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风湿蕴毒【湿疹症状】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皮纹增宽加深,色素沉着、苔藓样明显,瘙痒无度,色薄白苔少,脉细数。   【湿疹治法】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湿疹方药】全虫方 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忌食辛辣   【湿疹按语】方中全虫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幸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积滞,消风止痒散毒。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幸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为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白藓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粉病疡”、“身体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祛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佐全虫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另外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肠胃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川军能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阴虚湿盛【湿疹症状】湿疹日久,反复发作,肤色暗褐,表皮粗糙,覆有干痂皱皮,刺痒,搔抓处糜烂渗水,形体羸弱,肌肤干燥先润,口干饮水不多,舌质红绛而少津,脉沉细滑无力。   【湿疹治法】滋阴除湿   【湿疹方药】生地30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玄参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藓皮10克,蛇床子10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忌辛辣腥发之物   【湿疹按语】此型为慢性湿疹的临床表现。慢性湿疹大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来,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极为复杂,阴虚湿盛尤为棘手难愈。滋阴扶正则有助湿恋邪之虑;利湿伐邪。则有伤正之虞。故以滋阴除湿较为妥当。方中以生地、元参、丹参、当归等滋阴养血合营,补阴血之不足,防渗利诸药之伤阴;茯苓、泽泻利湿健脾,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脾湿去而无伤阴之弊,羽复而无助湿之嫌;白藓皮、蛇床子祛湿止痒。湿热浸淫【湿疹症状】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数。   【湿疹治法】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湿疹方药】燥湿解毒汤 地肤子30克,白藓皮30克,赤小豆30克,蚕砂12克,紫花地丁30克,黄花地丁30克,金银花30克,大青叶30克,川萆解30克,土茯苓30克,硫黄1.5克,蝉蜕5克   【用法】水煎一茶杯,分四次凉服。忌食辛辣   【湿疹按语】此型为湿毒过盛所致,湿为阴邪,非阳不化。硫黄大热纯阳,为火之精,专补命门真火且有疗疮疖杀虫之功,故用以助阳化湿。然大热有毒之品,非有清热解毒之味佐之,则将成无制之师矣。故用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大青叶清热解毒以监制之;地肤子、白藓皮、蚕砂、赤小豆、蝉蜕祛皮肤风热、疗湿毒疥癣;川萆解、土茯苓导湿下行。   湿疹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一旦身体接触过敏物质,或者有某些诱因都有可能导致湿疹的发作,所以湿疹患者在选择药物上一定要谨慎。不要使用激素类的药物,因为激素会导致病情加重,还会引起别的皮炎。   【辨证】风湿热毒,郁结肌肤。   【治法】祛风湿,解热毒。   【方名】皮肤解毒汤。   【组成】土茯苓6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胡天雄方。编辑本段其它疗法编辑本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根据湿疹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   ①急性湿疹急性发作,初起时局限于某一部位,很快发展成对称性,严重时可扩展全身。损害多形性由红斑、丘疹和水疱组成,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由于搔抓,可见糜烂、渗液、化脓、结痂等改变,但渗出明显。自觉搔痒,尤以夜间为明显,病程一般为l-2周,易于复发,倾向慢性。   ②亚急性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渗出减轻,有少量小丘疹、丘疱疹起伏,伴有糜烂、结痂和鳞屑病程可达数周。   ③慢性湿疹从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或开始即为慢性湿疹。损害边缘较清楚,有明显浸润和肥厚。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常好发于某些部位,如面部、耳后、阴囊、小腿等处,多对称发病。