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肝胆,夏季养心脏,秋季养肺部,冬季养肾。具体如下:春天:对应的是肝胆,因此应抓紧时间排肝胆的毒。肝胆积毒,就会影响疏泄功能,表现为面部长斑、指甲发暗、乳腺增生等,饮食上可用春茶、春天的蜂蜜、柠檬、竹笋、芦荟、以蒿子秆为代表的各种青菜来疏肝利胆,多喝水也有效果。

夏天:对应的是心,排心火毒最重要。心火旺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应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也可用竹叶5克或莲子心2~3克泡水喝,目的是通过小肠经利尿,将火排出去。需注意的是,竹叶、莲子心的寒性大,不能喝太多,以免伤到脾胃。
秋季:对应的是肺,排肺毒最当令,也叫气毒,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咳痰,应多做深呼吸,以排出肺内的浊气。清晨天刚亮,正是肺经“值班”的时间,这时站在阳台上,舒展肢体的同时做做深呼吸,很有益处。
冬天:与肾相对应,要排肾毒。肾是产生尿液的脏器,排肾毒就是排尿毒。由于天气寒冷,人一般懒得动、喝水少,容易积累尿毒,表现为小便少且颜色深。傍晚5~7点是肾经“值班”的时段,这段时间必须喝水,以冲洗膀胱、肾这个“生理马桶”,能预防泌尿系统结石。
拓展资料
《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健康管理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行为。想要获得身心健康,就要顺从人生的“春夏秋冬”。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注意饮食,将直接影响或阻碍正常发育,甚至使体型和容貌都会受到损害。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营养不良已经非常少见。饮食过于精细、零食不间断等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儿。
青壮年也应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健康。坚持每年体检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标都正常”。积极锻炼,减少久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注意排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断治疗,防微杜渐,调整生活方式。
中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逐步进入更年期,迈向老年阶段。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激素变化、潮热等绝经前的变化会导致睡眠困难、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症状。离退休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性退化,人体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陆续找上门。在整个“冬季”,大多数老人都会在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下度过,带病生存成为一种常态。67岁到88岁,要避免操劳,管好慢病,并非易事。参考资料 人民网 人生四季的养生经
四季养生对应的脏器分别是什么
心——火——夏季——11-13点;

肝——木——春季——1-3点;
肺——金——秋季——3-5点;
肾——水——冬季——17-19点;
脾——土——长夏季—— 9-11点。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人体之精、之神均由五脏所主。
但在五脏之中,《黄帝内经》又尤为重视脾胃的特殊地位,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五脏的气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一病,则外而四肢,内而五脏,上而头面七窍,下而前后二阴无所不病;对于任何疾病,呵护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外感发热性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应以清淡、少量饮食为主;对于内伤性疾病,应以观察胃气的状况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标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言“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
在以脉象为主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上,脉象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严重与否、预后是否顺吉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生理机制的运转,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重要思想,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体五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行
参考资料:中国网-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季养生对应的脏器是什么
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 ”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四时四季养生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养生之【春生】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 ”木”,此季多风。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 ”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所以春天人容易困倦,常常睡到半夜就醒。这是因为肝阴不足。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阳气闭藏,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与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状态。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中医说,五脏里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春天由于气血向外走,肝血不足,应注意养肝,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笋。笋性寒、滑利耗气。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后更虚,易引发咳嗽、哮喘、咯血等病复发。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滋肾养肝;银耳,润肺生津、养阴柔肝;燕麦,益肝和脾,能补虚损、止虚汗、降血脂。还可喝一些菊花桑椹茶,此茶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润肺作用。 一年四季养生之【夏长】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夏应心而养长。《黄帝内经》说:「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为主。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上夏季属「 ”火”,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开午间的炎热,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惜自己,使身体得到缓冲。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天人容易烦躁发脾气,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忌怒。中医讲夏天应注意「 ”晚卧早起,无厌于日”,这里的「 ”晚”也不是无限度。以什么为限度呢?就是要跟着太阳走。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在单位开、家里开、汽车里还开,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利于气血向外走,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夏季宜养心气。这时由于气温高,身体出汗多,心脏病患者本来就心气虚,出汗多则心气更虚。这时喝一点「 ”参脉饮”有助于心气的滋养。「 ”参脉饮”里面就三样药:党参、麦冬、五味子。党参是补气的,麦冬是清肺热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的汗别出那么多。夏天喝一点「 ”参麦饮”可以改善胸闷、气短、汗多的症状。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以微出汗为度。 从夏应养心的角度说,最好运用气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因为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要注意补充盐分。中医认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年老体弱者应多吃消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食生冷。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内虚,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 老弱者在盛夏饮食也不能过于清淡。出汗多除了水和盐的流失外,还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锌也会随汗排出。老弱者夏季应适当吃些紫菜汤,不仅能消暑热、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莲子粥,有滋阴养神、清热解暑之功效,还能治疗躁热失眠;用茯苓、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肠胃虚弱之人最好的补品;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一年四季之养生之【秋收】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秋应肺而养收。《黄帝内经》说:「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期,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肺气有宣发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秋天要早卧早起。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晚上阳气归于内,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过悲伤肺。 《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 ”养阴”。中医所说的「 ”阴”是指人体的津液、血液、 *** 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但因秋季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 ”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造成津液不足。因此秋天须注意养阴。 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亦不要过劳。因为秋季的人精气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一年四季养生之【冬藏】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冬应肾而养藏。《黄帝内经》说:「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 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 *** 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冬季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 *** 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一些。 结语 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