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明天是彩色
明天是彩色 邀请你回答

清热利湿补肾固精的方法是什么

时间:2025-09-16 21:18202 人浏览举报
相关标签: 健康养生

关于 “清热利湿补肾固精的方法是什么3 条回答

  • 我打天堂过
    我打天堂过
    2025-09-16 21:18

    肾阳虚西医治疗

    肾阳虚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辅助治疗。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治疗。

    肾阳虚的食疗方法

    1、海参、枸杞、山药、大枣、核桃仁、羊肉、狗肉、韭菜,这些食物多吃。

    2、鳖甲汤、鲫鱼海参汤、肉苁蓉泡酒。

    3、阿胶配山药、人参、海参。

    肾阳虚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肾阳虚,主要配方中采用牛膝、车前子、肉桂、熟地黄、巴戟、枸杞、淫羊藿、山茱萸。

    针灸

    体针:关元、次髎、复溜、命门。施补法,留针30分钟,或加温针灸3~5分壮。

    艾灸: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艾炷灸3~9壮,或艾条温和灸,每穴3~5分钟。

    耳针:取耳穴肾、膀胱、皮质下、内分泌、外生殖器,白芥子理压,胶布固定,每天按压3~4次。

    推拿

    兜肾囊:盘膝端坐,解衣调息,将双掌搓热,然后左手兜肾囊(阴囊),梢向上用力,右手摩擦气海、关元部位,兜擦81次,再左右手调换,再兜擦81次。

    摩肾俞:临睡前坐于床,解衣垂手,略作纳呆闭口,舌抵上颚,目视顶门,提缩肛门,数十次,然后两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作环形摩擦120次。

    摩涌泉:端坐或单盘坐,双手擦热,一手握持足趾,另一手施摩涌泉穴,不计其数,以热为度,左右手互换,再加上法施摩另一边涌泉穴。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伤阳气,或滋腻味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芦荟、粳米、荞麦、莜麦、鸭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莱、菠菜、香蕉等。

    阳虚便秘者还需忌食收涩止泻、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莲子、石榴、芡实、乌梅、糯米、河虾等。

    阳虚泄泻还需忌食具有润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银耳、海参、海虾、兔肉、龙眼、桃子、萝卜等。

    宜食食物:

    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胃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刀豆、肉桂等。

    肾阳虚者适合黑色素含量高和温补性中药如黑米黑豆、 黑芝麻、 肉苁蓉 、虫草等。

    阳虚便秘者更宜食既温补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等。

    阳虚泄泻者更宜食既温补又止泻的食物,如糯米、链鱼、河虾、干姜、花椒等;具有收涩止泻的食物,如石榴、乌梅、莲子、芡实等。

    肾阳虚食疗保健(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红焖狗肉:狗肉500克、八角、小茴春、陈皮、桂皮、草果、生姜和盐适量。慢火焖熟,弃药渣吃肉。

    狗肉炖黑豆:狗肉250克、黑豆50克,调以适量的盐、姜、五香粉及糖,置砂锅中文火炖熟,佐餐食用。

    羊肉羊肾粥:羊肉100克、羊肾1对、杞子10克、大米100克。杞子煎药汁,羊肉、羊肾切碎,与大米、药汁共煮粥,加食盐调味后食用。

    羊肾汤:羊肾1对、肉从蓉12克、杞子10克、巴戟8克、熟地10克。羊肾切片与药物共煮汤,弃药渣,食盐调味,食肉饮汤。

    羊肉汤:羊肉150克、怀山药120克、肉苁蓉100克、菟丝子150克、桃仁15克、葱白、食盐适量,药物水煎取汁,羊肉切片,与药汁煮汤,加葱白食盐调味,食用。

    炸麻雀:麻雀3只,去毛及内脏,用生油炸香,蘸炒盐粉食用,每日1次。

    麻雀汤:麻雀2只,菟丝子25克、杞子25克。菟丝子、杞子水煎取汁,麻雀去毛及内脏,与药汁煮汤,食盐调味,食肉饮汤。

    虾仁汤:虾仁50克、冬虫夏草15克、九香虫15克,加水炖熟,食肉饮汤。

    炖乌鸡:乌骨鸡(竹丝鸡)1只、巴戟天25克、杞子25克、大枣3枚、生姜3片。乌鸡去毛及内脏,与药物一起隔水炖熟,食用。

    炖鹌鹑:鹌鹑1只、杞子50克、杜仲10克。鹌鹑去毛及内脏,杞子、杜仲共炖熟,去药渣,吃肉饮汤。

  • 宝宝
    宝宝
    2025-09-16 21:18

    (1)益气补肾固摄精汤

    [主治]可益气补肾,固摄精微。适用于慢性肾炎颜面及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少尿或无尿,纳差(注:纳:容纳;差:好的反意。食欲不好,吃不下饭。)恶心,或伴呕吐,畏寒肢冷,体倦乏力,大便溏,腰冷痛者。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升麻9克,益智仁9克,补骨脂9克,菟丝子9克,枸杞子9克,熟地9克,山萸肉9克,金樱子9克,潼蒺藜9克,龙骨15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2)固肾调经汤

    [主治]肾气不固。固精补肾,养血止血。

    [处方]黄芪15克,巴戟天(或仙茅)10克,川断(或补骨脂)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侧柏叶炭15克,炒艾叶炭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八珍合六味加减方

