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句话错的离谱,不过我可以给你说一下其中的意思。儒家的修身就是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治世就是说争取做官,对百姓施行仁政,平天下就是说光修身治世还不行,还要时时以天下为己任佛教的见性就是让你看清世界真相,救世就是普度众生,再加上佛教教义博大精深,所以就通万有了养生遁世穷万物,意思是说,道家注重养生之道,不关心世事,但凭着一个道法自然的理念,就穷尽了人间的真理。不过说道家遁世,纯属胡说八道,道家分为老庄和黄老,黄老派始终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主张宽刑简政因俗简礼,依道生法依法治国,是汉唐盛世的根本,而老庄派不过是冷眼热心,哪来的遁世?看看黄老道家对法治的论述,比起法家的理论和现代中国的法治理论,不知先进多少倍: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2、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4、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5、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6、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7、有法而不用,与无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8、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佛家三者的区别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影响最大的首推孔子!
佛家出世
出世之说,是指佛教不关心现实问题。我接触的人中,持此论的很多。可以说,占了主流。但自己感觉,此论似不太完全。以我这初窥堂奥的水平,也说不清楚。就一直不曾与之置论。今既蒙垂问,便就我所知表述一下,也就教于列位高明。从佛教教义的总旨“四谛”(苦、集、灭、道)来看:“苦谛”是指人的身心遭受的苦难;“集谛”是指苦难根源的总合;“灭谛”指苦难及苦难之根源的熄灭;“道谛”指解脱苦难的方法。在佛经中,把受苦的众生比作病人,“苦”是病态,“集”是病源,“道”是医治的方法,“灭”是健康的恢复。我个人理解,从学佛的总旨来看,是研究和解决众生在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这是入世的学问吧?佛教的一切都是“立足当世,着眼未来”。不立足当世,就是脱离个人和现世的实际;若不着眼于就是缺乏理想。佛教不承认“上帝创世”,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万能的神佛来决定和安排。佛教主张“业创世”。佛学中所谓“业”,就是指人的思想行为动作。我理解,就是充分肯定人在世间的作用。佛家强调因果。所谓因果,说的就是善恶报应。就是说人的思想行为动作所必然会引起的后果。相较于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万能的神来决定和安排的宗教,个人以为,佛教的入世观还要明显一些。佛家以大慈大悲的胸怀立誓要普渡众生出苦海,提倡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入世,怎么完成心愿?在中国佛教中,主张入世觉悟的主要代表是六祖慧能及由他开创的禅宗。在《坛经》中,慧能明确宣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他这里的离世二字,可否理解为出世?《维摩诘经》中,也提出了“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之事”。以上文字,不知能否说明,佛教理论中,均有入世之法?至于出世与入世那是主流,我以为,还得自己去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