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能治病,医乃传方。溯源古今,治病良方当数十大名方。在十大名方中有一方独具特色,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它就是脾胃大家李东垣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补中益气汤。时至今日,仍为后世医家所钟爱,今且看京城名医张志纯是如何运用的吧! 张老讲: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治疗脾虚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黄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临床使用时常加大十倍。 方中参芪合用补元气,补脾气,也补宗气。术、草二药重点在补中焦之脾气,为了防止补中生滞,故加陈皮理气,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阴、阳明之气,柴胡舒肝利脾并能升发少阳之气,当归配芪成当归补血汤,能补气养血,当归配柴胡舒肝、养肝、柔肝、利脾。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是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而提出的,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中焦为枢转之处,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适当则全身经络通达,气血通畅,生化之源正常。 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则可自降。而本方所治者,必须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之证候。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统血,主一身之气。中气下陷,实质是脾气亏虚,所以主要症状是中气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纳后胀满,也可能出现眩晕、低热、自汗、渗血、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便血、内脏下垂等。笔者几十年临床,用本方加减治愈不少上述病证。具体加减用法,大体如下: 1.禀赋素亏及大病后体质虚弱经久不能康复者,若有中气不接,四肢沉重,纳后饱胀,疲乏无力或不耐作劳,舌胖,脉弱而两寸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半夏、生姜、竹茹。因病久必郁,郁久生痰,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也能化痰,但药力不够。痰不化就像机器生了锈腻,要想机器转动,必须拭去锈腻,欲先脾气转输,必须化停痰。 2.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山栀10克,俾脾气运转,经脉透达,三焦郁滞之小热,用山栀最效。 3.尿浊反复,无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浊沉于底部,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中气不接,纳谷不香,甚则腰腿酸软,舌胖苔白,脉沉细数,是脾肾气阳两虚之象。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金樱子树生在山坡之处,健脾益肾;芡实米生于水洼湿地,补肾益脾。两药合用,双补脾肾可以帮助补中益气汤的输转收摄。有是证用是药,无不见效。 4.白带色清质稀,无有秽浊腥臭,中气不接,疲乏无力,四肢沉重,纳谷不香,大便时溏,舌胖苔白,脉弱。拟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炒苍术15克,黄柏炭10克,炒车前子15克(包煎),炒山药15克,多有良效。 5.尿血色淡,经全面检查无特殊原因,有中气不接,疲乏无力,舌胖,脉弱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三七粉5克(分冲)。 6.轻度脱肛,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五倍子10克,枳壳6克。 7.轻度子宫脱垂,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益智仁10克,五味子10克(打)。 8.习惯性流产,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 9.久泻不愈,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粉葛根10克,炒山药10克,炒车前子10克(包),补骨脂10克。 10.肾下垂轻者,早晨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上服六味地黄丸1丸。 11.胃下垂轻者,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葛根10克,炒枳壳3克,炒枳实3克。这里葛根能帮助补中益气汤升发胃气,然胃主降,胃气不降则脾不能升,故在大升中稍加炒枳壳、枳实,以使胃气顺降。 12.脘部停饮,背部寒冷,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茯苓15克,桂枝20克,泽泻10克。 还有许多疾病,当有补中益气汤主证时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再下来的橘皮是“不去白”的,因此不要用橘红,现在一般称之为陈皮。主要是用来“导气”,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并且病人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就是用上黄芪、人参之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补不进去的胀气现象,陈皮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至于用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以处理木克土的问题,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唯有用到白术的时候,说是“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但为什么要这样用,李东垣就没有作进一步的解说了。按白术健脾而助脾气升,胃气随之得降而热除。至于“利腰脐间血”,白术的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其实白术以治湿为主,“原是利肾中之湿”,然后才是间接的“利腰脐间血”。其实主要是脾虚则湿盛,于是就必定会考虑到用白术来处理,至于这些水湿是在脐附近还是在腰间,都在白术的药理范围之内。 在《内外伤辨惑论·立方本指》中有提到“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但临床上遇到的病人,多数都不属于“始得之证”而已经是延误很长的一段时间的了,为了更大范围地可以用到补中益气汤,这才在正规的方药中没有将此二味药列入。 补中益气汤好像可以很广泛地应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益更少,很多时候病人的证状明明很符合中气不足或者气虚下陷的证,但用补中益气汤的结果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因素。第一就是药量的问题,原方所用药量非常的轻,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十克左右,虽然其中的药量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能超出原来的三倍。第二就是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再晚也应该在午时之前,因为整个药方是以升为主的,最好对应天地的阳升阶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脉证相符。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有提到:“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总结起来就是:右脉大于左脉,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脉,或脾脉独大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甚至有时会见到代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在这里我再加一条:舌苔黄而火气大者不可用。 【附】四时用药加减法 《内经》曰 胃为水谷之海。又云 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 藁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芪(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芪、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肾精方

