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6种出疹疾病居家护理 小宝贝皮肤起疹子,有些疹病会发红又痒,让许多爸比妈咪心疼不已,部分疹病甚至因照护不慎,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小宝宝平时应保持肌肤干爽、勤洗手、注重身体洁净,以远离幼儿疹病。以下将介绍小儿各种疹型疾病与照护方式,提供给爸比妈咪作参考。 小朋友常见的出疹疾病中,依照成因可分成感染及过敏性两种。感染造成发疹的疾病,像是水痘、麻疹、玫瑰疹、肠病毒都属病毒感染。而过敏性出疹疾病则受家族过敏体质、家族过敏史及周遭环境 *** 影响所导致,如:异位性皮肤炎,最为人熟知的出疹疾病。以下将说明关于幼儿常见的出疹疾病、症状及保健方式,提供爸比妈咪照护家中若有出疹宝宝时的参考。 疹型疾病经常与过敏的症状类似,都会出疹及产生身体不适感,但两者最大差异在于:疹型疾病是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过敏则为接触过敏原而导致。 普遍而言,婴幼儿常见的疹型疾病多为病毒感染,年纪稍长的小朋友则常被细菌感染,如猩红热。一般感染的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染、接触传染、空气传染等,肠病毒亦借由粪便传染;过敏性疾病则是受过敏原的接触或外在环境改变 *** 所影响。 每种疹型疾病的发疹时间不同,有些会在感染期间发烧合并出疹,玫瑰疹是烧退后才出现疹子。出疹顺序及部位也不同,有些疹型疾病是从脸部到身体四肢,肠病毒则是在手脚掌、手肘或膝盖等处出疹。异位性皮肤炎的症状部位会有皮肤干燥情况,且根据年龄不同,造成症状出现的位置改变,如:较小的孩子症状常出现于脸部,大一点的小朋友则会分布在手肘、脚的弯曲处。 有些细菌引起的疹子,许多细菌存在于人体的肌肤表皮,一旦抓破皮肤,皮肤的保护能力遭受破坏,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而部分疹型疾病发疹时,患处令小朋友有搔痒感,一旦抓破皮,容易增加皮肤表皮的细菌感染风险。父母亲应尽量避免小朋友搔抓,随时留意出疹宝宝的健康生理状况。如果痒得受不了,可以使用外用的止痒药膏,适量涂抹患处,舒缓不适。 宝宝6种出疹疾病居家护理 小儿6种出疹疾病 幼儿在不同阶段时期,皆容易因不同的因素导致发疹情形,以下将为爸比妈咪介绍6种幼儿出疹疾病,让爸妈更加认识小宝宝的出疹原因。 1湿疹 湿疹分为许多种类,其中最常听闻的过敏性湿疹就属异位性皮肤炎。异位性皮肤炎的幼儿大多带有过敏体质或家族过敏史。一般状况,爸妈若其中一位有过敏体质,小朋友则有一半的机率带属过敏体质。约60%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在出生后2~3个月到1岁以前,会出现过敏性岀疹症状,长大后也可能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气喘、荨麻疹等。 异位性皮肤炎容易反复发作,在患者长大后症状会有所改善,但若小时候病况严重,长大后也难以避免复发的可能性。婴幼儿身上的异位性皮肤炎,大多先于脸颊出疹、表面干燥,情况严重时还会流出组织液并结痂,分布范围包含头皮、耳朵、躯干等。 改善方式 医师多以类固醇药膏治疗,并采用支持性疗法,针对症状缓解改善。由于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的皮脂分泌量少,因干燥导致搔痒感,可以使用具保湿效果的温和乳液,舒缓搔痒感。 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传染途径为飞沫传染及空气传染,当水痘的水泡破掉时,也有经由水泡液接触传染的可能。水痘的传染性极高,当家中有一位小朋友感染时,容易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目前幼儿满1岁后会接种1剂水痘疫苗,1岁前尚未接种疫苗、没有抗体保护的婴幼儿要小心感染的可能。水痘感染初期有发烧、易疲倦、头痛及肌肉或关节酸痛等症状,后续的皮肤会出现红疹,并且发展出小水泡般的水泡疹。当水泡疹出现约2天后即变脓疱疹,最后结痂。马偕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主治医师龚妍心说到,此时期因为发疹的部位容易痒,小朋友很难避免搔抓,家长对小宝宝的照料须更加留意,避免搔抓弄破水泡,导致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水痘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小孩以败血症及脑炎最常见。 改善方式 爸比妈咪应注意别让小朋友搔抓患处,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家长也要观察小朋友身体状况,协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避免外出做居家照护。 3麻疹 麻疹的传染病毒为麻疹病毒,传染途径有空气传染与飞沫传染,其疾病潜伏期约8~12天,属于高传染性疾病。感染麻疹的病童,初期会出现发烧症状,而在临床上还有3种重要症状:咳嗽、鼻炎、结膜炎。 改善方式 由于麻疹的传染力极高,通常麻疹病人必须隔离,减少麻疹的扩散传染。麻疹没有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可供治疗,但可借由疫苗接种的方式来预防,有效降低麻疹的传染流行性。 