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的发病年龄差别很大,平均发病年龄是50到60岁,男女发病率差不多。大家在面对这种皮肤疾病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对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天疱疮这种慢性的、反复性的皮肤疾病比较难彻底根治。天疱疮在医学界还没有完全得出准确发病原因,多数医学界人士认为发病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份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发的疾病。虽然天疱疮这种皮肤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早发现、早治疗还是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天疱疮通过什么方法检查出来呢?一、水疱基底组织液涂片。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三、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四、血常规检查。天疱疮的类型有哪些呢?一、寻常型天疱疮。这是天疱疮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半数以上患者先是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而后出现皮肤损害,经久不愈。二、增殖型天疱疮。这个类型的天疱疮发病年龄较年轻。通常发病于脂溢部位,如头面、腋下、脐窝、胸背、阴股部等处。三、落叶型天疱疮。这种天疱疮多发病在头面、躯干外正常皮肤上发生松弛大疱、尼氏征阳性、疱壁菲薄、极易破裂,很快干燥,结黄褐色薄痂,痂皮中心附着,边缘游离,痂下湿润,渐渐发展至全身。四、红斑型天疱疮。这种天疱疮类型多发病在头部、前额、鼻、两颊、耳壳,有时胸背部、腋窝、腹股沟也可被侵犯,但很少在四肢见到。头面部皮损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脂溢性皮炎。如何去治疗天疱疮呢?一、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本病首选药物,尽量做到及时治疗,足量控制,正确减量,继用最小维持量。病情严重者可采用冲击疗法。二、血浆交换疗法。适用于病情严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无效、血中天疱疮抗体滴度高的患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副作用或疗效不明显时可选用。三、局部治疗。注意口腔卫生,治疗牙周疾病。口腔糜烂可用2%硼酸溶液或1%过氧化氢每3到4小时漱口一次。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涂用3%苯唑卡因硼酸甘油溶液。一定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天疱疮,平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注意调理饮食,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不能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抵抗力。

天疱疮反复发作原因

天疱疮反复是不是接近死亡

天疱疮的病情控制之后,的确需要激素维持治疗,多数维持量和生理的激素量很接近,副作用很小,要注意补充钙,特别是老年人要预防骨质疏松。注意你的医生告知的事项。治疗一次反复的激素量是维持量的好多倍,要算开账吆!建议不要抽烟,防止影响病情恢复。出现水痘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可以导致皮肤水泡,发热等异常症状,一般可以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另外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对症治疗,体温超过38.5度可以服用萘普生等退热药治疗。最好到医院做下血常规等检查,根据检查采取药物治疗。注意休息,不要和其他人进行密切接触,防止出现传染。患病期间要清淡饮食。

天疱疮是一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的天疱疮抗体针对自身的皮肤粘膜进行攻击,使正常皮肤或粘膜上出现极易破裂的松驰性水疱和糜烂面。美国皮肤病学会2004年统计,天庖疮的死亡率为23.9%。其实,只要治疗方法得当,可使病情得到长期缓解。2000年以来,瑞金医院皮肤科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少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未出现一例严重的并发症,天疱疮的死亡率为零。目前天疱疮患者在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患者未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疾病拖延;又有些患者在症状控制后过早停药,导致疾病更严重的复发或使用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并发症。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坚持正规、合理的治疗,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病情,乃至完全康复。保持乐观,树立信心,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学会对皮肤与粘膜的糜烂面进行自我保护和护理。2、糖皮质激素目前仍是治疗该病的有效、低价药物,正确对待其副作用,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当然也不能过度治疗,增加其副作用。、有口腔糜烂时要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局部药物治疗;选择软食或半流质食物,温度宜偏凉,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外阴、肛门周围糜烂时也要保持局部清洁,加强护理和治疗。

4、睡觉多用健侧卧位,避免患处受压;如周身皮肤均有水疱和糜烂应多变换体位,不要固定卧姿;剪短指甲,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裤。

天疱疮反复起会危害到生命吗

天疱疮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发病率在万分之四左右,且呈上升趋势。以中年人群多见,特征为薄壁、易于破裂的大疱,组织病理为棘松解所致的表皮内水疱,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医学认为,天疱疮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毒三邪侵及心、脾、肾三脏引起。临床表现天疱疮好发生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天疱疮可分为四型: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医学认为,天疱疮多因心火妄动,脾虚失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心火脾湿交蒸,兼以风热、暑湿之邪外袭,侵入肺经,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肌肤而发。湿热邪毒蕴久也可伤阴,而致血燥津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