编辑本段治疗步骤1、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禁食酒类及易过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皮肤卫生,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积极治疗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疗: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3、特效疗法:局部使用纯中药乳膏力湿宁,一天3次,20天一个疗程,病情严重者搭配口服清热利湿凉血的中药内调,疗效更加独特。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   偏湿者皮肤的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体,患者会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状,中医以除湿止痒汤治疗。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病情日久,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脸色也较苍白,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   也有部分慢性湿疹患者属于“血燥”型,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肤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    中医建议,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   无论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患了慢性湿疹,都会因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   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避免再次刺激局部,尽可能地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也不要用热水或肥皂水去清冼局部,更不能用那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局部涂抹,特别注意的是不能随便应用激素类药物在局部涂抹,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恶化或重新发生的常见因素。   ⑵尽可能地了解慢性湿疹、皮炎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⑶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

清热利湿不伤阴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子

病情分析:

你好!从药物来看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通络等来治疗,可以治疗血热,湿热等引起的皮肤病。

指导意见:

天花粉60G 连翘15G 蒲公英15G 地丁15G 金银花20G 黄岑15G 清热解毒,苦参15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白芷20 扁蓄15 浮萍草10 清热除湿止痒,穿山甲4 皂角刺10 千里光20全虫6活血化瘀,荆芥15 防风10 甘草15祛风除湿,所以综合起来可以治疗皮肤病等一类的疾病。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药有哪些

很多 中药 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它们能够疏通身体中的血脉、去除淤积血瘀,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的资料,仅供参考。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 第一:当归中医 方面认为当归性温,服用之后具有很好的活血以及补血的作用,另外女性出现 月经不调 或者是 痛经 的情况服用当归也能够很好的缓解。当归还具有降低 血脂 以及 血压 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扩张周血管的大小,增加冠脉中的血流量,对于一些心律失常的情况有着很好的疗效。第二:益母草益母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调节月经以及活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祛瘀以及止痛、降低血压的效果,服用益母草之后能够很好的扩张身体中血管的大小,有效的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对于体内的微循环还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第三:赤芍赤芍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以及凉血止痛的作用,另外服用赤芍之后能很好的增强身体中的冠脉血流量以及输出量,对于体内的微循环调节作用也非常的非常不错。如果出现了中毒、惊厥、疼痛等情况,服用赤芍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 健康 ,一般情况下赤芍的使用量应该控制在3克到15克之前,千万不能够超量服用。第四:丹皮丹皮也具有很好的活血祛瘀以及凉血等作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降低毛细血管的黏稠性,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淤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日常服用丹皮还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另外抗菌、止血还有解热、镇痛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第五:丹参丹参也具有很好高的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很好的调整心率情况,并且增加冠脉血流量。