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高温、闷热的情况下,大量出汗,汗液蒸发速度较慢,长时间停留在皮肤上,汗液中的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经细菌的分解作用后,代谢产物就会对皮肤造成刺激,与表皮细胞发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症细胞聚集,从而导致皮炎的发生。当气温下降时才会有明显好转,但来年夏天又会再次复发。这也是困扰皮炎患者的一大难题。该如何避免皮炎反复发作?很多人在皮炎治疗好后,不注意皮肤的护理,没有及时清洗皮肤,或者经常使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护肤品、洗浴用品,容易引起皮肤瘙痒、干燥,出现过敏现象。皮肤经常受到粗糙衣物的摩擦,也容易发炎。皮炎治好后,如果不注意饮食方面的调节,还是有可能诱发皮炎反复发作的。夏季炎热,经常吃烧烤、油炸食物,或者辛辣刺激食物,会造成身体热气,皮肤炎症也容易反复发作。接触过敏原,是诱发皮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经常接触花粉、粉尘,皮肤频繁受到刺激,就容易发炎。大量进食致敏的食物也会引起皮炎反复,严重的甚至会有其他异常症状出现,例如呕吐、腹泻等。出现皮炎时很多人总喜欢用力抓挠、摩擦或者用热水烫洗等方法来止痒。其实这样做只会让皮炎反复,更加不易痊愈。所以出现皮炎以后,要尽量忍住,实在忍不住可以轻微抓。按照医生的方法按时涂抹药物,以便尽快康复。

夏季皮炎的诱发原因

合理饮食对夏季皮炎的预防和缓解具有很好的效果,也是最为健康的治疗方式,日常饮食中,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钙的食物。其中维生素C可以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帮助细胞再生,还可以减轻肌肤瘙痒及枯燥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多吃富含锌的食物,有研究表明,锌缺乏可导致皮炎发生,所以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也可以预防皮炎,比如动物肝脏,瘦肉,家禽,坚果等食物。在炎夏高温的夏季,室内应经常通风,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勤换内衣内裤。尽量穿凉快或者宽大的衣服,以利汗液排出。若是穿着不透气的衣物,不仅会更热,还会将蒸发的汗液“闷”在身体上,加重体表的湿热,所以最好是穿棉麻或者真丝等天然材料制作的衣物。皮炎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日光暴晒,尤其在上午日光照射最强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户外活动,或者外出时做好防晒。在家注意开窗通风,如果空气湿度较大,也可以开启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空气湿度。由于皮炎的种类很多,引发的皮炎的诱因也多种多样,因此在出现皮炎的时候不要私自用药。应该及时去医院,确定皮炎的类型,辩证治疗的搭配用药,效果会更好,治愈更快。

夏季皮炎的诱发原因有哪些

皮炎的临床症状有:

1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粘膜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急性皮肤炎症反应

。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2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苔藓,中医认为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

。情绪局部刺激和辛辣酒类可加重和诱发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复发。临床表现以剧烈瘙

痒或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

3

、日光性皮炎,是由日光诱发的一种迟发性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人认为主要由中波紫外线引起,也有人认为主要由长波紫外线引起。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苔藓样变,常以某种皮疹为主。主要表现以下类型:斑块形、红斑型、湿疹型、痒疹型和荨麻疹型。

4、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屑少,湿润,常伴为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皮炎湿疹原因复杂:为什么有些湿疹、皮炎会反复发作﹖专家认为,湿疹、皮炎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所谓内在因素就是患者本身具有的过敏性体质。这在湿疹、皮炎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内环境的不稳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皮炎的病情。外在因素也很多。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其中海鲜、辛辣食品、酒、吸入花粉、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是湿疹、皮炎最常见的诱因。由于如此复杂的原因,使得皮炎、湿疹因众多的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交叉在一起而反复发作。

冬季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