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超级细菌”,不少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担心——万一碰到那种“连头孢、万古霉素都没用”的耐药菌,到底该怎么办?最近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团队,居然从一款老抗生素的生产流程里,意外找到了对付这些“耐药怪物”的“新武器”。

这个“新武器”不是什么刚合成的高科技化合物,而是生产常用抗生素次甲霉素A时产生的中间物质——前次甲霉素C内酯。次甲霉素A不算“新药”,早在50年前就被发现了,一直是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常用药。可谁能想到,生产它时产生的“中间产物”,居然比它本身的抗菌能力强100倍以上?

研究团队做了个测试:把这种中间体和次甲霉素A分别用来对抗常见的耐药菌,结果发现,它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抑制效果,比原药高出了整整一个数量级。要知道,MRSA是医院里常见的“超级细菌”,能引起败血症、肺炎,甚至会致命;VRE更棘手,连被称为“抗生素最后防线”的万古霉素都治不了它。而这次发现的中间体,居然能“搞定”这两个“硬骨头”。

“次甲霉素A已经被合成过很多次,但以前从来没人想过要测试这些中间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主要作者、莫纳什大学教授格雷格·查利斯说,“这次的发现,其实是我们‘多做了一步’的结果——本来只是想优化次甲霉素A的合成流程,没想到反而挖到了更厉害的‘宝藏’。”

更让医学界兴奋的是,这个发现给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打开了一扇“新门”。以前大家找新抗生素,要么从土壤里筛新菌种,要么从头设计新分子,费时又费力。但这次的研究说明:说不定那些已经用了几十年的老药,它们的生产流程里就藏着没被发现的“抗菌高手”——只要多花点心思测试中间产物,就能找到对付耐药菌的“新办法”。

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东西什么时候能用到临床上?答案是“还早”——从实验室里的“有效”到病人手里的“药片”,还要经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等好多环节,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但对我们来说,这至少是个“好信号”:那些曾经让医生“束手无策”的超级细菌,终于又多了一个“对手”。

其实科研里的很多“意外发现”,背后都是“有心人”的坚持。如果不是研究团队对“老药”保持好奇,如果不是他们愿意“多走一步”测试中间产物,这个“比原药强100倍”的抗生素,可能永远只会是生产线上的“边角料”。而正是这种“不轻易放过细节”的态度,让我们在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的持久战里,又往前迈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已经足够让我们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