除此之外还能够抗变态反应,对于身体非常的有好处。第六:红花红花具有很好的止痛祛瘀以及活血通经的功效,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减慢心率,同时增加 血液 流量,并且对于血小板的凝集情况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情况下使用量应该控制在3克到10克之间。第七:山楂山楂不仅仅只有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消食作用,同时他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非常不错的。服用山楂能够很好的降低血压以及血凝,除此之外抗菌、镇静以及强心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山楂服用千万不能够过量服用,否则对于身体也是没有好处的。第八:川穹服用川穹之后能够很好的疏通静脉,并且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另外川穹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有效的抑制血栓的形成,抑制身体出现血栓素A2。除此之外还具有镇静作用,另外降低血脂的作用也是非常的不错。第九:红花很多人对于红花的印象应该是来自于诸多的宫廷剧吧,认为红花具有堕胎的作用。事实上红花也是属于活血化瘀的中药之一,服用红花能起到止痛以及疏通经络的作用,有效的扩张身体中的血管,降低患有高血压的可能,并且还能够很好的抑制身体出现心率过快的情况,保证身体健康。不过红花虽好,日常服用的时候仍旧需要注意用量,每次服用最好能够控制在3~10克作用,孕妇千万不能够服用。第十:生蒲黄这种 中药材 性凉,服用之后具有活血止血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例如还具有镇静、止痛、利尿、消肿以及收缩子宫的作用。女性在 分娩 之后服用生蒲黄,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不过孕妇不能够服用,避免出现早产或者是流产的情况。活血通络中药 这类药物具有流通血脉、疏通络脉的作用。络脉可分为十五络、络脉、孙络,由经脉分出,呈网状散布于全身各处,配合经脉网络五脏六腑,以运行营卫气血。如血瘀脉中,络脉不通则会引起疾患,如固定不移的疼痛,包括刺痛、割痛,按之痛剧,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者,以及局部感觉异常、活动不利等,均可用此类药物。麝香:辛,温,入心、脾经。活血通经,善走窜,内服外用均可使壅闭之络脉开通,亦能促进苏醒。 心绞痛 与心肌梗死,皆可以之急救。《本草纲目》谓之诸风、诸气、诸血、诸痛、诸痫、症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皆宜以此疏导开通。叶天士治顽痹,王清任治上部瘀血,皆以之通络定痛。马钱子:性苦,寒,大毒,人肝、脾经。消肿止痛,多用于伤、 外科 。王清任谓之“龙马自来丹”,即以此为主药。近年来多用于 癌症 ,亦有验案。外用能治面瘫,煎服可治乳糜尿。惟此品毒性剧烈,需如法炮制后方可入药。全竭、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具有镇痉、止痛、 解毒 等作用,二药合用名“止痉散”,吞服能立止头痛,善搜剔经络血瘀,故久病、怪病与血瘀兼有风征者,用之多有效。蜈蚣能促使疮面收口生肌,又可治噎膈。乳香、没药:苦,平,人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能治血凝不通所致之痛经与外伤性疼痛、 风湿 痹痛,还有通经作用。两药每每相兼而用。 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消散血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的证候。近年来用作止痛剂颇验。另有藏红花性寒,兼能凉血解毒。桃仁: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临床与红花合用,为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物。桃仁除具有调经止痛、治伤消肿等作用外,还能润肠,可使瘀热从大便排出,肠瘫、肺瘫、肠燥 便秘 以及血瘀化热者多用之。王不留行:苦,平,入肝、胃经。临床多用以通利血脉,上能通乳汁,下可通经闭。用其软坚、通痹、消肿之功,颇有疗效。穿山甲:咸,微寒,入肝、胃经。善走窜,能活血散瘀,通行经络,可消瘫肿。已化脓者,可促其自溃,亦治痹痛、症瘕。近代用作升高白细胞计数及治疗特发性血尿。螳螂:咸,温,入心、肝、大肠经。散瘀血,兼能通便。可用于不全性 肠梗阻 ;配全竭、蜈蚣能治癌肿疼痛;又能入心泻热,以治小儿急惊风抽搐。鬼箭羽:苦,寒,入肝、大肠经。破血通经,用治瘀阻腹痈,风湿痛,类风湿 关节炎 、骨质变形、活动不利,有除痹活络之功效。近年又用以治癌肿、 糖尿病 者,也有疗效。 苏木:甘、咸,平,入心、肝、脾经。功效有类红花,少则和血,多则破血,多用于跌打损伤、瘀阻 腹痛 。外用治血肿。与人参同用,有改善心功能的效果。自然 铜:辛,平,入肝经。多用于外伤性 骨折 ,瘀滞疼痛。有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之效。活血消症药这类药物能祛除瘀血,消散症积,适用于瘀血结聚的症结肿块。《医林改错》谓:“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故凡肿胀包块,按之硬痛,固定不移而经久不消者,均为瘀血所致,如 肝硬化 、肝脾肿大、 子宫肌瘤 以及各种 肿瘤 与血肿、包块均是。活血化瘀药物,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故能消除肿瘤。虫类药在这类药物中比重大,叶天士说:“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因其能走窜攻坚,破血逐瘀,消散症积之力独胜。廑虫:咸,寒,人肝经。破血逐瘀,消症散结。用治跌扑损伤、肝脾肿大。因功善搜剔,故久瘀者多用之。人参鳖甲煎丸与下瘀血汤皆有之,单味研末吞服,治腰部扭伤有效。 水蛭:咸、苦,平,有毒,入肝、膀胱经。破血消症,散瘀之力较强,药理证实其具有抗血凝作用,以之治 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具有较好疗效,生用比熟用好,吞剂比入煎好。