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有脾虚的情况,脾虚早已成为一个健康问题,需要养生调理来使身体康复。相比药物调理,通过饮食来调理脾虚,效果也非常好。以下几个食谱,与大家分享一下。一、羊头汤

脾虚的食疗养生饮食

羊头汤可以补脾益肾,特别脾虚的人食用。羊头汤的食材有羊头1个,山药15克,党参10克,枸杞10克,陈皮10克,荸荠40克,食盐、花椒、味精、胡椒、葱各适量。制作时,将山药、党参、枸杞、陈皮、荸荠、花椒、胡椒与羊头一同炖煮,在羊头炖烂时加入葱、盐等,再煮5分钟,把山药、陈皮、葱、党参、枸杞等挑出来,留下羊头即可。二、山楂麦芽粥

山楂麦芽粥的食材主要有山楂、麦芽、粳米等,做法同普通熬粥的做法,将山楂、麦芽、粳米一起炖煮。山楂麦芽粥可以健脾、开胃、消食等,对于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很有帮助。脾虚的人要多吃一些能够开胃的食物,比如薏米、山药、牛肉、葡萄、红枣等。三、南瓜小米粥

南瓜小米粥的食材有南瓜、小米、萝卜等,特别适合脾虚消瘦的人食用。想要减肥的人也适合吃南瓜米粥。制作时,将南瓜和萝卜去皮,洗净备用。小米洗净后,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烧开,小火慢慢煮开。这种药膳以食材为主,特别适合症状轻微的人食用。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加入杜仲等中药,有利于加强脾脏功能。

脾胃虚弱调理很关键,除了以上几个食谱外,建议大家在日常饮食中,一日三餐,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要避免吃寒凉食物,比如苦瓜等,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等,多吃蔬菜水果,要多吃精、细、软的食物,这些对于改善脾虚都非常有帮助。

养血安神食疗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感到头晕眼花,而且有失眠的症状,这是气血两虚,食补是不错的改善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食物可以有助于养血安神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养血安神的食物 1、桂圆肉 龙眼肉就是桂圆肉,龙眼肉除了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补血的同时还能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和失眠症。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之类也是很好的补血食物。除了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补血的同时还能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和失眠症。 2、葡萄 中医最常将葡萄视为补血、活血之食物,古籍中说:“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葡萄中含有能辅助睡眠的物质——褪黑素。褪黑素是大脑中松果腺分泌的一种物质,与睡眠有密切关系,它可以帮助调节睡眠周期,使不正常的睡眠情况得到改善。 3、桑葚 中医认为,桑葚味甘、性寒,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的功效。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桑葚“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溼,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有头晕耳鸣、目暗昏花、失眠、头发早白等症状的人群,可以经常食用桑葚 4、枸杞 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故擅长明目,所以俗称“明眼子”,是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各营养滋补品。中医认为,枸杞子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功效。 5、大枣 大枣在民间常作补血食品,能益气、养心、安神。古代医家常用以治疗神经衰弱的病症,如 《千金方》中治“虚劳烦闷不得眠”,用大枣二十枚同葱白七茎煎服,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 的神 经衰弱失眠症。《本草汇言》中还指出:“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宁, 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羸瘦,此属心、脾二脏元神亏损之症,必用大枣治之。”这些都是神经衰弱的表现,均宜食用大枣以养心脾、安神志。经常服食大枣,对于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者,大有益处。 安神补脑的中药 1、酸枣仁 酸枣仁是众多有名安神补脑保健品的主要成分。据记载《济生方》中治疗心脾气虚之心悸失眠的归脾汤,《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虚惊悸失眠的酸枣仁丸,《摄生秘剖》中治疗阴虚阳亢之心悸失眠健忘的天王补心丹等,更进一步明确了酸枣仁功效养心安神、镇定好眠极具的特点。 2、五味子 五味子能益气强肝、增进细胞排除废物的效率、供应更多氧气、营造和运用能量、提高记忆力。五味子还可以启用神经系统,促进反应能力、精神集中力和协调作用,并可以使思维清晰。尽管它具有启用的作用,却没有咖啡因焦躁不安的副作用,常常被用于治疗忧郁症,并且有助于改善烦躁和健忘。 3、龙眼肉 龙眼在传统医学里,被视为有益智之功。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就记载龙眼有安神补脑、增强记忆力的功效。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医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等。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等梦的方剂“归脾丸”就有龙眼肉。 4、冬虫夏草 中医认为,冬虫夏草是唯一具有阴阳同补功效的中药,可以“理诸虚百损”,而且“药性温和,老少病虚者皆宜使用”。现代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可增加动物和人的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难治性顽固性失眠可试用冬虫夏草食疗。 5、大枣 大枣作为补血食品,并能益气、养心、安神等。我国古代医家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如《千金方》治“虚劳烦闷不得眠”,用大枣二十枚同葱白七茎煎服;《本草汇言》中还指出:“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宁,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羸瘦,此属心、脾二脏元神亏损之症,必用大枣治之。” 6、百合 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多用于治疗病后体虚、烦躁不眠、惊悸不安、神志恍惚等症。而在《日华子本草》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它具有“安心,定胆,益志”的作用,经临床观察,百合对神经官能症属于心虚胆怯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有较好疗效。 7、柏子仁 柏子仁,味甘,入心肾经,有养心安神之功,适用于失眠,健忘等症。其香气透心,体润滋血,主治心神虚怯,肌肤燥痒。柏子仁1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蜂蜜适量。先将柏子仁捣烂。枸杞子、柏子仁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兑入蜂蜜后一二沸即可。 8、益智仁 益智仁含有大量的“聪明因子”,即牛磺酸,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记忆力减退的中老年人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所含的胆碱、酪氨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营养成分,都是增加神经细胞营养的物质,具有改善睡眠,调节人体内分泌,益智安神的功效。 看过的人还会看:

道家养生法食谱

自古医道不分家,许多著名的医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方外术士。像著名的葛洪、孙思邈其实都是道士。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教中的服食养生,供大家参考。 道教药饵服食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和药物,来达到长生久驻的目的。 道教服食,包含养生和成仙两大内涵,照葛洪的看法,服食药物分草木之药和金石之药。草木之药的功效在于“救亏缺”,亦即治病补养,而金石之药的功效在于不死成仙。又照《抱朴子》和《博物志》所引《神农四经》的说法,服食的药饵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谓“救亏缺”,意在补养元气、滋阴壮阳、调利五脏、和荣精血以及治病疗疾。所谓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早期道教的炼养之术,在实践中逐渐被道教养生家所抛弃。 道教养生家着重研究那些有明显补养功效的药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服食养生学。如《太玄宝典》论茯苓之制法服法:“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轻便四肢。茯苓末之烂,研青松叶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绿色透为度,暴干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通神不老不饥,辟谷去五味。服之三百日,体生青毛,无寒暑。更加梨子,无暑,加浮萍,无寒矣。”该书还指出:柏木仁可以秘精不泄,椒子可以通神明目,甘菊可以生精益髓,地黄可以荣血脉泽肢体。并皆有配方与服法。 道教饮食养生 俗语云:“药补不如食补。”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在古代养生家看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是说,药物的作用只在“攻邪”,而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东垣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全在脾胃健旺,元气没有损耗,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就在于胃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补充进人体。 人们必须不断地摄取营养以求健康长寿。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中国饮食养生术首先要求饮食的清淡。《黄帝内经》中就说过:“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意思是那些长期以鱼肉荤腥为食者、贪图膏粱厚味者,足以在身上发出大疔疮来。他们生病就好像用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十分容易。古代帝王多沉迷于山珍海味、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长寿者又有几人?倒是深山古刹修炼的道士、幽静村庄里勤奋的农夫多获高寿。古代养生家指出:“人们嗜食肥美厚味,容易产生半身不遂、痿厥、气精喘逆、痈疮等疾病。”孙思邈指出:“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度,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粗菜淡饮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养生食谱。古代养生家告诫人们,日常饮食安排主食宜用五谷杂粮,副食则以豆类、蔬菜、植物油为主。饮食不仅要“素”,还要“淡”,滋味不要太过、太猛,喜食味道浓烈的食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于养生不利。清代养生家陆以恬从对人身体的好处和害处着眼,分析了各种食物的利弊,值得人们注意。他说:“医家谓枣百益一损,梨百损一益,韭与茶亦然。余谓人所常食之物,凡和平之物,如参、苓、莲子、龙眼等,皆百益一损也;凡峻削之品,如槟榔、豆蔻仁、烟草、酒等,皆百损一益也;有益无损者惟五谷。” 道家饮食养生还推崇食而有节。饮食不仅要清淡,而且要节制,暴饮暴食,对人体害莫大焉。金元时的李东垣深刻地指出:“饮食自掊,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明代何良俊承继孙思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食后将思法”,云:“平旦点心讫,即自以手摩腹,出门庭缓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后,还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食饮不宜急行走,不宜大语唤远人、嗔喜、卧觉。食散后,随其所业,不宜劳心力。” 道教饮食养生术还要求人们应该定时进餐,养成习惯,是十分有道理的。古人还十分强调烹调食物要得法,注意调和五味、阴阳、寒热等。古人将食物按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它们又都有着阴阳的属性,叫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掌握食物的这些性质,加以适当的调配,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因为它们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们在烹调过程中若能做到阴阳相配,就不会或阴凝腻滞,或过于辛热燥烈。但究竟应该吃何种性质的食物,则需按自己的体质而定。中医常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阴虚型体质的人,常出现手足心热、烦心、口干、便秘、舌质红等症状,故宜食性甘寒、甘凉或甘平之物,具体说来有:小米、小麦、大麦、玉米、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水果方面,可选择鸭梨、香蕉、柿子、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猕猴桃。肉类可用白鸭肉、鹅肉、鸡蛋、鲫鱼、青鱼、黄花鱼、龟肉、甲鱼、蛤蜊等。常食白木耳、黑木耳、莲子、大枣等亦有效果。 阳虚型体质的人,常出现手脚冰凉,饮食喜热怕冷,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舌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日常食物应以温性食物为主,还应考虑有针对性地配合补气食物,保护脾胃,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常用的补阳食物可选用爆炒羊肉、猪肝、狗肉、鸡肉、红烧带鱼、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海参、淡菜、鹌鹑、刀豆、栗子、韭菜等,夏天不要吃过多冰冻食物。阳虚质的人适宜吃核桃仁。具体吃法可以将核桃韧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