接种疫苗 台湾疫苗施打率普及,幼童出生后满12个月,开始接种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并于满5岁至入小学前接种第2剂。龚妍心医师谈到:「台湾的麻疹病人多为境外移入,相较邻近国家,台湾较不容易造成麻疹大规模的传播。中国、日本等周遭国家因疫苗施打率没有台湾普及,使得近年常有麻疹流行。」建议欲带6个月以上、未满1岁婴幼儿前往麻疹流行的国家旅游前,先到预防接种合约的医院,自费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1剂,预防感染麻疹。 宝宝6种出疹疾病居家护理 4玫瑰疹 玫瑰疹属于病毒感染疾病,经由人类疱疹病毒第6或第7型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疹型疾病,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2岁的小朋友,特别是在春末与秋末的季节,但全年都可能发生。玫瑰疹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2周,传染途径为飞沫传染、唾液传染。龚妍心医师说明:「成人唾液中时常发现病毒存在,即使没有症状的成人也会带有病毒,当父母亲与宝宝亲密接触时,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宝宝。」 玫瑰疹的临床症状,通常持续高烧约3~4天,烧退后躯干及脸部开始长出玫瑰色的疹子。高烧退去后的出疹阶段,不会产生搔痒感。玫瑰疹虽然使宝宝高烧,但大多不影响精神和活动力,少数可能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玫瑰疹时常被称为良性的感染疾病。 改善方式 龚妍心医师说明:「小宝宝6个月前,因为从母体中得到抗体保护,患有玫瑰疹的小朋友在6个月后才容易好发。玫瑰疹属于自愈性疾病,当小宝宝感染玫瑰疹时,人体能产生抗体对抗病毒。」 玫瑰疹大多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留下不良的后遗症,发疹即表示将要痊愈。唯少数小孩可能因高烧出现抽痉的现象,称为热性痉挛,但一般为良性反应,预后情形良好。 5肠病毒 目前肠病毒的病毒种类共有60几型,大致将病毒分成4群:肠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小儿麻痹病毒。依照疾病症状可以区分为2类: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反应为发烧、喉咙出现水泡、溃疡等,但不会起疹子;手足口病则为发疹型疾病,除发烧及口腔水泡、溃疡外,发疹部位多位于手脚掌、手肘、膝盖、臀部附近,容易合并重症的肠病毒71型,属于手足口病的一种。肠病毒的传染途径有飞沫传染、接触传染及粪便传染。 肠病毒的感染大多会自行痊愈,但少数会引起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如:病毒性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肢体麻痹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使家长对于小朋友感染肠病毒时,不免产生戒慎恐惧的心理。 改善方式 龚妍心医师提醒:「罹患肠病毒的小朋友,因口腔长水泡及溃疡造成喉咙痛,容易影响小朋友的进食能力,家长应协助摄取流质、冰凉或较软的食物,并多补充水分。」 到了夏天气候湿热之际,就是肠病毒肆虐的高峰期,小朋友很容易在学校与同侪间相互传染,呼吁家长与小朋友要勤洗手、保持卫生环境的干净与清洁,避免接触性传染,以期降低肠病毒的疾病发生率。 6尿布疹 婴幼儿包著尿布时,其 *** 因处于潮湿、闷热的不透气环境,加上长时间肌肤磨擦及粪便与尿液的 *** ,因而造成尿布疹。闷湿的尿布环境,同时也是霉菌孳生的温床,容易并发霉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而尿布疹常出现于 *** 凸起较顶端、夹缝中、尿布伸缩带的位置。 改善方式 建议爸比妈咪应勤换小宝宝的尿布,保持干爽、并且选择适合宝宝臀围、腰围大小的尿布。龚妍心医师提醒:「擦拭爽身粉只能维持短暂的干爽,待小宝宝排泄后,还是容易造成湿黏的感觉。勤于更换尿布,才是改善其根本之道。」市售许多含氧化锌的尿布疹药膏可以适量涂抹,保护患处隔离 *** 。 宝宝6种出疹疾病居家护理 幼儿出疹居家照顾 家长第一时间应要观察宝宝的出疹症状,就诊时提供给医师做临床上的诊断依据,观察重点包含宝宝的精神、活动力、食欲、出疹时间、出疹部位等。当小朋友发烧时,可以服用退烧药或用温水拭浴,减缓小朋友的不适。切记不可用温度过高的热水,因热水容易导致肌肤血管扩张,使出疹症状加剧。 没有伤口的部位可以冲冷水或冰敷,舒缓搔痒感,龚妍心医师提醒:「应避免让小宝宝活动过量,造成宝宝流汗,使得皮肤更加湿黏、搔痒感增加。」务必降低小宝宝搔抓的机会,以避免细菌感染的风险。出疹后要让宝宝穿着较宽松的衣物、保持身体干爽通风,注重环境卫生,减少对宝宝皮肤的 *** ,即能为出疹宝宝做好居家照顾。 龚妍心 学历: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 经历:马偕纪念医院小儿科住院医师、马偕纪念医院小儿科总医师、马偕纪念医 院感染科研究员、马偕纪念医院儿童急救加护医学科主治医师 现职:马偕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主治医师龚妍心

