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别名 4 疾病代码 5 疾病分类 6 疾病概述 7 疾病描述 8 症状体征 9 疾病病因 10 病理生理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13 实验室检查 14 其他辅助检查 15 鉴别诊断 16 治疗方案 17 并发症 18 预后及预防 19 流行病学 20 特别提示 1 拼音 cháng xì mó lín bā jié yán 2 英文参考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lymphadenitis of mesentery 3 疾病别名 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Brennemann 综合征 4 疾病代码 ICD: 5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6 疾病概述 肠系膜由壁层与脏腹膜组成,主要有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此外还有阑尾系膜和卵巢、输卵管系膜等。常在发病前1~2 天感全身不适,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及脐周围,往往呈阵发性,如拧绞样。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可呕吐食物,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 7 疾病描述 肠系膜由壁层与脏腹膜组成,主要有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此外还有阑尾系膜和卵巢、输卵管系膜等。小肠系膜是连接空肠、回肠与后腹壁的腹膜,呈扇形,附着在腹后壁的部分叫系膜根,系膜的小肠缘长6~7m,内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其分支、乳糜管、神经丛及淋巴结等。肠系膜有丰富的淋巴分布,淋巴管源于肠黏膜毛细血管丛或小肠绒毛中的中心乳糜管,与肠系膜静脉同行,引流到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或主动脉旁淋巴结,然后经乳糜池、胸导管而进入血循环。病毒或细菌感染波及肠系膜淋巴结时,可产生肠系膜淋巴结炎。 8 症状体征 常在发病前1~2天感全身不适,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及脐周围,往往呈阵发性,如拧绞样。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可呕吐食物。查体见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多无肌紧张及反跳痛。体瘦之儿童有时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上须和急性阑尾炎鉴别。前者一般为发热后腹痛,转移性腹痛不明显,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后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右下腹压痛局限,常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典型病例,一般不难鉴别。但年幼儿童不很合作或不能表述病情时,鉴别可能很困难。 9 疾病病因 导致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属(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红球菌、假结核杆菌、青霉菌属、病毒、血吸虫、阿米巴等。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另外也患者在发病前1~2天常感倦怠、不适和上呼吸道炎症症状,故认为是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有作者认为毒血症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的关键,但淋巴结培养多无细菌生长。 10 病理生理 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另外也患者发病前1~2天常有倦怠不适和上呼吸道症状,故认为是因柯萨奇B型病毒或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以回盲部最丰富,也是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并可逐渐发展至系膜根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充血水肿,呈粉红色;晚期则为白色,质变硬。炎症少有波及邻近器官者。小肠和阑尾外观正常,系膜轻度充血,腹腔内常有少量浆液性液体。镜下可见淋巴结充血水肿,并有反应性增生。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颈部淋巴结炎等病史。 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多见,偶尔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性质为隐痛或痉挛性痛,程度较轻,多可耐受。疼痛发作间期,患者可无其他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病初有发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9℃。本病可反复性发作,但多为自限性。 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右下腹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压痛点常在麦氏点内侧或上方,每次检查压痛位置多不一致,少有肌紧张与反跳痛。偶尔在右下腹可触及小结节样淋巴结,有压痛。 13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14 其他辅助检查 高频超声可直观地显示腹部肌肉、大血管、肠管的蠕动及肠系膜上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分布,方便易行,无放射损伤。通常淋巴结周边皮质为低回声,中心髓质回声相对较高,接近肝脏回声强度,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显像,可根据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径线增大、皮髓质回声有无异常,作纵、横、斜切扫查,结合呼吸运动、消化道声学造影等作出定性诊断。影像学上本病需与如下病变鉴别: 多见儿童和青少年。声像图为椭圆形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型回声,部分有融合、液化和钙化灶强回声出现,或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 肠系膜或腹膜后是其常见来源,通常典型者累及多个部位,超声表现趋向圆形,纵横比<2,累及节段较长,可有中心坏死呈强回声斑,或多个结节聚集成花瓣状。但不能完全依靠声像图表现,考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育尚未成熟情况下,其声像图还存在一定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 15 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患者一般为发热后腹痛,转移性腹痛不明显,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后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右下腹压痛局限,常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本病尚应与肠道肿瘤、卵巢肿瘤、结核性淋巴结炎、Crohn病、耶耳仙菌肠炎与耶耳仙菌淋巴结炎等相鉴别。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急性阑尾炎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可表现为右下腹痛、发热等,易误诊,但各有其特点,见下表: 16 治疗方案 抗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堿类。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应手术治疗,应予抗感染治疗。 由于该病有时与儿童急性阑尾炎颇难鉴别,对诊断不能肯定者,宁可开腹探查,否则让已有急性炎症的阑尾留在腹腔内可能贻误治疗。B超检查是以阑尾的影像为直接依据,还可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是二者鉴别的有效方法。