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俗称“奶癣”,又名“胎症疮”。是一种以皮肤发生丘疹瘙痒、破后糜烂、滋水淋漓为特征的有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发于2岁以内婴儿期。常见于红臀和继发感染、迁延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年长后常易患支气管哮喘、食物或药物过敏反应等疾病。
婴儿湿疹的发病原理主要在怀孕期,孕妇过食五辛炙热助火之品,使热遗于胎儿,出生后复感风湿,湿毒浸淫;或因婴儿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受风邪,风、湿、热阻于肌肤,致使营卫失和,血行不畅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1.有遗传倾向的过敏素质;2.消化不良或喂养不当较易发病;3.其他变态反应的抗原,如花粉、羽毛、化学性挥发物质等吸入物,以及肥皂、寒冷、搔抓等刺激,都可引发此病。
由于本病常由消化道摄入蛋白质,发生变态反应的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反应素,结合于真皮层的血管壁及其附近,若再遇变态反应的抗原,即出现皮疹。所以婴儿湿疹患者首先应注意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喂养哺乳应有节制,如对牛奶过敏者,应忌服牛奶,可将人乳、羊乳、豆浆,或牛奶多煮几次,使其乳蛋白变性。如对鸡蛋过敏者,可只给蛋黄,忌服蛋白。哺乳母亲亦忌过多摄入含蛋白多的食物。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原因是感受风、湿、热阻于肌肤而成。但急性者以湿热为主;慢性者往往伴有血虚,乃病久耗血所致。又有湿性型、干性型、脂溢型的不同症状表现。所以婴儿湿疹者除上述高蛋白饮食外,还应按急性、慢性和不同型症状表现,采取各种不同的食物禁忌。
急性湿疹多泛发全身或多处发疹,临床表现为湿性型和脂溢型,由胆、脾湿热所致,即“温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所以此期患儿应严忌油腻辛热的食物,如鱼、肉、奶糖、葱、蒜、鸡蛋、虾、蟹等,尤其肉类中的羊肉、牛肉和鱼类的海鲜;同时也要求乳母忌食上述食物,并忌烟、酒及酸性、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使湿热更炽,引起湿疹的弥散,分泌物增加,病情加重不易治愈,从而导致慢性湿疹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再则海鲜类食物为极致敏物质,不注意忌食,则会加重其变态反应使疾病严重。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期转变而来。湿疹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临床多表现为干性型、干湿混合型。该期患儿,多见病久耗血,血虚之症。对患儿要严格忌食五辛和厚腻之食物,如烟、酒、葱、韭、蒜、姜等辛香发散之品,尤其是血虚明显的患儿更应注意忌口。同时还应忌过食肉类、海鲜类食物和茴香、油炸食物。辛热香燥之物最易耗血动血;伤阴助火,使阴血更不足,肤腠更虚,同时乳母也应忌食上述之物。否则湿疹久久不愈,越发越重或导致急性发作,或引起其他慢性疾病。那么冷食要不要忌口?湿疹婴儿脾胃虚弱,运化失调也是病因之一。多食冷食一则易损脾胃,二则寒湿易停聚,这样容易导致血行不畅,风、寒、湿、热之邪容易阻于肌肤而发病。因而湿疹患儿不仅在发病期应该忌冷食,即使病情稳定时也应忌冷食,否则容易引起疾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
婴幼儿湿疹注意食物忌口,是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疾病预后好坏的关键所在。
冬季养生的原则有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调理脾胃的养生茶
