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四季养生知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其主要观点有四:一是马莳、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三是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是以张志聪明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以上四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的思路.但每一种解释都未能真正道出经旨.马莳、高世栻的说法,“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这里的所谓养阳养阴更抽象化了,还不如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而且,未从文理上讲透此语.其二、王冰认为,“养,制也”。遍查古汉语工具书,“养”,没有“制”的意思。与文理不通.“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春是春,夏是夏。寒凉食品只适宜于夏天,而不宜于春天。同样,“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温热食品,冬天用之,固然适宜,而秋燥之时,未必妥当。春与夏、秋与冬不能相提并论。其三、张介宾“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更是让人难以琢磨。他是感觉春夏阳盛之时养阳不妥,于是说,“是为了秋冬养阴”,而养阳对春夏有什么影响?却避之不答;也没回答春夏为什么养阳?怎么养阳?秋冬为什么养阴?怎么养阴?其四、张志聪“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阳盛于外,应该滋阴敛阳。而对于“阳盛于外”,又“养其内虚之阳”是什么意思?“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阴盛于外”,还要“养其内虚之阴”?阳盛养阳,阴盛养阴,这不是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理难通!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所谓互文,即上下文各言一语,其义互备。如《七法》:“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醼”。上文言“越女”,下文说“齐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齐姬”之意。即为越女齐姬侍奉前后。而绝非“越女侍前”不“奉后”,“齐姬奉后”不“侍前”。如《标幽赋》说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杨继洲说:“言针能调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椐此,以上两句当意为,可平五脏六腑之寒热,能调五脏六腑之虚实。上句只讲“五脏”,下句唯举“六腑”,而“五脏”与“六腑”之意上下皆备。如果理解为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不平六腑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不调五脏之虚实,那就太可笑了!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内经讲义》注:“此句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又是一个互文的例证。再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也是一个互文.意思是,一年四季,多吃点萝卜、生姜有利于健康。一九九六年,某省青年中医知识竞赛答案,把“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作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依据。谓生姜性热可以养阳,萝卜性凉可以养阴。其实是忽略了互文知识导致的误解.难道夏天就不能吃萝卜,冬天就不能吃姜?春秋季节就不能吃点萝卜和生姜?同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五脏四季养生知识大全

