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道家吐纳呼吸法 真正的道家吐纳呼吸法,一种练功方法。指通过呼出浊气吸进清气,或伴随发音来调整身体各部机能的气功锻炼方法。做法是用满吸的呼吸法,先把气呼净,下面分享真正的道家吐纳呼吸法。 真正的道家吐纳呼吸法1 呼吸动作 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吐气时小腹鼓起),吸气时提肛收阴,同时收腹向前上方送出胯部。吐气时小腹鼓起同时开档泛臀(向上轻轻翘臀),吸气要深吐气要长,吸和呼用时一致,即吸多少呼多少,气息绵绵不断,呼吸和动作完全保持致,习练十几分钟做到320次吐纳。吐纳完毕收功三次结束。 力度掌握 视练功情况和练功者身体状况而定,一般前期用文火吐纳(力度小,且大部分朋友的身体情况太差了),待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后,想练功亦或者养生,由学员自行选择,文火武火吐纳,选择一种持续学习。一般要根据体质的差异和练功阶段制定不同的练习计划,季节不同、地域不同、时辰不同也有所变化。具体细节要在学习过程中。由专业的教练把控指导。 意金导入 练功前期:意守关元,即呼和吸时意念想着关无穴的地方(肚脐下四指) 练功中期:吸气时,意守长强,长强穴得气,清气沿督脉上升,气冲百会;呼气时,气沿任脉下降,气沉会阴,一吸一呼一周天,即循小周天。 练功后期:循大周天,这里不详述。 注意事项 1、最佳练功时间:早上起床空腹,排起大小便,喝杯温水后吐纳 (睡懒觉等于封杀阳气) 2、饭后一个小时方可练习 3、安全、通风的地方练习,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体,避风如避剑;(忌讳空调,常温最佳,适应环境,道法自然) 4、练习结束半小时内尽量不小便; 5、练习结束半小时后方可饮食寒凉和冲凉; 6、狂风、暴雨、打雷时勿加意念; 7、练习结束三到五分钟后方可坐下。 真正的道家吐纳呼吸法2 具体功法 深呼吸即腹式呼吸。从运动的角度讲,就是吸气时鼓起肚子,呼气时充分将腹部排空;从气功的'角度讲,在运气作深呼吸时,首先要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心静气的呼吸,然后再伸屈双手,尽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气,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气为止。再将吸入的空气运降至丹田,闭气调息约数秒钟,才由丹田处运作,经肺脏、气管、喉头吐放出来。在吸入空气又将之运降丹田气海时,闭气调息的时间初时约为三至四秒,日后则慢慢练习增加至八秒左右。 注意事项 做深呼吸运动,注意切忌不要形成“憋气”。所谓“憋气”指呼吸及调息的时间过长,伤害了呼吸器官及其它神经系统。呼吸吐纳法分为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口入鼻出等多种。深呼吸运动可以站着或坐着时有意识地做,也可以在做其它运动时配合着一起做。我是在每天做下蹲运动时配合在一起做深呼吸运动的。 科学原理 勿庸置言,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运动。深呼吸是相对于平时正常的“浅”呼吸而言的。从健身的角度讲,深呼吸加强了氧气的供应,也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人体身体的新陈代谢交换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强身祛病的作用。因为缓慢的有意识的深呼吸能提高体内碱性含量,同时使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供给身体更多的氧气,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素输送给全身的细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通过深呼吸和汗液排出体外,减少体内酸性含量,使人体内的化学成份保持平衡,从而脱离亚健康。 积极作用 从气功的角度讲,通过一吐一纳的深呼吸,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冲击而畅通起来,并恢复各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各神经末梢也就跟着连带振奋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肌肉遂因新陈代谢的改善而增进了营养,一些慢性病或内伤,就顺乎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机能,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呼吸吐纳是人类的自然动律,深呼吸则顺其机能而延长之,试图改善这种自然动律而谋夺天地造化之力,以强健我体。 真正的道家吐纳呼吸法3 吐纳法一: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元气,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间,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甚至呼长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长短亦发生变化:初生婴儿,则吸长呼短;渐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则呼长吸短;及至临终,只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不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吐纳法二: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工作一般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一)身法。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于脐下,或掐诀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抚两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干体侧,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一手放于脐下。以上四种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静。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挠,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后人称为“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一养气。 练功时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人的上腭有两个小窝,称为“天池”。 正确的舌抵上腭是,口中发“尔”声,舌尖所抵之处就是。】 (二)心法。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欲念不除,则无法炼气。 《太上老君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心法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可以止念。
道家养生八段锦完整跟练版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特别希望身体更加健康的,如果是平时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运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的,而且对于这个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哪一个健身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锻炼的方式才行。太极拳综合融汇了我国诸多拳种之长,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吸取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与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使之深、长、匀、细,日渐扩大肺活量,奠定健康的根基。练太极拳要周身放松,全身运动,以意导动,气达四梢,内气运行无处不到。它不仅可使大动脉畅通,还可避免微循环毛细血管的过早老化,有利于血循环疾病的防治。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空调、电扇使人免受寒暑之苦,却使皮肤散热功能下降,汗腺闭塞,皮肤的通透性弱化,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法,源于梁代,成于宋,盛于明清。八段锦的“八”字,不光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另寓深意厚。表示其功能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所谓“锦”字是由“金”“帛”组成,绝美华贵,可以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健身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吧!
道家养生精髓8个字
道家养生 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顺应自然,净化虚无。意思是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少一些生的欲望,追求心灵的纯洁。 1. 随性 道家养生 的根本目的是去除一切干扰生命活动的外在因素,寻求身心的解脱。崇尚自然成为 道家养生 的基本原则。从道家的观点来看,以自然规律的变化为规律,摒弃人为的理性因素,采取自然的行为养生,可以养生延年。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天地之理。人的初始状态是最接近自然的,所以他提出返朴归真,把婴儿作为“简单”“真实”的理想标准,养生的最高标准就是回归状态婴儿。庄子认为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脱离一切人为的刻意追求 道家养生 ,认为“无为”、“无我”、“自在”是养生的根本之道。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2.安静的虚无 老子主张“见质朴守质朴,少私寡欲”,拒绝人的一切欲望和外物带来的诱惑。并“空其心,强其腹,弱其意,强其骨”,以无为、空虚、自保来拒绝干扰,从而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以虚养身”——即庄子的养生之法:“补心”、“守形”、“忘我、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而以心无知……”《庄子·养生子》说:“遵从郡守之意,保其性命,保其寿,保其亲,保其长。一整年。” 如果从养生的角度看道家文化 道家养生 ,则是对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索和生动总结。道教更追求的是如何解脱生命的本质,获得心灵的平静。它更注重精神的超脱和人格的独立,对生活自由的向往是其最高境界。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