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但过于补肝又能引起肝火过旺,因此春季调理和养生应掌握养肝健脾,防风御寒的原则。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健脾养生茶,希望对你有用! 养肝健脾养生茶推荐 黄芪杞子菊花茶 黄芪50克,枸杞子25克,菊花25克,红枣15克,水1000毫升。将以上材料先水煎,之后放入冰糖少许,即可当茶饮。黄芪具有益气生津之效,枸杞子养肝明目,菊花甘凉,少许红枣乃取其甘温,稍制菊花之凉,并有矫味之功。此茶有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功效,但如已有急性发炎症状或高血压患者,不宜食用。 金银花茶 取金银花10克,沸水冲泡即可。此茶清热解毒、疏利咽喉,可治疗病毒性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病。对咽喉肿痛、感冒患者均有效。 决明子茶 取决明子20克,以文火炒黄,加沸水冲泡,即可饮用。决明子茶能祛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虚火上炎、头痛、大便燥结的患者更加有效。 葱白姜汁茶 茶叶1把,生姜汁1匙,葱白适量。将葱白砸扁切细,加水烧开,放入茶叶,倒入生姜汁,混合均匀,即可趁热饮用,每日1剂。此饮可以温通阳气,清利头目,消食下气。适宜于春季保健养生。治疗感冒疗效极佳,感冒后如饮此茶后就寝,一觉醒来便可觉病情大减,体力大增。 枸杞茶 取枸杞10克,加热水冲泡即可。枸杞茶能滋肾、养肝、润肺、明目、强壮筋骨、改善疲劳。适于肝肾亏虚、病后体虚、老年体衰者饮用。对长期使用计算机而引起的眼睛疲劳尤为适宜。 菊花茶 菊花、冰糖(或蜂蜜)适量。将菊花洗净,放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加入冰糖(或蜂蜜)即可饮用。菊花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同时还能防止肝火过旺。在泡菊花茶时也可在菊花茶中加入适量的龙井茶、枸杞子或麦冬等。 三花清肝茶 菊花、金银花、茉莉花适量。将三种花放入茶壶,加入开水,5分钟后便可饮用。三花清肝茶可养肝、护肝。适度饮用可改善口苦咽干的症状。适用于时常熬夜、加班,眼睛视觉模糊,心情不畅者。 百合莲子银耳茶 莲子6粒,银耳4克,大枣4克,百合4克,糖20克,水200毫升。将所有材料用水洗净,百合、大枣、银耳泡软,备用。先煮莲子至半熟,去掉水,再放入百合、红枣加水同煮。等锅中三种材料均煮烂后,放入银耳、糖,待糖溶解后熄火,放温后即可食用。此茶有养肝和胃的作用,对促进脾胃功能与养肝有不错的作用。 健脾养生方法 1、蹲马步 双脚打开两倍肩宽,双手扶膝微蹲马步,身体上下起伏,上半身保持挺直,弯膝蹲更深的马步,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1~2分钟。可巩固下盘,强化下半身肌力,促进肠胃蠕动。 2、按摩腹部 坐在椅子上,左手放在右手上,吸气、挺胸,用力往前挺出上半身,身体微微后仰;吐气,缩胸,弯腰,双手用力往腹部压;每次20~30次,量力而行锻炼。 配合腹肌收缩按摩腹内肠胃,促进肠胃功能。亦可双手交叠盖住肚脐,上下左右旋转按摩腹部100~200次。 3、鼓漱咽津 闭嘴,用舌沿牙齿边缘上下搅动各12 次,然后闭嘴鼓腮,做漱口动作,待口中津液充满时,徐徐咽下。 4、捏小腿 用手捏住小腿内侧的肌肉,拇指与四指相对,稍用力按捏,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感为度。先上而下按捏,再下而上按捏,以各15~30次为宜,每日 可进行1~3回。 5、上下楼梯 利用上下楼开展锻炼,开始时一步一阶上,然后逐渐过度到一步两阶,上下往返,做10分钟左右,每日3次。速度则由慢到快,运动量达到心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6、艾灸 在家可用艾条箱,把艾条放进箱中,放在肚脐上,正好把肚脐(神阙穴)、上脘穴(脐上5横指)、中脘穴(脐上4横指)、下脘(脐上2横指)全覆盖,用艾条药力和热力健脾益胃。 还可灸足三里:足三里是强身健体的万能穴。 7、保暖 脾胃虚寒患者还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尤其不能让腹部受凉,即使炎夏,睡觉也要用薄被护腹。 8、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