若病情尚稳定或发病在6h以内,可继续观察,急性阑尾炎病情常进行性加重,应手术;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可缓解。若病情较重或发病在12h以上仍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时,应行剖腹探查,行阑尾切除术。如果经抗感染治疗仍持续腹痛6h,体温不降,腹肌较前紧张者,就应果断手术,避免阑尾穿孔,一般观察时间不超过24h。如果经治疗后,腹痛不剧烈,体温也无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无继续增加,可按该病治疗,延长观察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如误诊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时,一般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如是急性阑尾炎而延误手术,可造成穿孔和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发现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应取肿大淋巴结作病理切片检查。 17 并发症 由于腹痛呈阵发性,如拧绞样,临床上出现进食后再次呕吐等并发症。 18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常在3~4天内自然缓解。 预防:对伴有发热,特别是儿童及青壮年,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应立即进行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预防发生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9 流行病学 本病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少儿急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20 特别提示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症状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的腹痛原因之一,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病,大多都是7岁以下的小孩。家长看到小孩发热,肚子疼,有时会呕吐并且可能会产生腹泻的情况,一定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怎么辨别孩子是得了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哪些具体特征?肠系膜淋巴结炎如何治疗?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在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文本为您一一讲解。

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和体征
、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约22%的病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位置不明确,以右下角为常见。腹痛的症状不固定,有时隐痛,有时会产生痉挛性疼痛。在疼痛的间隙就感觉还好。最敏感的部位可能每次感觉都不一样。按压疼痛的部位通常靠近中线或者稍微偏高一些。而阑尾炎是固定的。偶尔会出现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的症状。在右下腹部位有时会有压痛的小样结样肿物,这是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要注意观察是否会有肠梗阻并发。
,但病情较轻,而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经过禁食、静脉输液、抗生素等治疗后腹痛可明显好转,无需手术治疗。但有时很难与阑尾炎鉴别,治疗观察症状不见好转者宜手术探查。
、发热、倦怠不适等前躯症状后会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或便秘。这样的发病过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热正好相反,且发病早期即体温骤升。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压痛,范围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阳性球菌。
~2天感全身不适,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围,往往呈阵发性,如拧绞样。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可呕吐食物。查体见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多无肌紧张及反跳痛。体瘦之儿童有时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上须和急性阑尾炎鉴别。前者一般为发热后腹痛,转移性腹痛不明显,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后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比较明显,右下腹压痛局限,常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典型病例,一般不难鉴别。但年幼儿童不很合作或不能表述病情时,鉴别可能很困难。
肠系膜淋巴结炎并发症
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因患儿多有呕吐、进食少,故水,电解质紊乱常见;有些患者可能并发肠套叠、肠梗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
,儿童比较容易得肠系膜淋巴结炎,这种疾病的表现形式为阵发性腹痛。这种情况与换季、发烧、饮食、疾病都有关系。通常肚子疼的情况不会影响睡眠,也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家长不必太过担心。
,在孩子腹痛不能忍受时,可以服用中药调理。
:不要吃油炸食品,不能喝饮料(尤其碳酸饮料),少吃十分凉的食品,尤其是冷饮。尽量食用:萝卜、山药、芋头等调理脾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用特殊给予营养。,有时影响睡眠,可以考虑口服中药调理,如:小儿康颗粒、补气健脾口服液、醒脾养儿颗粒等中成药。
,一定要看中医调理。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注意事项
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
,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
,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2-7岁左右的儿童。平日里家长要注重给孩子预防感冒,禁止食用生冷食物。平日注意卫生,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在不严重的情况下,一般不用治疗,身体会自动痊愈。严重的话,可以进行中医调理。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药物。只要没有影响身体发育,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严重吗
你好,并不严重。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近年来逐渐增多。

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有以下情况应考虑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为阵发性、痉挛性痛,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腹部B
超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排除其它引起腹痛的常见病。本病的治疗以抗感染为主,辅以解痉,补液等支持疗法,预后大多良好。本组病例主要予头孢哌酮、头孢三嗪抗感染;山莨菪碱能缓解多数患儿的腹痛,但对少数腹痛难以忍受者可考虑用阿托品,必要时用镇静剂。因患儿多有呕吐、进食少,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