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并不治病哈,不要被误导。治病还是得去医院。常练太极拳确实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但你练别的拳术或者运动,只要是合理的,一样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宝库中的一个拳种,它有着独到的锻炼方法,归纳起来为“练脑、练气、练身”。三者密切结合,始而意(脑之所行)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实为内外兼修的锻炼方法。太极拳的健身,总的说来是提高身体素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防身的目的。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的弹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产生的 心脑血管的病症。

傅清泉太极养生功十三式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横膈膜下降的较多。通过横膈上下鼓动,牵动胸腹运动加强,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这是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机能加强,对诸脏腑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浊气,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动度加强,对肺病和肺气肿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气时吊裆(指轻轻的收缩肛门肌肉,就像会阴吊着一样)会阴轻轻用意上提,吸气时放松。这样会阴一提一松,练久了会感到会阴部随着呼吸张弛起伏。这是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可防治痔瘘病,脱肛,子宫脱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统疾病。通过太极拳顺顶贯顶,脚底生根,会产生上下对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等等。通过腰部锻炼,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对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运动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尤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太极拳时是否精神贯注,主要表现在眼神上。俗语谓:“神聚于眼”,“眼为心之窗”。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转向欲去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正常功能。肌肉的质量主要看弹性和坚实程度。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伸屈的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太极拳能健身治病时确信无疑的,但有一个条件,即必须坚持下去,要把练太极拳当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体健壮的锻炼目的。

