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清晨6点半,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的体彩中心刚掀开卷帘门,62岁的锡林郭勒盟牧民巴图就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粉色纸片挤了进来。他的羊皮袄上沾着牧区的草屑,冻得发红的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干馍——这是他坐了4小时火车从老家带来的“大奖凭证”,可工作人员接过纸片只扫了一眼,就轻轻摇了摇头:“大叔,这不是真彩票,是整蛊道具。”

巴图的耳朵嗡地一声。他凑过去指着纸片上的“一等奖10万元”字样,声音里带着急:“我儿子从网上买的,说‘给爸整个乐子’,我刮的时候手都抖了,这字明明看得清清楚楚!”工作人员翻到纸片背面,指给老人看:在最底下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里,印着“本产品为整蛊道具,不予兑奖”——巴图不怎么认字,就算看见了,也未必能看清这么小的字。

“我凌晨2点就起来赶火车,想着兑了钱给孙子买台新电脑,再翻修一下漏雨的羊圈……”巴图把纸片贴在胸口揉了揉,又慢慢展开,“早知道是玩具,我何苦坐这么久的车?”

这不是近期第一起“假彩票兑奖”的事儿。就在巴图来的前一天,体彩中心还接待了一位从通辽来的阿姨:她把孩子送的“整蛊彩票”藏了半个月,直到凑够300块车费才来兑奖,“我想着把钱存起来给孙女交学费,结果是场空。”

更让工作人员头疼的是假彩票的“仿真度”——收缴的假彩票上,“中国体育彩票”的logo、刮奖区的银粉,甚至印刷的网点编号都跟真的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背面的“提醒”:要么藏在角落,要么用淡灰色字体,别说老人,年轻人不凑近看都容易漏。而这些假彩票的销售渠道更乱:电商平台上搜“整蛊彩票”能跳出上百个链接,地铁站、地下通道里还有人摆地摊卖,20块钱一张,买的人大多以为是“玩具”,可没人想过“万一有人当真”。

“伪造、仿造彩票已经违反《彩票管理条例》了。”体彩中心法务部的工作人员说,“要是明知是假彩票还拿来兑奖,可能要受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批量售卖假彩票,甚至会涉及《刑法》里的‘诈罪’。”体彩中心已经联合警方介入调查,近期将对电商平台上的假彩票店铺进行集中清理。

这事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的讨论里没有“苛责”,更多是无奈:有人说“孩子肯定是无心的,可给老人买东西得把‘玩笑’说清楚啊”;有人骂“卖假彩票的缺德,拿老人的期待当赚钱工具”;还有人提醒“平台得把好关,这种‘整蛊道具’不能随便上架”。

巴图的儿子得知消息后,连夜从呼和浩特赶回老家。他红着眼眶攥着父亲的手说:“我以为是个玩笑,没想到爸当真了……以后再也不乱买东西了,得把‘啥是玩具’说清楚。”

其实这事儿里没有“坏人”——巴图想给家里添点底气,孩子想让爸笑一笑,可假彩票的“隐蔽提醒”和销售渠道的模糊,把“心意”变成了“麻烦”。更该醒过来的,是我们对老人的“信息传递”:买东西时多一句“这是玩的”,平台审核时多一道“风险筛”,或许就能让下一个“坐火车兑奖”的故事,停在“玩笑”里。

牧民信了整蛊彩票坐火车去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