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清热解毒中草药 你知道十大清热解毒中草药有哪些吗?天干物燥,人的身体容易上火,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来缓解上火的症状了。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十大清热解毒中草药相关的知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十大清热解毒中草药1 常见十种清热解毒中药 1、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 用量:一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绿原酸,肌醇,黄酮类成分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银花有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3、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4、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5、马齿苋 马齿苋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淤消肿的作用,其嫩茎叶可作为蔬菜食用,也可晒制成干菜。马齿苋可以用来炒鸡蛋,还可凉拌。但其含草酸较多,烹调前最好焯水。马齿苋为寒凉之品,脾胃虚弱、受凉易腹泻的人及孕妇忌食。 6、薄荷 刚采摘的薄荷叶清爽可口,有清心明目、解毒败火、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多种保健功效。薄荷除了用来泡茶外,还可以和豆腐一起烹炒,或者与鲫鱼一起煲汤。需要提醒的是,有夜间盗汗、烦躁不安、皮肤瘙痒、吹风容易感冒等症状的人以及脾胃虚寒、腹泻者要少吃。 7、蒲公英 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蒲公英还有利尿、缓解腹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吃法多样,可生吃、炒食、做汤,还可焯水后凉拌。但脸色苍白、无力怕冷、受风易感冒及脾胃虚弱者最好不要吃。 用量:9——15克,捣烂外敷。 8、夏枯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内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齐墩果酸,挥发油及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 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 9、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10、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十大清热解毒中草药2 喝中药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 1、辛辣类 在喝中药的时候,我们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辛辣的食物,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2、鱼腥类 鱼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此类食物有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 3、发物类 发物的食物一般会促进疾病的恶化,所以我们在吃中药的时候最好也不要吃发物类的食物,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4、生冷类 吃中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不然会影响身体健康,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5、油腻类 油腻的食物我们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损脾胃,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酸涩类 吃中药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涩类的食物,会刺激肠胃,酸过多则对肠胃有刺激,故胃酸过多、胃肠溃疡患者禁食。涩者,大多含鞣质。如茶叶含有鞣质,而浓茶含量更高,与中草药同服时,可与中草药中某些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结合产生沉淀,这就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在服用中草药时,一般不宜与浓茶同服。 二、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毒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 4、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一般中药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但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单纯疱疹的十大禁忌

降血压十大水果

01 1、猕猴桃。猕猴桃果和汁液有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亦可抑制致癌物质的产生,对高血压、高血脂、肝炎、冠心病、尿道结石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2、苹果 苹果是众多水果中近乎完美的一种,多吃苹果能够降低血压,降低血脂,保持血糖的稳定。苹果甘甜可口,进食时可以不去皮,连同皮一块使用,营养物质更加丰富。 3、木瓜 木瓜所含的齐墩果成分是一种具有护肝降酶、抗炎抑菌、降低血脂等功效的化合物。 4、橘子 橘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尼克酸等,它们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冠心病、血脂高的人多吃橘子很有好处。 5、火龙果 火龙果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高尿酸等现代流行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6、香蕉 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每天吃上一根香蕉,就可以满足体内钾的需求,稳定血压,同时还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多吃香蕉。 7、柚子 柚肉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等成分,故有降血脂、减肥、美肤养容等功效。 8、芒果 芒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有益于视力健康、延缓细胞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抑制动脉硬化、高血压、预防癌症的功效。 9、枣 辅助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缓和动脉硬化。 10、西瓜 西瓜汁富含V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对高血压有很好作用。

秋季养生的宜忌

四季食养是“因时制宜”养生法则的具体体现。主要内容有春季饮食养生、夏季饮食养生、秋季饮食养生以及冬季饮食养生。 一、春季饮食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奉长者少”。春属木,其气温,通于肝,主发泄,风邪当令,为四季之首。这一时期,阳气初升,天气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人体阳气得以升发,肝气得以疏泄,气血趋向于体表,积一冬之内热也将散发出来。人体的肠胃经过冬季的长期进补和正月的肥甘美食,积滞较重,且易酿生痰热。由于风邪当令,人体易为风邪所伤。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易引动伏邪而发病。有旧病宿疾的人,特别是平素肝阳偏亢的人,此时易萌发目疾、眩晕、头痛等病。有肝炎病史者,也易感肝区胀痛。时令性春季传染病也易流行。 《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温食及热衣服”。根据春温阳气升发、肠胃积滞较重、肝阳易亢以及春温易于流行的特点,春季饮食养生宜有冬季的温补和肥甘厚味转为清补养肝,通利肠胃。 [常用食物] (1)清补养肝食物:春笋、芹菜、荠菜、菠菜、枸杞叶、荸荠、海带、鸡蛋、瘦猪肉、鲤鱼、山药等。 (2)通利肠胃食物:萝卜、海蜇、菠菜、黄瓜、香蕉、荞麦、马齿苋等。 [食谱举例] (2)芹菜炒肉丝:芹菜、瘦猪肉,炒食。用于清补养肝。 (3)枸杞头炒鸡蛋:枸杞头、鸡蛋,炒食。用于清肝明目,养肝补血。 (4)萝卜粥:萝卜、粳米,煮粥。用于通利肠胃,清洁肠道。 [饮食宜忌] (1)宜清淡饮食,以顾护肠胃。 (2)不宜肥甘厚味,以免阻滞肠胃,酿生痰热。 (3)不宜温热类食物及辛辣类调味品,以免助热动火,触发肝阳上亢。 二、夏季饮食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乃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之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热,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属火,其气热,通于心,主长养,署邪当令。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暑气迫人,人体阳热偏热,腠理开泄,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开泄,耗气伤津,体弱者易为暑邪所伤而致中暑。人体脾胃功能此时也趋于减弱,食欲普遍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又易致脾阳损伤,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或饮食不洁,易致泄泻、痢疾等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又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此时每见阴雨连绵,湿邪充斥,人体易为湿邪所伤,或暑邪夹湿,易患者湿病证。 《饮膳正要》说:“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禁温饮饱食,湿地儒衣。”根据夏季暑热偏盛、汗多耗气伤津、脾胃功能减弱、易患肠胃疾病,以及长夏暑湿当令、易患暑湿病证的特点,夏季饮食养生易清热解暑,益气生津,长夏并宜清暑利湿。 [常用食物] (1)清热解暑食物:金银花、菊花、绿豆、赤小豆、苦瓜、冬瓜、紫菜、西瓜等。 (2)益气生津食物:三药、甘蔗、西瓜、蕃茄、苹果、葡萄、菠萝、乌梅、鸭肉、咸鸭蛋、鸡蛋等。 (3)清暑利湿食物:意思仁、马齿苋、冬瓜、赤小豆、茯苓、砂仁等。 [食谱举例] (1)金银花茶:金银花、白糖,沸水冲泡代茶饮。用于清热解暑。 (2)绿豆汤:绿豆,煮浓汤。用于清热解暑,泻火解毒。 (3)天生白虎汤:西瓜绞汁饮。用于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4)马齿粥:马齿苋、粳米,煮粥。用于清暑利湿,防治肠道疾病。 [饮食宜忌] (1)易酸甘食物,以开胃生津。 (2)宜清淡易消化饮食,以顾护脾胃。 (3)宜新鲜洁净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4)宜多饮清凉饮料,如西瓜汁`金银花晶、菊花晶、绿茶、刺梨汁、淡盐水等,以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5)不宜过食生冷及冰镇饮料,以免损伤脾阳。 (6)不宜肥甘厚味,以免损伤脾胃。 (7)不宜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动火。 (8)不宜辛散开泄太过,以免耗气伤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