太极拳养生功十八式

传统的,具有较高的健身养生功效。这套功法符合科学健身的规律,对人体的神经、回圈、呼吸、消化、骨骼、关节、肌肉等都有积极的影响,能加快血液回圈和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练功时要求心静体松,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无极静桩图1 站稳左脚,右脚横向迈出。平衡两脚重心,两脚相距肩宽。头顶放松,身体下蹲一点;脸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颈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两肩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胸部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腹部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臀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大腿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小腿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脚底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心静体松地站桩2~3分钟。 2、太极起势图2 身体慢慢下蹲,两脚相距与肩宽。两脚慢慢蹬起来,两手往上抬。手臂环状收回。松肩,两手分别向外分开。身体慢慢下蹲。两手往下落。练18遍。 3、推波助浪图3 初式左或右半马步。后脚蹬,两手向前推,转成弓步。前脚蹬,后坐半马步,转成两手收回在肋旁。左式、右式各练18遍。 4、左右云手图4 马步站立,左手抱圆。腰胯左转完成时,右手抱圆。腰胯右转完成时,左手抱圆。左式、右式各练18遍。 5、易筋甩手图5 身体站直,两脚相距肩宽,两臂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脚跟抬起离地,脚趾用力抓住地下。练36遍。 6、左右撵猴图6 初式左半马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抱球。滚球,重心稍向前。后坐,左手推出去。转为右半马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球。滚球,重心稍向前。后坐,右手推出去。左式。右式各练18遍。 7、手肩相合图7 右手在左上往肩后面的胛骨拍去,左手在右下往腋窝后面的胛骨拍去。左手在右上往肩后面的胛骨拍去,右手在左下往腋窝后面的胛骨拍去。转为左式、右式各练18遍。 8、川字桩功图8 七分重心在后脚,身体下蹲。三分重心在前脚,脚跟着地。两手像抱琵琶弹奏一样。左式、右式,心静体松地站桩2~3分钟。 9、弯弓射虎图9 初式右侧弓步,两手交叉于胸前。身体稍微下蹲,同时左手握拳向前方松去、右手握拳屈肘向后松去。转为左侧弓步,身体稍微下蹲,同时右手握拳向前方松去、左手握拳屈肘向后松去。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0、拳搓腰眼图10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肩宽。两手握拳,拳背轻轻贴在左右腰眼处。身体稍微下蹲地上下抖动,让拳背自然搓揉腰眼。练36遍。 11、野马分鬃图11 初式右半马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球。左脚蹬,右腿弓,右手向右上侧掤出去,左手往左下侧松开。转为左半马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抱球。右脚蹬,左腿弓,左手向左上侧掤出去,右手往右下侧松开。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2、沉提借力图12 初式左丁虚步,八分重心在右实脚,两分重心在左虚脚,心静体松地站桩1~2分钟。左脚由虚变实的下蹲,脚底贴地,左手往下落;右脚由实变虚的提起,脚尖点地,右手往上举。转为右丁虚步,心静体松的站桩1至2分钟。右脚由虚变实的下蹲,脚底贴地,右手往下落;左脚由实变虚的提起,脚尖点地,左手往上举。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3、捧球托上图13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肩宽。身体下蹲,两手在下抱球。两脚蹬地而起,两手捧球托上到胸前,掌心向上。身体再次下蹲,掌心翻转向下下落。蹲到合适高度,掌心翻转向上抱球。练18遍。 14、开阔胸怀图14 初式右半马步,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手交叉于腹前。左脚蹬,右腿弓。两手分别向左前方、右前方挥出去。转为左半马步,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交叉于腹前。右脚蹬,左腿弓,两手分别向左前方、右前方挥出去。左式,右式各练18遍。 15、狮子摇头图15 马步站立,两手分别在左、右的软肋部位,松腰往右下、左上旋转。放松颈部,向右调头。转为松腰往左下、右上旋转。放松颈部,向左调头。左式、右式各练12遍。 16、饿虎扑食图16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与肩宽。弯腰,两膝微屈,两手向裆下后面甩去;起身伸腰,两手往上交叉于胸前,之后向左右两边分开,两手握拳向下变掌撒开手指,马步下蹲。练12遍。 17、大雁飞翔图17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与肩宽。身体下蹲。两脚蹬起,两手分别往上抬到与肩平,掌心向下。滚动手臂,翻转掌心向上,慢慢往头顶上方相合。松腕,手指下垂,两手屈肘,放松下落,身体下蹲。练18遍。 18、抱圆动桩图18 马步站立,两膝微屈。重心分于两脚下。两手小臂向前掤。掌心向内置于胸前,如轻抱一个较大的气球。松肩垂肘。当吸气腹部向外鼓胀时,两手抱圆亦同时向外鼓胀;当呼气腹部向内凹缩时,两手抱圆亦同时向内凹缩。练36遍。 练习太极拳养生功有三个要点,即“体要松,气要固,神要凝”。 到底什么是“体松”呢?体松就是身体肌肉松散,筋骨微带劲,不尚用力气,而尚用意;力大则拙,用气则滞。体松后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则血气流畅,百脉和顺,以养精神。 何为“气固”?气固就是气要沉在腹部,不要浮在胸部,所谓心虚腹实。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这个意义。腹实自然气固,气固则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部,动作自然运用自如。从养生角度讲,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体内精气充足,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重要物质,不但要固守,而且要充盈。 那么什么是“神凝”呢?神凝就是内外相合,身心一致。所谓内外相合,是指躯体各肢节运动的协调性与相对平衡,就是上下,左右,高低,进退,对拉拔长。在形式上,要做到动作一致,上下成为一个整体;从心神和意志上,要内外相兼,心气平和。意神内敛,配合肢节运动。太极拳重在气势,而不在架势,非此不得练拳要领。《内经》里“《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 ***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太极拳做到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就能起到血气流畅、功力增长的作用,从而强壮身体,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傅清泉13式养生功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以下是个人意见:

传统学:

李德印老先生的教学片比较通透 吴阿敏大姐的教学比较详细 李自利先生的拳架比较好看

陈式推荐学 陈正雷大师的 陈正雷外界不怎么看好人家 但是他的拳架 在陈式里是最好看的 学功夫架学 陈小旺的 要想学技击架学张志俊的 别人的拳架也有好的但是教学来说相对较差!

杨式 推荐学 杨振铎的 或者 祝大彤 学杨式府内派的还是 李正 据说李正有功夫 具体事情不讲

杨式 推荐学 杨振铎的 或者 祝大彤 学杨式府内派的还是 李正 据说李正有功夫 具体事情不讲

孙氏 的就学孙剑云 的剩下孙氏别人就不怎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