虻虫:苦,微寒,有毒,人肝经。破血力猛,治经闭、积聚,功效与用法与水蛭同。 蛴螬:咸,温,有毒,人肝经。散瘀消症,退翳,治目疾,还具有通络止痛之效。鼠妇:酸,温,人肝、膀胱经。祛瘀攻积,治肝脾肿大,并能治 湿热 交蕴、气滞血瘀之癃闭。 黄药子:苦,平,人肝、心经。散血凉血,消瘿止咳,近年用以治疗各种肿瘤及癌症,有软坚消积作用。多服可引致药物性肝炎,连续应用以不超过1个月为妥。阿魏:苦、辛,温,人脾、胃经。内服散症消积,外用化积消块。因气味奇臭,多人丸吞服,具有较强的化瘀作用。干漆:辛、苦,温,人肝、胃经。祛瘀,破症,杀虫。祛瘀之力较胜,多吞服。水红花子:咸,微寒,入肝、胃经。散血,消积,止痛。外敷能消肿块,近年来常用于肿瘤及脉管炎。三棱、莪术:苦,平,人肝、脾经。破血祛瘀,消积止痛,治经闭痛,症瘕积聚,亦治食积腹胀。能破血中之气,凡一切血凝气滞之男子痃癖、女子症瘕、小儿食积,均宜投之。张锡纯谓:“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两药常同用。近年发现莪术能抗肿瘤,可用治 白血病 ,已制成针剂。山楂:酸、甘,微温,人脾、胃、肝经。散瘀行滞,消食化积。临床以生山楂降胆固醇颇效。民间单方以醋浸山楂,日服五六枚,可治高血压病。有报导用生山楂30g煎服,治声带息肉有效。急性子:微苦,温,小毒,人肝经。散结。治骨刺哽喉,妇女经闭,各种积块。皂角剌:辛,温,人肝、胃经。外科用其消肿托毒排脓,亦可治麻风、顽癣。性较锐利,可用于治疗褒潜不化之顽疾或肿块。海藻、昆布:咸,寒,人肝、胃、肾经。消痰结,治瘘瘤瘰疬。因其有较好的软坚作用,故用治各种积聚肿块多效,治经闭亦佳。活血止血中药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瘀血证最常用的方法,其临床运用是通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和 方剂 来体现的。因此对活血化瘀常用方药的认识,是探讨活血化瘀疗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活血化瘀药物分类与效能运用活血化瘀药物,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掌握药物的特性。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通行血脉、畅流血液、消除瘀滞的共有作用外,每味还兼有其他不同的特有功效。根据临床体会,可分为止血、消症、通络行气、利水、养血、凉血等7种类型。不仅于此,还应该掌握药物属性。寒热温凉,不容忽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如常用治冠心病的毛冬青,因系凉血活血的寒性药物,故不宜用于寒性症状的患者;相反,用温散之川芎用于热性冠心病患者就易产生亢进症状。还有一些药物对 疾病 或部位具有敏感的特性,如消症除痞之用三棱、莪术、阿魏;治囊肿之用黄药子、刘寄奴;瘀血在上部用川芎、下部用牛膝,在心用郁金、在肝用泽兰等等,掌握这些药物特性,可以恰到好处。第二,用活血化瘀药物不能离开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不能离开理法方药,掌握了药性,还要掌握医理,否则废医存药,把具有丰富内容的活血化瘀疗法. 简单化、公式化,一见某病,即用某药,对号人座,是不会取得满意疗效的。(1) 活血止血药:这类药物既能活血,又可止血,适用于因出血而引起的瘀血证,或血瘀造成的出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根据药性之不同,又可分为寒性与温性两类。 寒性药:适用于实热出血。侧柏叶:苦、寒,人肺、肝、大肠经。凉血散瘀,祛风利湿。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止血效果较好。曾以之与当归组成生发丸治 脱发 症,除脂溢性脱发外,其他均有一定疗效。有文献报导以新鲜者浸入酒精,7天后取擦头部治脱发有效。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支 气管炎 ,兼有止咳、祛痰、消炎之效。地榆:苦、酸,微寒,人肝、大肠经。活血止血, 清热 解毒。用于各种出血,均有良效。善除下焦之热,能治赤带及菌痢脓血甚者,外用敷治烫 烧伤 颇效。《本草选旨》称其:“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生用亦能止血,用炒则能减少寒性以利胃部吸收。槐花:苦、微寒,人肝、大肠经。能治多种出血,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用其新鲜者捣敷两太阳穴,能防治颅内出血。临床还用作抗过敏药物以治 荨麻疹 等 皮肤病 ;与地锦草同用治糖尿病,有控制 血糖 作用;配连翘、红枣治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多有验者。大小蓟:甘、凉,入肝经。两药皆以下行导瘀为主,上行之吐衄可止,故能愈咯血、脏血诸症。《唐本草》称:“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也。”用大蓟鲜者捣敷治痈肿甚效,近年来还用于高血压病、 肾炎 等病。临床还看到具有良好的退黄作用。茜草:苦、寒,人肝经。凉血止血,能行能止,用治热性出血,外敷能愈外伤及疮痈肿毒。《本草纲目》记载此药能“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临床多验。月经过多,用之亦能止血,一般用作攻剂,量宜大;用作止血,量宜小。藕节:涩,平,人肝、肺、胃经。止血又能化瘀,治热性出血则生用,用治虚寒出血则用炭。用鲜藕90g,红枣10枚同煎服,防治月经过多,颇有卓效。温性药:适于虚寒性出血。三七:甘、苦,温,人肝、胃经。化瘀止血,兼有镇痛作用,多单独运用,止血不留瘀,功效良好。近多用治冠心病、心绞痛,与血竭粉同用,功效更佳。亦可外敷伤处,能消肿止痛。用治膜样痛经,能使瘀块及内膜化层排出,减轻腹痛。牛角腮:苦,温,入心、肝经。生用治闭经及瘀血疼痛,炒黄加醋则性涩,治崩漏带多。与 补肾 药同用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五灵脂:咸,温,人肝经。化瘀止痛,为治疗血滞诸痛之要药,用于心绞痛或脘腹疼痛,醋炒后可增加止血与止痛作用,令血归经而不妄行。蒲黄:甘,平,人肝、心包经。可用于各种出血,生用、炒用均有效果,吞服尤佳。外用亦能止血。煎汤待温后漱口可治舌衄。花蕊石:酸、涩,平,入肝经。既能止血,又可化瘀,外用可愈创伤出血。单味吞服亦可治血尿、咯血。