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化脓性脑膜炎。其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引起,且具较强的传染性。一般多流行于冬春季节。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吸入病原菌。

,发生流脑时,孩子会出现哪些异常情况呢?一般按病情发展过程来分,可有三个主要时期。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孩子出现如平常伤风感冒的症状,如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等。如继而细菌进入血中并进行繁殖,则出现第二期——败血症期的症状。孩子此时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面色灰白、精神萎靡。并在臀部、肩部等受压部位出现出血性皮疹。该皮疹多为鲜红或暗紫色,且大小不一。小如针尖,大至呈斑片状。严重者出血疹可迅速扩散至全身,并发生坏死现象。第三期即为脑膜炎期。多发生于上述症状出现24小时以后。孩子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抽搐和颈强直等异常情况。部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在流脑的好发季节(冬、春季),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高热、出血点或头痛、呕吐、抽搐等情况时,应立即送其去医院就诊。由于引起该病的脑膜炎双球菌,对特定的抗生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经积极的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孩子可在1周后逐渐痊愈。少数严重患儿可继发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症。年龄小、昏迷程度深、时间长、皮肤出血点广泛和反复发生抽搐者,则往往可危及生命或留有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
【答案】: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属于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病原治疗:①青霉素G,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10%~30%,大剂量注射可使脑脊液达有效杀菌浓度。②磺胺类药,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80%,A群感染者可选用。③氯霉素,脑膜炎球菌对氯霉素很敏感,且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30%~50%,可用于青霉素过敏及病原不明者。④氨苄西林,对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故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5岁以下患儿。⑤头孢菌素,三代头孢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好,抗菌活力强,对患儿或儿童可选用。故选E。此题主要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抗菌药物选择的考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季节
问题一:流脑多发生在哪个季节 冬季(11月份);春季(5月份)一般发生乙脑。 问题二:流脑有明显的季节性,无论流行年或散发年均在以下哪个季节发生 冬春 问题三:流脑的高发期是几月? 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起病急骤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 发热、头痛、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流脑初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膜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普通型――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不很明显,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常呈喷射状吐)、嗜睡式惊厥,乳幼儿常表现烦躁嗜睡交替出现,双目凝视,尖声哭叫,拒奶、易惊等。多数病人在起病数小时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休克型――在流行季节突然发热、头痛、面色发灰、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皮肤上有大量瘀点常常融合成片,脉变细弱,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 脑膜脑炎型――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明显嗜睡,重者抽搐、昏迷。 由于流脑临床类型较多,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容易引起重视,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当孩子发烧时,父母应当密切注意其皮肤,一旦孩子在发烧的同时又出现皮疹,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及时就医,做到及早发现、对症治疗,不要自行处理,随意给孩子吃药。一旦孩子的班上有同学、小朋友得病,家长可以预防性地给孩子服一些青霉素类药物或复方新诺明。 如何预防“流脑” 由于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气候冷暖不定,要注意增减衣服;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注意室内卫生,经常打开门窗通风,在室内用1‰过氧乙酸、5%醋酸喷雾。还要坚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时预防接种流脑疫苗。一周内起保护作用。多食些蒜类食物,还可用黄连素液滴鼻和喷喉杀菌。经常用淡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发现病人及时送往医院。 问题四:请问流脑疫苗接种那个季节最好? 流脑疫苗一般安排在流行季节前集中注射,一般在11-12月份。在流脑流行的情况下,可扩大年龄组进行应急接种,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较快,5天左右可起保护作用,以达到控制该病流行和续发病例的发生。 问题五:流脑是什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 *** 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临床表现 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 *** 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特点分别为: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皮疹,通常为瘀点或瘀斑,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如坏死累及皮下组织可留瘢痕。多数患者12~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 *** 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检查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1)涂片检查 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 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渣直接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中,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 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93%,协同凝集试验检测A群及C群的阳性率亦较高;%(脑脊液)%(血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群抗原的灵敏度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为高,抗体检测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且敏感性与......>> 问题六:流脑的流行特点是怎样的? 1、流行特点: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 膜炎,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2、症状: 多数突发恶寒、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面色 苍白、全身疼痛、表情淡漠,约有70% 的患儿皮肤与粘膜上出现瘀点。多数 继续发展,出现脑膜 *** 症状,患儿 持续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频繁且多 为喷射状;颈项强直;烦躁不安, 重者神志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