补肾益气补血泡水喝

1、人参花煲汤补气:一些女性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走点路、干点活就气喘吁吁,这是气虚的表现。人参花又叫“神草花”,不寒不燥,可以补元气、养脾胃、安神益智,素有“绿色黄金”之称。

《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花“主补五脱,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花大补元气的效果堪比人参,又没有容易上火的弊端。

人参花还富含一种锗元素,具有极好的活性,可以帮助消除体内自由基,改善机体内部环境,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避免细胞老化,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猪腿肉皮厚、瘦肉多、筋多、胶质重,脂肪含量少,高蛋白,且富含维生素。中医认为,猪肉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核桃仁补肾固精。山药、芡实则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能。

2、桃花蜂蜜水补血:女性有脸色发黄、缺少光泽、皮肤干燥、头发干枯、口唇和指甲发白等表现,一般可认定为血虚,就是体内的精血少了,全身脏腑经络得不到充分滋养,类似于西医所说的“贫血”。

桃花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名医陶弘景曾说:“服三树桃花尽,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说明桃花发挥补血效力后,能让肌肤白里透红。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桃花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组织中黑色素的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改善肌肤状态。蜂蜜味甘,有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的功效。桃花蜂蜜水平时一周两次即可,且经期不要饮用,否则会引起月经量增多。

如果因血虚导致面色暗沉,也可尝试将3朵桃花磨碎成细粉,与15克白芷粉均匀混合,每晚洗脸擦完晚霜后,将养颜粉薄薄敷于面部,然后入睡即可,早上起来正常洗脸。

3、红稻米补气养血:部分女性常脸色苍白、暗淡无光、无精打采、气短乏力,多是气血两虚,宜进食益气生血、气血双补的食物。

中医认为,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传说,康熙年间,一位皇妃因不适应北方气候,整日面色恹恹,食用红稻米数日后,竟变得脸色红润,如胭脂着面。

自此,红稻米作为补气养血、平调五脏的滋补佳品,名声大噪。研究表明,红稻米中的支链淀粉约占80%,直链淀粉约占20%。前者决定米质的粘度,后者决定米质的硬度。红稻米淀粉内,直链淀粉的含量要远远大于20%,所以其米质不黏,硬度很高,不易烂熟,最好使用高压锅焖熟。

莲子可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三种食材一起熬制成粥品,既是裹腹美味,又能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尤其适合忙碌的职业女性。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_之,血主濡之。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个小方养女性气血