血竭:甘、咸,平,入心包、肝经。化瘀止痛,外用可使创口愈合,内服治跌扑损伤,止心绞痛。骨碎补:苦,温,入肾、心经。破血止血,补肾坚骨,外伤疾病多用之,外用治脱发。近年用治链霉素引致反应之耳聋,有一定疗效。最宜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的食物 1.生姜性温,味辛。姜有促进血液循环、健脾和胃、杀菌解毒的作用。研究表明,生姜能降低胆固醇、血糖、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脑血管梗塞。2.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食鉴本草》里说,它能“化血块,气块,活血”。山楂有消食健胃、行气活血散瘀的功效,所含的黄酮类物质能舒张外周血管,具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能扩张冠状动脉、降脂、强心。3.西红柿西红柿含有多种活血化瘀的成分。果胶,可降低胆固醇;黄酮素,有抗凝作用;籽粒周围的黄色胶状物质含番茄因子,能防止血小板聚集,维持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循环。4.洋葱辛温,归肺、肝经。洋葱有温阳活血的作用,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洋葱含有的前列腺素A,是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它含有的葱蒜辣素,能抗血小板聚集,因而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与血液黏稠度,并降低血压。5.橄榄橄榄油中所富含的油酸可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坏胆固醇含量,增加好胆固醇含量,进而达到预防 心血管 疾病的目的。其中的聚酚类化合物也可降低冠心病发生率。6.柠檬柠檬中柠檬酸与钙离子结合成可溶性化合物,能缓解钙离子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防治高血压和 心肌梗塞 。7.韭菜韭菜含钾丰富,常吃韭菜可优化体内的钾钠平衡,对高血压、 心脏病 人有益。8.大蒜大蒜对心血管系统有分良好的影响,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胆固醇。每天吃2瓣大蒜,三个月后血压可下降12%左右,且随着时间进展会下降更多。9.葡萄1997年,美国某大学发现,每天喝三杯紫葡萄汁可降低血小板的凝集力40%,有溶栓、抗凝血和溶纤维作用。尤其葡萄皮中所含的类黄酮物质,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10.葡萄柚葡萄柚中的柠檬醛能显着降低小鼠整体耗氧量,也能优化 动物 心肌缺血性 心电图 ;柠檬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11.大白菜大白菜中的丰富维生素C能降低人体胆固醇浓度,增血管弹性,常吃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12.芹菜芹菜中芹菜元(芹菜素),能降压和影响中枢 神经 。芹菜元还有一定的扩张末梢血管作用,这与降压作用也有相当关系。13.黑木耳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滋肾 养胃 、活血等功能。它能抗血栓、降血脂、抗脂质过氧化,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软化血管,使血液流动通畅,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黑木耳还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有利于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14.黄酒甘、苦、辛,温,入心、肝、肺、胃经,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的功效。《医林纂要》里说它“散水,和血,行气,助肾兴阳,发汗”。《本草纲目》说:“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烧酒,消冷寒气,燥湿痰,开郁结”。阴虚、失血及湿热重的人忌饮。15.玉米油玉米油内含丰富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酸,对于调节血脂、软化血管、防止血栓形成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玉米油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于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也有一定作用。16.醋味酸苦、性温,归肝、胃经,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疗疮的功效。《本草求真》里说:“醋主敛,故书多载散瘀解毒,下气消食。”用于瘀血所致胃腹疼痛、食欲不振、吐血、便血。但外感者忌食,且不宜与茯苓同吃。17.鱼无论是深海鱼、浅海鱼,还是淡水鱼,都含有对抗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EPA、DHA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吃鱼有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功效。18.山药山药中的多巴胺,具有扩张血管、优化血液循环的功能。19.番薯番薯中的黏液蛋白,能维持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胆固醇的排泄。20.茄子茄子包含维生素P,有软化血管增强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21.香菇香菇中有腺嘌呤、胆硷及一些核酸类物质,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病。22.白花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