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改变,其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
疾病描述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1973年Potter对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作为一种临床及组织学病种的存在提出了充分的证据,正式命名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 ,直径2-4mm,按痤疮治疗无效。 诊断依据: 、上臂; ; ; (PAS染色)毛囊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 治疗原则: 。 。
用药原则: ; (或中药),外可涂擦酮康唑乳膏。
辅助检查: “A”为主; “B”。 疗效评价: :皮损消退,真菌直接镜检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阴性; :皮损部分消退,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或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皮损无改善,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专家提示: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本病易误诊为痤疮,易复发,病后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彻底治疗以达到根治目的,治疗期间要彻底消毒用过的衣物(可采取白天太阳爆晒,晚上开水浸泡的方式)。
症状体征
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有灼热和刺痛感。运动或洗澡后出汗,可加剧瘙痒。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均可发病,男多于女。亦有报告女多于男。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背上部、胸前、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亦会发生。皮损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多呈对称性。皮疹为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周边有红晕。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易并发本病。本病往往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是糠秕马拉色菌。
真菌感染毛囊炎和细菌感染毛囊炎的区别
真菌毛囊炎与细菌性毛囊炎区别是什么?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把握,只有把握了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与细菌性毛囊炎区别,才能够帮助大家正确的认识这种疾病,进而帮助大家积极的治疗,接下来我们就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与细菌性毛囊炎区别做详细的解读。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应与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鉴别。
细菌性毛囊炎由细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较短。损害为红色毛囊丘疹,顶端迅速化脓,周围绕以红晕,主要有痒痛感。寻常型痤疮惯发于颜面部、上胸与背部,典型有黑头损害。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损害外观似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但前者半球形丘疹顶端常伴圈状脱屑,患者多为体胖婴幼儿。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孢。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为原因不明的毛囊丘疹脓疱性损害。男性为主,伴有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达40%。口服或外用皮质激素有效。
以上是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与细菌性毛囊炎区别做出的分析,要求大家在把握了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与细菌性毛囊炎区别之后,一定要积极的到正规医院治疗这种疾病,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大家的健康。
真菌感染毛囊炎痒吗
真菌毛囊炎可以通过外部涂抹的方式进行缓解,常见的药物有二硫化硒洗剂、复方酮康唑香波等;也可让患者口服消炎止痛的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常用的是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这些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出现的瘙痒、红肿等明显症状;同时也可服用中医药汤,促进清热解毒、补充气血,进行身体上的调节,以此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真菌性毛囊炎属于受到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多发于中年男性,当病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以及灼烧刺痛感,尤其是在运动出汗后会加剧瘙痒的症状,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因此需要及时的进行改善治疗,那么现在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改善真菌毛囊炎的方法。1、通常情况下以外用药物为主。由于真菌性毛囊炎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皮损,因此要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一般上可以在患处涂抹二硫化硒洗剂、复方酮康唑香波或者医用的硫磺软膏,这些外部涂抹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出现的瘙痒、刺痛等明显症状。2、可选择内服药物。真菌性毛囊炎会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因此在临床上主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让患者适量的服用氯雷他定、盐酸左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住体内真菌的逐渐侵入。3、进行中医治疗。虽然中医治疗的方法不能够对真菌性毛囊炎进行彻底根治,但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出现的一些症状。可以请专业有名的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开药方,例如金银花、茯苓等中医药,能够帮助患者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充体内的气血,改善患者出现的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真菌毛囊炎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正常情况下通过口服或者外部涂抹药物的方式进行。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重清洁卫生,防止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当患者出现相关的典型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带来更加严重的皮肤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