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红润,头发浓密,思维敏捷,说话中气十足,朱南孙教授看着也就是七八十岁。她已经96岁了,至今仍然在坚持出诊,被人们称为“送子观音”。 “经常有人问我保健的秘诀,还说我一定是服用了什么祖传的汤药。”朱教授在一次采访时说,“世上没有让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养生 是一门学问。” 朱教授不推崇药补 养生 ,却一直保持着几个 养生 的生活小习惯。 ,却钟情一款补汤 “我基本上不服用补药,像广告中那些疗效‘神奇’的营养品,我从来就没有尝试过。” 但朱教授却破例,只钟情于一款补汤——西洋参汤。她每天都会喝上一碗,多年的坚持让朱教授一直都无大病。 西洋参汤 取枸杞子15克,西洋参6克,头天晚上煮好(两天的量),早上起来温一下就可以喝了。 西洋参性平,四季都适合服用,有滋阴补气之效;枸杞子补血、明目。 脾虚的人放两三颗红枣,肠胃不好以及咳嗽、感冒没完全好者不建议喝。 ,坚持药补不如食补 “我吃东西比较清淡,油煎、油炸等容易上火的食品,我是从来不吃的。没什么忌口,但对自己喜欢的食物,还得保证不吃多。” 与药补相比,朱教授更倾向于食补。如气血虚的多吃点当归羊肉汤,脾弱的可以吃点山药。只要对症,并持之以恒,就不难把肠胃调理好。民以食为天,吃得好,营养好,身体才能好。 ,全靠每天手指梳头 朱教授虽然96岁高龄了,但头发量非常多,而且相对于同龄老人,朱教授的白发量并不是很多。 中医讲“发为血之余”,朱教授说自己每天早上醒来,都会用手按摩梳理头皮,促进头部供血,这样精神也比较好。 干梳头 两手手指半弯曲,用5个手指的指尖由前向后梳挠头皮。先梳头皮中线附近,依次向左右两侧及耳朵上方头皮移动,大约移动两次便可将整个头皮挠一遍,可重复4~6遍。 本文选自《保健与生活》 2017年第7期 P44页 作者:朱南孙 (当归 忘忧 半夏)

老中医的养生之道,名老中医的养生之道

名老中医的养生之道

在当代名老中医中,大多提倡 修性养神 ,并 自身践行修性养神 的方法;在心态调节方面,大多提倡 平和自然、淡泊宁静 ,并以此作为自身的 养生 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具体方法,推荐“ 静坐 ” 养生 法的名老中医也占一半以上,并有约1/3的名老中医将静坐和“存想”,作为自身精神修炼方法。静坐是儒、道、佛三家皆推崇的修炼方法,一般认为,静坐能使精神内守,调畅情志及全身脏腑气血功能,且促进疾病恢复。“存想”则是在入静的状态下运用意念和想象来排除杂念的方法。两者都是运用呼吸、意念来调节心神及全身气血的简便易行的 养生 方法。 不好的性格容易导致情志变化,这样就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危害我们的身体 健康 。而主张“制怒、隐忍、毋躁”的名老中医则较少,可见名老中医注重性格修养的修炼,而不主张刻意克制的方法。在怡情养性方面,约半数的名老中医建议人们写书法和 旅游 ,自身有此爱好者也占多数。 可以看出,在以上名老中医的 养生 观中,最被强调的是 调养心性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观点,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提倡的“抑情养性” 养生 观,再到现代人所说的“淡定”,都注重对人的欲望与情绪的理性修养。 福建的俞慎初教授认为:宋代河滨丈人《摄生要义》中的八个字: 调息、摄性、缓形、节欲 应作为 养生 的原则。在养性调神方面,他推崇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言。 上海的陈兴之主任医师的 养生 体会是要把握好三个要素,就是 生活上的淡泊,事业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怡情 ,当然并不排除饮食起居的 养生 ,但对老年人来说,这三个要素更为重要。 上海的凌耀星教授根据“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指出大脑功能健全是 健康 的主要基础,所以她很注重 健脑 。她认为,多思健脑,人脑同样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乐观健脑,人要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忘忧思乐,自得其乐;饮食健脑,注重食物种类多样化,合理安排进食量,足量饮水;运动健脑。 上海的万淑媛教授欣赏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即“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以休息的观点看待死亡,就是不要恐惧烦恼和忧愁,心胸豁达自然能长寿。上海的陈之才主任医师主张“ 养心宜静,养身宜动” 。安徽的朱希亨的 养生 格言是 “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 安徽的尚志钧教授认为人如能保持“三通”,则能 健康 长寿。心通,指的是心情舒畅;胃通,就是吃东西不要太饱,认为老年人尤应按照古人讲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去做。二便通,除了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他还指出,平时注意固肾气,节制房事,也有利于二便通顺。 以上就是各家名老中医的推崇的 养生 观,你学会了吗?

老中医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进入一定的年纪之后,我们会越发的看重养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那么大家知道老中医都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老中医养生秘方 ,少吃冷盘 在古代,人们吃到冷盘,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冷盘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冷盘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著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欲望。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老中医养生禁忌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溼冷,此时面板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乾,并更换干燥衣物。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有些人对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面板保护,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溼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执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看过老中医养生秘方的人还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