补肾补血补气补脾胃粥

补气血养胃的粥 补气血养胃的粥,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去补气血和养胃,红枣桂圆黑米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开胃健脾,同时也对身体虚弱和产后虚弱的人来补养作用,本文简述补气血养胃的粥。 补气血养胃的粥1 1、红枣桂圆黑米粥 材料:糯米50克,黑米30克,红枣10粒,桂圆20粒。 做法:红枣用清水浸泡。糯米和黑米也用清水浸泡洗净,桂圆剥去外壳洗净备用。锅内胆加入适量的清水煮开,放入红枣和桂圆,再放入糯米和黑米。加盖大火煮上10分钟,然后把内胆锅放入外锅中加盖焖之40分钟,食用的时候可随意加入红糖。 功效:具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滑涩补精的功效,对于少年白发,妇女产后虚弱,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肾虚均有很好的'补养作用。 2、南瓜小米粥 材料:南瓜300克,小米100克。 做法:南瓜洗净,切开去子,再切成小块;小米淘洗干净。锅置火上,加适量清水煮沸,放入小米。南瓜块,用大火煮沸,转小火煮至米烂,南瓜熟透、粥粘稠即可。 功效:南瓜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脾虚气弱、营养不良、肺痈、水火烫伤者。小米能开肠胃、补虚损、益丹田,可用于气血亏损、体质虚弱、胃纳欠佳者进补。所以南瓜小米粥适合血气亏损、身体虚弱者。相关精彩阅读:山药健脾胃 推荐5款山药养胃粥 3、山药红枣糯米粥 材料:山药100克、红枣10枚、糯米100克、白糖或冰糖适量。 做法:山药洗净削皮切块,将糯米、红枣洗净后与山药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共煮,先武火煮开再转文火慢煮,至粥成时加入适量白糖或冰糖即可。 功效:山药红枣糯米粥可健脾补气、养血补血、养胃和中,常服可健脾养胃。 4、玫瑰红枣粥 材料:黑米、白米、红糖、红枣十颗、药用玫瑰十几朵。 做法:将黑米白米按1:1的比例,洗净,加水浸泡一夜。将米倒入电饭锅中,加开水熬煮。等待粥煮开时,将红枣洗净去核,切成丁,药用玫瑰花苞去蒂,将花瓣分开,备用;粥煮开后,将红枣加入一同熬煮,至米粒涨开,煮至粘稠时,将红糖放入,溶化,起锅前将药用玫瑰花瓣撒入,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玫瑰调理月经、祛斑防皱。红枣健脾益胃、补气养血。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补益脾胃、益气活血、护肝明目等疗效。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 5、当归红枣粥 材料:当归15克、红枣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当归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水200克,先煎浓汁100克,去渣取汁,与粳米、红枣和白糖一同加水适量,煮至粥成。 功效:此粥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适用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血虚头痛、眩晕及便秘等症。 6、牛奶大枣粥 材料:纯牛奶500毫升、大枣4-6个、大米100克。 做法:先将大米与大枣洗净,大枣切成小块;把大米和大枣放入锅中,加清水用大火烧开,调成小火煮成粥;加入纯牛奶,再烧开即可食。 功效:此粥可补气血、健脾胃、安神,适用于体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等症。相关精彩阅读:孕妇胃部不适 不妨试试孕妇养胃粥食谱 7、红薯甜粥 材料:红薯150克,粳米50克,乌梅肉25克,糖适量。 做法:将红薯削去外皮,洗净后切成丁,放沸水锅内焯一下,捞出备用;乌梅肉洗净,切成小块待用。粳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在盆内,加上清水250毫升,上屉蒸10分钟,取出。锅内放入蒸好的粳米,再加入清水600毫升、红薯丁和乌梅肉,中火煮至浓稠,放入糖煮深化即可。 功效: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此粥可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的作用。 8、鸡肉皮蛋粥 材料:鸡肉200克,皮蛋2个,粳米200~300克,姜、葱、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先将鸡肉切成小块,加水煲成浓汁,用浓汁与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加入切好的皮蛋和煲好的鸡肉,加适量的调味品。 功效:这款粥有补益气血、滋养五脏、开胃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亏损的人。 补气血养胃的粥2 1、补气补血健脾养胃的杂粮粥 食材:黑米,红豆,黑豆,花生米,莲子,大枣、牛奶、红方糖 这一款是懒人养生汤菜谱。首先先将黑米,红豆,黑豆,花生米,莲子和大枣放在装有清水的碗中浸泡。用保鲜膜将碗口封起来,放进冰箱冷藏浸泡8~12个小时。可以提前一天晚上将它放入冰箱。 然后将浸泡好的食材,冲洗一遍沥干水分,红枣去核,直接倒入电饭煲里,再往里面加入适量的红糖。然后选择煮粥的功能键,煮三个小时左右。 起锅的时候再加入半袋的牛奶,用勺子拌匀就可以了。 2、养颜乌发护肾养生粥 食材:红枣,大米,薏米,黑米,花生仁,黑豆,糯米,芝麻、冰糖 首先将大米,糯米,黑米,黑豆,黑芝麻,薏米花生准备好,同样放在碗中浸泡一个晚上。 浸泡好的食材放入电饭煲粥,再将红枣切片去核,装入电饭煲中。然后往里面放几颗冰糖,再按煮粥的功能键加粥煮至浓稠就可以了。 3、补血益气促消化紫米粥 主材:紫米,红米,糙米,燕麦米 少许辅材:花生,黑芝麻,红豆,黑豆,红枣,燕麦片,核桃,杏仁片 首先把所有食材淘洗一遍,除了黑芝麻。然后把洗好的食材倒入电饭煲中。接着往电饭煲里倒入清水适量,根据食材的分量来调整水量。让它们浸泡半个小时。 最后按煮粥功能煮上50分钟左右就可以食用了。 4、强身健体养肝明目山药粥 食材:山药,红枣大米,枸杞,食盐 首先将大米淘洗一下,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将大米煮至软烂。然后山药去皮将它切成小片,就放入煮好的粥内,再加入洗净的枸杞和去核的红枣。 小火慢慢煲至所有食材,成熟软烂,大概要一个小时左右,煲汤期间要用勺子时常搅拌,防止食材粘锅,煮好后放入少许的食用盐,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5、暖胃补血补身小米粥 食材:小黄米,红枣,枸杞,红糖 首先先将小米洗净后,提前在清水中浸泡,时间30分钟左右。红枣去核也可以切片放一边备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再放入浸泡后的小米、红枣,大火将它们煮开。 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60分钟,不时的用勺子搅拌锅内的食材,防止糊锅。最后快起锅前的10~15分钟的时候,就将枸杞和红糖放入锅中继续熬煮,粥煮至浓稠就可以了。 6、养胃清肠道红薯粥 食材:粥米,红薯,白砂糖 首先将红薯去皮后洗净切成小块。没有粥米的,可以用普通大米代替。然后将大米洗净后浸泡10分钟左右。 将泡好的粥米和红薯块一起放入电饭锅中。按下煮粥键,电饭锅煮好,再焖10分钟,红薯粥会变得更为粘稠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