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秋季养生

春季锻炼应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这是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经过冬季之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损伤。

切忌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加大运动量会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发感冒。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14点到20点是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可以饮用一杯温开水,以帮助身体及时补充水分。

2、夏季养生口诀

夏季补水要适量,建议运动前半小时喝两杯水。如果是户外运动,一定要带上水瓶,还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盐,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饮水时,一次不能饮用太多,应尽量通过增加喝水频次来补充水分。二是尽量选择室内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3、秋季养生口诀

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4、冬季养生口诀

冬季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四季养生原则

养生是现代人比较注重的一个问题,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息风、养阳防风,而夏季养生应当重在养心安神、保健脾胃。从一年四季来说,应当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春夏养阳生发的季节特点进行养生,而顺应季节的养生,又应当从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四方面来养生。

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五行属木,在我们人体中,肝是属木的,木性喜生发喜条达,人体到了春季,阳气应顺应自然、向外抒发,所以春季养生最重要就是生发阳气。助阳生发的力量一定要向外而长,从性情来讲就是轻而发散。

夏季主“长”,万物欣欣向荣,夏季五行属火,五脏中与之对应的是心,入夏时,养心最重要,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心气最为耗伤,夏季调养务必做到神清气和,以养心神。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干燥的气候极易损伤肺阴,使人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秋主收,五行属金,对应肺,因此秋季养生重在润肺防燥。

冬季主藏,对应肾,肾是生命之根,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及免疫力,都和肾之精神密切相关,冬季补肾正合时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养生

四季养生秋季养生原则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青年人重在养肝,勿使其热。肝无热象,则阴虚不生;肝无热象,则病不传脾,湿亦少。

1、春季不宜过劳,以免耗散过度,饮食不宜过油腻肥厚,以免肝中瘀热。所谓勿生发太过。

2、夏季勿贪晚不眠,勿贪凉,暴饮暴食,以免伐肝气之阴,成疲劳之势。所谓勿长之太急。

3、秋季勿持己气血强,虽寒气起衣尚薄,食补不可过,以免肺气伤,肝热伤肺,脾之运化失调而及肝。

4、冬季宜潜阳养阴,使春之生发有所备,勿耗散太过。

二、中年人重在养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阴气得存,津液不失,肝热不生,脾则不湿。

1、春季勿急躁,勿食辛辣,以免伤阴而阴虚生内热,继而脾虚或肝热。

2、夏季勿贪凉,勿多饮,以免阳盛伤阴。

3、秋季勿进补太过,以免湿热内生,浸淫及脾,或化为肝热。

4、冬季暖不宜过,使阳气得存,阴气不伤。

四季养生的具体方法:

立春后的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比如香菜、花生、韭菜、虾仁、山药、春笋、豌豆苗等。少吃酸性的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会收敛肝气,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春天换装要谨慎,不可骤减。立春时穿衣原则是“下厚上薄”,这既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畅达的特点,同时应和了老话“春捂”的原理。

选择温补食物要同时兼顾既能补阳又不会伤阴的原则。平时可多食用热性较平和的桂圆、大枣、红糖、小米、山药、茯苓、莲子、薏仁等。饮食上则不要吃过多寒凉的食物,若有明显的上火迹象如口苦、喉咙疼痛则可泡些金银花茶饮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附录二 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秋季养生

做学生时的课堂笔记,呵呵,给你参考下: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四季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我们根据四季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春防风、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是中医四季护理的要点,其旨主防外感表证或病中加感,表证人里,感而不愈。春(立春始)主风邪,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春季大地复苏,万物萌生,但寒气犹存,杨体经过棉实的一冬,使之感而不愈。故春季的护理应重点加强保暖防寒,衣着厚实,适时而减,届汗后不可骤减衣服,以名着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控制在18~20℃之间为佳。夏(立夏始)季气候炎热,暑邪亢盛,暑性炎热升散,易耗伤津液,若防护不慎会导致伤暑,中暑之证,表现出高热,烦渴,面红,汗出,脉洪数等,所以夏季患者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保持皮肤清洁,常沐浴,老年人应勤洗其脸,擦浴,以促进体内散热。同时可食以清凉饮料,瓜果及绿豆粥,汤汁等以抗暑热之邪,补充人体水分,长夏多阴雨,湿气冲盛,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在50%一60%为佳,衣着及环境清洁,干燥,饮食方面可配食少量的辛温燥之品.如生姜等,尽量少饮肥甘厚味等肋湿生痰之物。秋(立秋始)季气候干燥,久晴不雨所致疾病多为“燥病”,临床上表现为口舌咽干而津少,干咳少痰一派津污液少之象,秋季患者应相应地多饮水,多食清凉可口的瓜果,饮料,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使之保持在60%一70%之间,保持室内空气凉爽,经常用湿拖布拖地,或用水洒地,经常沐浴更衣。避免皮肤干燥,忌食辛辣。冬(立冬始)季气温下降,霜冰雨,寒邪强盛,卫阳不固者尤易感病,致病有”伤寒”,”中寒”等,症见肢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或头身疼痛,关节冷痛等,“防寒”“中寒”等,症见肢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呀头身疼痛,关节冷痛等。冬季应加强保暖,防寒,就寝前用热水泡洗手足,保持室内空气温暖。温度控制在20~250C之间,可用暖水袋或加热袋等以提高周围温度,减少户外活动,外出加衣,关闭好门窗,饮食时配以温热性食物,如热汤热粥,牛、羊狗肉等,热服中药,忌食生冷寒凉之物。人体的生理变化是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的。了解了人与自然统一性后,在护理上应做好四季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及行为情志护理。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做好四季的生活起居。只有按照自然变化的特点,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和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可以预防病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