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上艾灸补充阳气效果好?《黄帝内经》记载: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意思就是: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应该顺从自然,顺应天时。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是从早晨开始生发,此时人体的精气神最旺,抵御病邪的能力最强。一天中艾灸的最佳时间是早晨七八点,或脾经当令(9点-11点)的时候。这段时间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在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艾灸可以事半功倍。艾灸补阳穴位

1、大椎穴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位于背部的最高点,背部属阳,而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被称为“阳中之阳”,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神阙穴
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3、命门穴
命门穴为督脉上的阳穴,与神阙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常灸此穴能培元补肾、强健腰脊、补阳通络、防治百病。
4、关元穴
关元穴为历代医家公认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常灸此穴能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
当然不同的病症,在灸法上也略有差异,选择艾灸的时间点也会不同,《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
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
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施灸,因为这个点是脾经的运行时间。又中医认为:下午的5点到7点是肾经当令的时辰,所以经常在这个时间段艾灸,可有效缓解肾虚的症状。如果是失眠的症状就要在临睡前灸。
不适宜艾灸的时间夏天六点以后,冬天的话五点以后尽量不灸,如果白天实在没时间,晚上做的话,也行,但是尽量避开21:00到22:00,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看来,晚上9点到 10
点,卦相对应12时辰为纯坤卦,全是阴,无一阳生,这个时辰如果艾灸扶阳不当,过于强烈刺激穴位,不但阳气补充不了,还容易就伤了阴血。所以说这个时间点灸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都是对健康不利的。
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什么问题,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图靠做艾灸来解决。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随便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不宜灸。
4、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因为艾灸后身体的经络和毛孔都是打开的,此时洗澡会给身体带进寒气。灸后1个小时再洗澡,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再洗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5、艾灸后若出现上火,可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减少灸量,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6、每分钟脉搏超过90次以上的人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急性扭伤48小时内禁灸;孕妇禁灸
滋阴补肾艾灸哪里
由于大家的饮食搭配、睡眠质量习惯性等生活方式的不太好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气血不足这类状况,出现有这类状况会对身体有很多的副作用,例如气短乏力、非常容易疲惫、抵抗能力减少、失眠盗汗这些。出现这种状况针对身体影响是较为大的,因而大家也会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调养,根据艾炙来医治便是很普遍的,那麼气血不足艾炙哪一个位置呢?气血两虚即中医药学中的气虚和气血两虚。气血两虚的结果会造成五脏六腑作用的减低,造成衰老的变病。

气血虚,是大家人体不健康气血两虚的主要表现。长期气血虚见面底人体抵抗能力易得病。气血虚中医学分成四种,气虚、气血两虚、肾阴虚、阳虚,主要表现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气短乏力、盗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沉细乏力等病症。有关这四种气血虚的主要表现有什么,我们该挑选哪种用药治疗,网编干了详尽的详细介绍。
日常生活我们看到的很多病症,实际上全是由凉气造成的。也就是说,凉气是很多病的根子,通常去除凉气,就能做到看病标本兼治的目地。今日我们就和大伙儿共享身体7个关键穴道,艾炙他们就能使去寒事倍功半。1、大椎穴
功效:此穴有补虚、散风、祛寒,通阳、通阳、净心、宁神、益脑、缓解疲劳、增强抵抗力、健壮全身的功效。
主冶病症为:儿童体质虚寒、哮喘、颈酸痛、肩部酸痛、手臂疼痛、胳膊麻木等。大椎穴有显著的降烧功效,艾灸大椎穴,能预防发烧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以肺气肿、哮喘的预防。
2、足三里穴
穴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前两侧,当犊鼻下3寸,距踝关节外缘一横指,轻按有显著的酸涨感。
功效:足三里是人体经络穴位中应用数最多的穴道,是肠胃做为后天之本,血气生物化学之源的穴道意味着。
主冶病症为:头昏、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胃口不太好、胃溃疡、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结肠炎等病症。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强免疫力,足三里具备双重缓冲作用。因此 从古时候起就被做为要穴来应用。还能够用于避免 老花眼、中风、医治高脂血症等。3、关元穴
穴道:关元穴在下腹,前正中间网上,当脐下三寸。四指闭拢,放置脐下横量,可在小指的外缘处选穴。
功效:关元穴具备温肾气、滋阴养血,补肾壮阳的功效。
主冶病症为:原气亏本的症状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畏冷;男性疾病如频繁遗精、勃起障碍、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经痛、分泌物病、子宫脱垂,多功能性子宫异常出血、等各种各样妇科病;下焦病症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绝,尿急尿频、尿疼等。
4、命门穴
穴道: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间网上,正前方平神厥。
功效:因本穴在两肾中间,也和两边足太阳光膀胱经肾俞穴相平。因而有生命之门之称,也是我们身体的驱动力之源。
主冶病症为:四肢高冷、亏虚腰痛、或五更泄,小伙勃起障碍、早泄、频繁遗精,女人月经不调、月经疼痛、宫寒
滋阴补肾艾灸有用吗
虽然说现在西医越来越先进,但是还是不少人特别相信中医,而且中医在世界各地都是很受欢迎的,艾灸是中医中常见的治病手段,艾灸疗法确实对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对准穴位艾灸,那艾灸对肾有什么好处吗?艾灸哪里对肾好?