前言 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 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单也要跟着换不停。 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 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 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 一般在辨症时,中医师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另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有季节性;春天好发温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冻伤。 由此,我们需要作出不同的饮食调整。 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 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 ”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 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 欲保肾精,必须节制 *** ,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 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 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 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 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 ”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 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 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 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 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 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 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 的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 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市面上卖的药酒例如“妙沁药酒”“鸿毛药酒”这两种药酒比较得到社会的信赖。 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并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进。 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更加关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问题。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亚健康群体日益增加,公众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而养生则是为了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这些与人们当前的需求相契合。 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看,在中国专业养生服务方面,中医养生必将是养生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养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其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食膳、药膳、针灸、 *** 、气功五大类,此外还有心理养生等方法。 中医养生也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等。 我国有1/3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行业市场将逐渐发展起来。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健康产业,包括保健产业、医药产业及与健康相关的产业,仅占GNP的4%-5%,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了15%。 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亿,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养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长。 主要方式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 中医养生讨论专题是组织网友和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学习中医养生的,主要目的弘扬经典中医知识,挖掘民间中医方剂,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介绍民间中医药方,医师,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医的了解。 客观、公正、通俗地介绍中医,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对中医的理解,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对中医的正确认识。 发布和交换中医药信息、国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特色疗法 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分为:拔罐刮痧气功 *** 药膳 针灸: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 *** 来治疗疾病。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 :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 从 *** 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 *** 、运动 *** 和医疗 *** 。 刮痧: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药膳食疗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误解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 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 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 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 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 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 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相关书籍 中医养生 书名: 中医养生作 者:张印生,沈宁,王燕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ISBN: 开本:16开 定价: 25.00元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是由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沈绍功主任医师亲授,张印生主任医师、沈宁医师二位弟子和王燕平副研究员,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经验,结合历代中医养生理论,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编著而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长寿养生之道,介绍了饮食养生、情志养生、体艺养生、四季养生和非药物疗法等九方面内容;下篇健康养生之道,介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种病证。 全书不仅有养生之术,更重要的是还有治病的方法,并附有穴位图。 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方法易学,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工具书。 作者简介 张印生,男,1960年生,研究员、主任医师,汉族,陕西韩城人。 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 沈绍功主任医师嫡传弟子,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理事。 秉承沈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提出“阳气不足,痰浊有余”学术观点,临证治疗强调天人合一,适当扶阳,祛痰为主,痰淤同治,随证加减。 主编出版《孙思邈医学全书》、《孙一奎医学全书》、《撮要本草蒙筌》、《沈绍功验案精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冠心病》、《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等18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孙一奎医学全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医疗专长: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长寿养生之道 第一章 饮食养生 第二章体艺养生 第三章 四季养生 第四章房居养生 第五章 浴疗养生 第六章功法养生 第七章 心理养生 第八章针药养生 第九章 保健养生 下篇健康养生之道 第一章冠心病 第二章高血压 第三章中风病 第四章糖尿病 第五章咳喘病 第六章胃病 第七章失眠病 第八章妇儿病 第九章 癌瘤病 说健康 内容介绍: 《从头到脚说健康》由中医文化专家曲黎敏教授主讲,该节目是曲黎敏教授养生健康领域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 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广博的中医文化知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入手,以一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解人生、分析人生,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阐述。 在节目中,曲黎敏教授点出了生活中常见但不为人重视的生活陋习、养生误区以及大道至简的养生之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生气,多做运动。 《伤寒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与《黄帝内经》、《难经》、 《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辨证施治是它的灵魂。 全书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首,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书中将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出症状特点,病变部位、损及脏腑、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辩证治疗的依据。 中医药学在与疾病和衰老的长期斗争中,找到了许多简便易行的延年益寿良方要诀。 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 *** 位,以及十多个特殊 *** 区均会聚于头部。 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 *** 或 *** ,可去病健身。 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 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 *** 。 撮即上提收缩也。 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 *** 的动作。 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 *** 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朝暮叩齿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 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 *** 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勤揉腹,即可以调整脾胃、通和气血、增补神元、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 扯拉、 *** 、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 *** 。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 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 关于生命现象,历来说法各异,各有其理,也有偏颇。 “生命在于运动”,从文字意义上讲,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人的生命亦然。 “生命在于静止”,也有其理,这里说说生命在于平衡。 ①环境平衡: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 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 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营养平衡:要调和五味,不偏食。 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③动静平衡:《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 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阴阳平衡: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 《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以至丧生。

五脏四季养生知识讲解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属阴。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顺应四时适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也要保养阴气。

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适时调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就连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顺应季节性交化。春天,养生的方法:

1、多到户外,长养生机

踏青去。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经过了一个严冬的蛰藏,人们就应该多到公园,多到郊外,到高山、海边、河畔、旷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

我们一起做运动。可以选择骑车、快走、跑步、爬山、打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机,长养人体的生气,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帮助人们走出严冬,融入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去。

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

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这样气血运行偏于外,可能导致心脑相对缺血,所以使人发困。

多平卧,免春困。因为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卧则血归于肝”),肝的气血充足、

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中医认为肝管理人体气血的分配,所以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会发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让人有生气的好饮料。

人参炖鸡或黄芪炖肉,可以益气养肝,帮助我们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拒绝抑郁,远离沉闷。冬天天气严寒、气候阴冷,人的心情容易沉闷、压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就应该拒绝抑郁,远离沉闷,使心情愉快起来。

朝气蓬勃。多和人说笑,多去赏花以悦目,心情就会愉快,才会有朝气,有朝气才有生气,五脏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养阳。切莫错过春天养阳这一大好时机。

生命的火种——阳气。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天上没有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