玫瑰疹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首先说【感冒】:感冒的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出处:《中医学内科学》《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感冒又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和体虚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其辨证特点是: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伤寒】伤寒的定义: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出处:《中医名词词典》【温病】温病的定义: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古代对于“热病”,多用“温病”一语以概括;后人有认为“热”轻的为温,重的为热,但实质上是相同的,故温与热往往互称,又统称为温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急,初起时多见热象偏盛,而且容易化燥伤阴。它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冬温、温毒等。出处《中医名词词典》。感冒,其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中的一部分。普通感冒中的风寒感冒包括了伤寒(广义伤寒)。而时行感冒即包括了温病中的一部分。(如:春温,流行性感冒)。暑湿感冒包括了温病的暑温。等等。感冒,伤寒,温病的共同点:是都有发热的症状。不同点:普通感冒和伤寒具有起病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而温病的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呼吸道)症状较轻。因为温病的分类很多(常见的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冬温、温毒等)所见病症繁杂还有其各自的特点,这里就不做详述了。按现代医学中的一些传染性疾病中很多属于温病的范畴如:流脑。乙脑,腮腺炎,猩红热、斑疹伤寒等,近年来的禽流感,猪流感,应该都属于温病的范畴。温病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伤寒的发热不同,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与此有关的还有很多,如温病各论等等。就不再多叙述了,大概能说明白就可以了,供你参考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补充回答:楼主所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为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有别于新感温病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伏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亦有说是感受温邪较深,发病时一开始就见里症的)。本病的特点是一开始即见烦渴、舌绛、尿赤、脉数等里热症候,而往往卫分症候不明显。如“春温”,“伏暑”,“温疟”等,都属于这类温病。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实质都是感受温邪而发的病,所不同者,是临床表现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病邪性质,致病途径,病变部位,病人体质等因素不同而来,故必须以症候为依据,不能离开症候空谈成因,也不应把“伏气”看成是疾病的潜伏期。古人所说的伏邪,从冬伏至春夏而发病,或暑邪伏至冬季而发病,此说只可以做参考。从临床上辨别新感与伏气,对病机转变、预后、治疗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伏气温病的治疗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

玫瑰疹见于什么疾病
