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十四节气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
节气:小雪、大雪
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中医认为生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
节气:冬至、小寒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把驱寒活血的药搅拌在肉馅里,给冻伤的百姓。
节气:大寒、立春
大寒前后,年底应酬多、工作忙,缺乏运动,加上暖气和室外寒冷的轮流考验,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预防感冒除了加强锻炼,还可以通过食疗增加抵抗力。节气:雨水、惊蛰
正月是新年,为赶回家过春节,火车汽车上人多温度高,易出现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建议在车上少吃辛辣及卤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黄瓜等降火。节气:春分、清明
春分这个时候的香椿,香味浓郁,鲜嫩清脆,口感和营养都是很好。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功效。
传统中医养生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与四季相应的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应四时以养五脏,能使人阴阳平衡,重获健康。
中医养生秋季养生
中医秋季养生的特点: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起居养生: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精神养生: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情绪,是秋季养肺的一个好方法。
饮食养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运动养生: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爬山、打太极拳、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药物养生: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房事养生: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冬季养生冬季养生汤
夏天的汤主要是消暑,让大家“清凉”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冬天的汤以养胃健脾为主,食物添加的同时也要加强身体的锻炼才是更健康的方式。作为一位宝妈不管在夏天还是冬天能煲一手好汤,都不算是“合格”的妈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作为家中掌勺的女人都愿意为家人做上一桌美味的食物,对于许多孩子和老公来说,离家许久回到家能喝上一口热汤,那就是家的味道。
夏天绿豆汤:清热解暑
绿豆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性凉味甘,在夏天是不是大家都会觉得胃口不好,吃什么都不想吃,看什么都觉得油腻腻的,甚至没有食欲那么一口甘甜的绿豆汤成为了消夏的选择。
1、首先准备一些绿豆,放在水里洗一下,坏的会飘在水面上,倒掉就可以了,留下的都是好的绿豆;
2、然后准备一个干净的锅,放入锅中煮至20分钟直到绿豆烂开为止;
3、烧好的绿豆汤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一点糖,就可以盛一碗尝尝鲜;冬天山药排骨汤:补肾养血
山药的功效生活中很多人都了解,山药可以增强免疫力,而且对肠胃消化也起到很多的作用,很多老年人都喜爱,再加上冬天喝上一口热腾腾的汤吃一口肉别提多美。
1、排骨洗干净后加入料酒、姜片进行焯水;
2、再次洗干净的排骨放入砂锅中加水,等水开以后加入排骨和姜片,加入一个葱结,花椒,一小勺香醋;
3、萝卜切滚刀块,放入锅中,大火煮开,转中小火慢炖半小时;
4、铁棍山药去皮,切成小段放入锅中,继续炖煮半小时,出锅前加盐和鸡精调味,撒一把小葱末,加上一点香菜末就可以完美出锅;不论冬季还是夏季,在北方天气干燥的原因,因此适当的多喝点汤品对于对于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女人都会考虑到家庭成员身体的原因煮上一锅好养生汤不仅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饭后的适量运动也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