑葚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4.南瓜:南瓜不仅含有丰富的铁质能帮助造血,亦能刺激分泌胆汁、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食物。

5.桑葚:桑葚有很好的补气血作用,所以非常适合气血虚的人群食用,多吃桑葚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它还有美容的作用,非常适合女性食用。

6.葡萄:葡萄是非常有营养的水果,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补气血,适合气血虚的人食用,葡萄干的营养比葡萄还要高,我们也可以经常食用。

7.桂圆:桂圆是水果龙眼制作的干品,同时也是一种中药材肉,有很好的补气血作用,并富含铁元素,气血虚可以经常使用龙眼肉煮汤或者煮粥食用。

8.鲤鱼:鲤鱼是一种很普通的鱼类,但是有健脾、益气、补血等功效。孕妇、产妇、气血虚的人可以经常食用鲤鱼,煮汤、清蒸都可以。

如果大家想补气血,就可以多吃上面提到的食物,有很好的补气血效果。但是要注意适度,这些食物不推荐长期吃,我们也要找出气血不足的原因,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让气血畅通,我们应该保持好心情,不能急躁,否则会伤肝等,好心情可以让全身放松,血液循环通畅,气血充足。下面推荐一个我常吃的补气血汤,每个月都会喝上两次~一口热乎乎的暖到心里!5颗红枣, 2g当归,5g黄芪,红糖,5g桂圆,鸡蛋,枸杞

1食材冲洗干净,鸡蛋煮熟备用

2除了枸杞所有食材加水煮开,转小火煮15min

3最后放入枸杞即可应该如何避免气血亏虚呢?1、日常饮食尽量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供给;2、不要熬夜:熬夜伤及所有脏腑,这点不用质疑,尽量11点前睡觉;3、运动大误区:总是觉得运动一定对健康有利;其实,过度运动会耗费大量气血,反而伤身体;4、调节情绪:情绪舒畅,则肝胆疏泄正常,气血不会发生淤堵,好心情是一味良药。5、调养脾胃:俗话说,常调脾胃身体好,脾胃运化能力气血就自然充盈、荣光焕发。

冬季养生小知识饮食

1、冬季用大枣、红糖、桂圆、生姜熬汤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流通、益气补血、安神驱寒的功效。

2、冬季常吃羊肉、狗肉这些性温的食物,可以起到驱寒解表、促进血管扩张、改善体表血液循环,使大家全身暖和。

3、冬季可以用西洋参泡茶,能够起到益气润肺、滋阴补阳的功效,对于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有益冬季养生保健。

4、冬季常吃一些芝麻和花生,可以对身体起到增强御寒能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5、冬季可适当吃点生姜,人们常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常食生姜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可发汗,并有促进胃液分泌以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生姜还有抗氧化作用,临床上常将生姜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胃寒、呕吐等症的辅助治疗。

6、 冬季不能忽视饮水,有不少人认为冬季寒冷,人体出汗少,可以少饮水或不饮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冬天虽然人体出汗少,但组织液通过皮肤蒸发也可失去不少水分,一个成年人一天要失去约600毫升水,这种水蒸发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故也称“无感蒸发”。人在呼吸时,也会失水,呼吸道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时,必须保持表面的湿润,每天仅此就要消耗掉500毫升水,加上排便失水,人体一天排出的水分约在 2500毫升左右。冬季人体只要损耗5%的水分而未及时补充的话,皮肤就会皱缩,肌肉也会变得软弱无力,体内代谢产物滞留,人便会感到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和无力,甚至还会诱发更为严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