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

“静”:让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扩展资料

养生时间点

1、饭后半小时:刷牙。提醒各位读者,饭后立即刷牙有害牙齿健康。因为牙冠表面有一层珐琅质,刚吃过饭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后,珐琅质变得松软,此时立即刷牙会对其造成损害。

时间一长,牙齿的珐琅质逐渐减少,易患上牙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出现酸痛症状。建议老人饭后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刷牙,防止龋齿。

2、饭后1小时:走路。饭后散步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呼吸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但要休息1小时左右再去散步。散步前先做简单热身,如搓搓手脚、举举胳膊、伸展筋骨等。

散步姿势也很重要,要抬头挺胸,避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也不要迈大步或走得太急太快。注意足跟先着地,双臂随步行节奏有力地前后交替摆动。不要走崎岖道路或羊肠小道,也不要背着手或倒走。散步时间最好别超过1小时。

3、晚上9点:泡脚。晚上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促进血液循环。老人记得别拿塑料桶泡脚,最好选较深的木桶,更易保温。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在40~45摄氏度为佳。要将水完全淹没脚背,时间也不宜过久,因为老人泡久了容易出汗、心慌,20~25分钟就可以了。泡脚结束后,配合足底按摩更有养生效果。

4、睡前90分钟:洗澡。这样到临睡时,体温刚好降至最适宜睡眠的温度。建议洗澡前喝150毫升左右的温水,能防止老人血液黏稠度升高。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否则可能造成毛细血管扩张、脑组织缺氧缺血、心绞痛等。洗澡水温最好在40摄氏度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养生跟着季节走 6大黄金养生原则保长寿【3】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养生把握四个重要时段

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是指

1.四时养生: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2.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3.”视,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4.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5.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6. 养生原则:(1)一是健脾除湿。7.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8.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9.(2)二是清热消暑。10.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11.(3)三是补养肺肾。12.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13.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14.(4)四是冬病夏治。15.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16.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是什么

春天如何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使志气生发)。 夏天如何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多到户外活动)。 秋天如何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泻),奉藏者少(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晒太阳)。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中医养生方法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四季养生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 夏(火)气通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