楼主!您好·瑰糠疹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的、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炎证性皮肤病,是一种过敏性的疾病,是一种过敏反映,免疫系统的疾病。 玫瑰糠疹的病因不明。多认为玫瑰糠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特点 1)发病年龄大多在10岁~40岁,无性别差异,多见于春秋季节, 2) 好发于躯干、颈和四肢近端, 3) 起病时为直径约3cm-5cm的椭圆形或圆形淡黄色斑疹,边缘有糠状鳞屑,皮疹长轴与皮纹相平行,称为先驱斑,1周-2周后出现继发斑,形态基本与先驱斑相同,但较小,有的可呈球状, 4)病程1月-2月,慢性者常超过6月,一般不复发。 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炎症或瘙痒明显时,可给抗组胺药物口服,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也可采用中波紫外线照射,可缩短病程。 玫瑰糠疹是一种人体皮肤很常见的发炎性皮疹。本病好发年龄於十至三十五岁。其他年龄层较少见,男女发病的病例数无明显差异。一般皮肤发疹持续时间约数周到数个月,通常消退不会留下痕迹。 玫瑰糠疹刚发作时往往为一单一性较大的粉红色斑块,呈椭圆形、边缘有轻微脱屑,常见於胸腹部或背部。一般会误判为霉菌感染。 此一单一性较大的粉红色斑块,有一个特别名称叫称为斥候斑( herald patch )。随后的一、两周里,身上、四肢陆续出现愈来愈多的斑点或斑块,可能蔓延至颈部,但甚少侵犯脸部。这些较匙产生的斑块与斥候斑外观类似但一般面积较小。约有40-50%的患者会有轻微的搔痒感,在较高温的环境下,搔痒感有时会变得较为严重。有部分患者在红疹出现前会有疲倦、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玫瑰糠疹一般在斥候斑产生两周左右会达皮疹发作的高峰期,随后即会自行逐渐消退,一般约六至八周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有一些患者皮疹可能会持续较久些,少数病患更可达数月之久。 引起玫瑰糠疹的病因至今仍未明。但一般可确定的并不是皮肤过敏,也不是因为细菌或霉菌感染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发现玫瑰糠疹有可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病人偶尔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生。因而判定为玫瑰糠疹的诊断前,需先排除如癣疾、药物疹、梅毒、、等等引起的外观相似症状,特别第二期梅毒所出现的皮肤疹子最像玫瑰糠疹,但其特点为易在手掌及脚掌也出现红疹。所以说一定要经由皮肤科医师诊断,如此般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判,影响自己的病情。 玫瑰糠疹是一个自限性的疾病,也就是说不需治疗它,自己就能痊愈。在治疗上一般可用抗组织胺及外用药类固醇来帮忙止痒。严重时可增加口服类固醇加速斑疹愈合。 参考资料: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发疹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属中医“风癣”范畴。【病因】多因内有血热,复感风邪,热毒凝结,郁于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或汗出当风,汗衣湿溻肌肤所致。 【症状】皮疹,色淡红,表面有细碎鳞屑,且有轻重不同的痒感。 【疗法】 取穴方一:大椎、肩胛岗、肺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亦可配合针后拔罐。 取穴方二:身柱、风门、肝俞、脾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取3-4个穴(每次1侧)交替使用。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针后或加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一般3-5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忌食辛辣、鱼腥等食物。 取穴方三:大椎、身柱、肩胛岗。皮损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骨 谬)、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肾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或委中。 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用三棱针点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每穴)为度。同时可配合耳尖点刺放血。待皮疹大部消退,仅残留少许皮损,则取主穴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加拔火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忌食辛辣、鱼腥食物。 取穴方四:大椎、风门、肩(骨禺)、百虫窝、委中。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络点刺,使之每穴出血数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2-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忌食辛辣鱼腥食物,调情志、避风寒,有利于巩固疗效。病重者可配合中药内服,有利于提高、巩固疗效。 希望对你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