    [主治]冲任损伤,胞脉失养,血枯经闭。补肾固冲,调养气血。

    [处方]党参12克,山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杭芍9克,川芎6克,熟地9克,枸杞子1.5克,麦冬9克,山萸肉9克,菟丝子12克,淡大云9克,粉丹皮9克,当归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4)龙胆黄苓栀子汤

    [主治]清泻肝经湿热。适用于肝经湿热所致的早泄。

    [处方]龙胆草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10克,车前子9克,当归10克,生地、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5)附子肉桂熟地汤

    [主治]益肾固精。适用于肾气不因所致的早泄。

    [处方]附子、肉桂各6克,熟地、山萸肉各9克,茯苓10克,泽泻、山药各12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6)补肾固冲汤

    [主治]脾肾两虚。补气健脾,益肾安胎。

    [处方]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阿胶(烊化)12克,党参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2次。

    (7)养血舒肝汤

    [主治]脾肾不固,肝郁气滞,肾气不足。

    [处方]当归身6~9克,熟地9~15克,白芍(酒炒)3克,炙甘草3克,白术4.5克,阿胶(蛤粉炒)4.5克,杜仲(盐水炒)4.5克,枸杞子6克,炒山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大枣为引。

    (8)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味

    [主治]早泄,性欲减退,腰膝酸软,面色晦暗,小便频数,甚则不禁。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益肾固精。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熟附子9克,肉桂3(冲服)克,沙苑子9克,龙骨30(先煎)克,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9)益气化浊汤

    [主治]补肾固摄,益气扶正,活血降浊。治疗肾病综合征。

    [处方]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熟地黄20克,山茱萸肉15克,车前子30克,制大黄10克,丹皮10克,益母草30克,生地榆30克,连翘10克,益智仁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6个月。湿浊甚加半夏、陈皮;血尿甚加小蓟、蒲黄;血瘀甚加丹参、莪术;阴虚加二至丸。

    (10)蛋白消

    [主治]补肾固精,益气活血,利水消肿。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处方]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黄芪30克,芡实30克,金樱子15克,益母草15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脾肾阳虚者加附子、鹿衔草;肝肾阴虚加墨旱莲、枸杞子;脾虚加党参、白术;水肿明显者加A蓄、石韦;呕吐者加川黄连、紫苏叶;腰痛甚者加续断、狗脊;瘀血明显者加红花、丹参。

    (11)治浊固本汤

    [主治]健脾固肾益精,清热利湿解毒。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处方]甘草(炙)15克,猪苓12克,白茯苓10克,缩砂仁10克,半夏(姜制)10克,黄柏(炒)10克,黄连12克,莲子心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

  •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2025-09-16 21:18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治疗湿热一证,虽多守湿去热孤之基本法,但在临床上有效或少效。这是许多医者不注重湿热证的病机演化,忽略了该病证的辩证分型。湿热证大致可分为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等证型。证型不同,立方选药显然有别。下面笔者滋将湿热证的三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分述如下:

    一、湿重热轻

    `证候:无身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或茵陈五苓散加减。

    二、湿热并重

    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清湿欠早,久必郁热,化热入里。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治法要注意二点:一是该证型中见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治则治法截然不同,医者切不可以认为是腹泻,错误地用止泻的方法去治疗,而应该“通因通用”,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这是湿热已清的标志)为止。本证大便溏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鉴别点主要是:本证之大便溏必兼粘滞不爽,即大便虽溏但难以排出排净,且多兼有肛门灼热感、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脾胃虚寒之大便溏则毫无粘滞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而迟等中阳虚衰表现。

    二是治疗湿热俱盛证型大便溏虽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但在临床运用上还主要采用“轻法频下”法,多选方精药轻的枳实导滞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此方每味药的剂量均很少,这是因为本证糸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道所致,难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连续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剂量猛下,而应该以轻剂多次缓下,即所谓的“轻法频下”。

    附枳实导滞汤药物组成:

    生大黄(酒洗)、槟榔、川厚朴、连翘各5克,黄连2克、木通3克、枳实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义:方中以大黄泻热通腑,川厚朴、枳实、槟榔理气化湿,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导滞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三、热重湿轻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病机:长夏之际,湿热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阳虚湿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湿热性类的疾病大多会转变为热重湿轻。若热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湿阻于太阴脾,则,恶心呕吐,纳呆、脘痞腹胀。脾胃湿热若熏蒸于肝胆,则易患黄疸(阳黄);热炽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也为湿热俱盛之证。

    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化浊,调和脾胃。参考用方可选用茵陈蒿汤加减化裁。

    以上仅介绍了湿热证的大致辨证分型和其基本治则治法,但就该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许多疾病常见于湿热证具体证侯与治则治法和湿热证的同类证和疑以证鉴别又再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分述如下:

    一、湿热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

    1、 通过对湿热证三型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热邪之熟轻熟重,以便对清热药和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初起湿重于热者,以利湿药为主,清热药为次;随着病程病的发展,湿渐化燥化热,演变为热重于湿时,则应以清热药为主,利湿药为次;湿热俱盛者,则清热与利湿并举。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看舌苔;其次问口渴。若湿重热轻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口渴不欲饮,或口渴而喜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欲饮。

    2、 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属于“阳刚”之药物(即使属于热重于湿也不例外)。以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这从王孟英的著名方剂如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方剂中,即可体会到这一点。这是中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奇妙之举!

    3、 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免地会耗伤津液。运用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素体阴虚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