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广东奥体中心,风里飘着股“刚从博物馆里走出来”的味道——不是舞台上的仿真青铜道具,是两千年前的句鑃声,撞进了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里。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倒数第二个节目,没上大合唱,没放烟花,而是让一排银灰色的机器人站到了舞台中央。它们的“手指”裹着软橡胶,精准落在那排泛着暗绿光泽的青铜器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饮时的乐器“句鑃”,当年乐师要抱着木槌敲,今天换了带着芯片的“手”,敲出来的却是国人刻在DNA里的《彩云追月》。
现场的观众比机器人更“忙”:有人举着手机追拍机器人的指尖,有人侧着耳朵辨青铜的共鸣,坐在我左边的重庆大姐戳了戳身边的老伴:“你听这声音,比咱小区门口的腰鼓队还清亮!”右边穿汉服的小姑娘却皱着眉:“要是用古代的木槌敲,会不会更有‘古味’?”其实不用争——当青铜声穿过舞台的音响,落在万人体育场的每一个角落时,“古味”早不是“像不像”,是“有没有人听”。
我想起彩排时采访过负责这个节目的工程师,他说为了让机器人敲准青铜的“共鸣点”,团队特意去博物馆测了句鑃的振动频率:“古代乐师靠经验找音,我们靠数据——本质上都是想让这声音‘活’过来。”而开幕式的总导演说得更直接:“传承不是把古董锁在玻璃柜里,是让它在今天的空气里,再响一次。”
散场时,我看见几个穿运动服的年轻人围着舞台拍照,其中一个说:“明天我要去省博物馆看真的句鑃!”另一个接话:“我查了,句鑃是广东出土的,原来咱老家的乐器这么厉害!”——你看,机器人敲的不是青铜,是敲开了一扇门:让没见过句鑃的人想去看,让见过的人想再听一遍,让“过去”不再是课本里的“春秋战国”,变成了今晚耳边的一声响。
其实全运会的开幕式,从来不是“比谁更热闹”。就像今晚的这曲《彩云追月》,机器人的机械臂、青铜的锈痕、观众的议论,加起来就是最鲜活的“传承”——两千年前的乐师大概没想过,自己敲过的乐器会被机器人唤醒;而今天的我们,也终于学会了用科技说:“我们没忘。”
风里还飘着青铜的余音,体育场外的路灯亮了。有人哼着《彩云追月》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声音里,有两千年前的风,也有今晚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