1、艾灸对肾的好处
肾的阳气受到伤害,就容易出现腰膝酸痛,风寒入侵,尿频等症,阳气亏虚的话,也会伤及肾阴,造成肾阴不足,进而出现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等症状,艾灸以下六个常见的补肾穴位,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阴,益精的作用,继而对全身脏腑,器官起到滋润,温煦的作用,有效改善因肾精亏少引起的脱发,白发,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肌酸痛,早泄,阳萎,欲望减退,尿频,慢性病缠身,抵抗力差等多种病症。
2、足五里穴通利小便
足五里穴为足厥阴肝经穴位,有行气提神,清利小便,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通,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阴囊潮湿,腰酸背痛,尿频尿急等肾虚病症。
取穴:在大腿内侧,当气冲(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3、命门穴强腰膝固肾气
命门为督脉穴位,是养肾要穴,养肾功能包括养肾阴和养肾阳两方面。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能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男性遗精,阳萎,以及女性的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症。
取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穴和肚脐眼是前后相对的,所以以肚脐为中心,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与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是该穴。
4、气海穴填精补肾
气海穴为任脉穴位,又名丹田,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常艾灸气海穴可以起到益肾壮阳,增补元气的功效,主治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脏器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等病症。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人体的下腹部,肚脐中央向下2横指处即是该穴。
5、水泉穴清热益肾
水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郄穴。人的肾气不足会导致小便不利,而水泉穴能使尿液通畅,艾灸该穴位的好处就在于能消水肿,治疗小便不利,而且还能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痛等疾病。
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6、大钟穴强腰壮骨
大钟穴位足少阴经络学,艾灸该穴位可以补充肾气,肾气足了,气化功能就会增强,精上注于脑,大脑和小脑的功能也会增强。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所以艾灸大钟还可以起到调节肾经和膀胱经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足跟痛等症。
取穴: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7、涌泉穴活跃肾经内气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是保障人体肾精充足的长寿大穴,经常艾灸这个穴位,能活跃肾经内气,引导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具有补肾疏肝,明目,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可以防治肾虚性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小便不利,大便难,头晕眼花,肾病,怕冷症等疾病。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8、冬天适合取哪些穴位
益气活血取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益气活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主治:调整亚健康状态,治疗气虚血瘀所致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身体浮肿,中风等症。
补五脏取穴: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心俞。
这几个穴位属于背部膀胱经穴位,通过可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
主治:调整亚健康状态,还可以治疗心悸气短,腰酸无力,虚劳损伤以及中风后遗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