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道家养生精气神
1. 精 、 气 、 神 , 道 教 内 丹 学 术 语 。 从 渊 源 上 看 , 道 教 内 丹 学 的 精 、 气 、 神 概 念 乃 发 端 于 先 秦 哲 学 与 医 学 。 《 周 易 · 系 辞 上 》 说 : 「 精 气 为 物 , 游 魂 为 变 , 是 故 知 鬼 神 之 情 状 。 」 意 思 是 说 , 精 致 的 气 凝 聚 而 成 物 形 , 气 魂 游 散 而 造 成 变 化 , 考 察 物 形 的 变 化 , 这 就 能 够 知 晓 「 鬼 神 」 的 真 实 状 态 。 在 上 古 哲 学 中 , 不 仅 有 「 精 气 」 的 概 念 , 而 且 有 「 精 神 」 的 概 念 , 《 庄 子 · 列 御 寇 》 在 描 述 「 至 人 」 的 生 活 状 态 时 即 使 用 了 「 精 神 」 的 术 语 。 在 《 庄 子 》 中 , 「 精 神 」 指 的 是 人 的 「 心 志 」 。 战 国 以 来 的 「 医 家 」 既 使 用 「 精 气 」 概 念 , 也 使 用 「 精 神 」 概 念 。 如 《 黄 帝 素 问 · 生 气 通 天 论 》 即 说 : 「 阴 平 阳 秘 , 精 神 乃 治 ; 阴 阳 离 决 , 精 气 乃 绝 。 」 《 素 问 》 这 里 所 谓 「 阴 」 指 的 是 蕴 藏 「 精 气 」 的 脏 腑 , 而 「 阳 」 指 的 是 保 卫 脏 腑 的 外 围 组 织 。 在 《 素 问 》 看 来 , 脏 腑 必 须 平 和 , 而 外 围 组 织 则 应 坚 固 而 不 泄 漏 。 如 果 脏 腑 与 外 围 组 织 不 能 配 合 , 则 精 气 就 耗 散 不 能 生 存 了 。传 统 哲 学 与 医 学 的 「 精 神 」 与 「 精 气 」 概 念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并 且 重 组 而 成 「 精 气 神 」 。 道 教 内 丹 学 称 精 、 气 、 神 为 人 的 「 三 宝 」 。 「 精 」 指 的 是 构 成 人 体 生 命 组 织 的 精 华 , 这 种 精 华 可 以 从 先 天 与 后 天 两 个 层 面 来 理 解 。 「 先 天 之 精 」 , 是 与 生 俱 来 的 , 所 以 又 叫 做 「 元 精 」 , 它 是 本 原 性 的 精 华 , 「 后 天 之 精 」 指 的 是 人 在 性 交 时 所 射 出 的 精 液 。 与 「 精 」 相 对 应 , 「 气 」 也 有 先 天 与 后 天 的 区 分 。 「 先 天 之 气 」 是 人 体 原 发 性 的 「 气 」 , 故 而 有 「 元 气 」 之 称 , 它 体 现 了 先 天 原 火 的 推 动 , 所 以 , 写 作 「 炁 」 。 从 字 形 上 看 , 「 炁 」 字 底 下 四 点 , 表 示 火 在 下 燃 烧 , 这 种 「 火 」 是 生 命 的 原 动 力 。 至 于 「 后 天 之 气 」 指 的 是 呼 吸 之 气 , 也 就 是 宇 宙 空 间 外 在 之 气 , 对 于 人 的 生 存 来 说 , 呼 吸 之 气 也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但 这 必 须 通 过 「 神 火 」 的 温 养 才 能 成 为 内 丹 修 炼 的 能 源 。 在 内 丹 学 中 , 「 神 」 也 有 先 天 与 后 天 之 别 。 「 后 天 之 神 」 指 的 是 「 识 神 」 , 它 的 作 用 是 认 知 与 分 别 , 这 种 「 识 神 」 对 于 学 习 知 识 是 有 用 的 , 老 子 《 道 德 经 》 称 「 为 学 日 益 」 讲 的 就 是 如 何 通 过 「 识 神 」 的 作 用 来 增 加 知 识 ; 但 就 内 丹 修 炼 来 讲 , 必 须 靠 「 先 天 之 神 」 的 观 照 。 这 种 「 先 天 之 神 」 又 叫 做 「 元 神 」 , 它 是 人 本 来 的 自 我 慧 光 , 元 神 之 观 照 , 是 一 个 减 损 识 神 的 过 程 , 老 子 《 道 德 经 》 称 「 为 道 日 损 」 , 就 是 排 除 识 神 的 干 扰 , 从 而 进 入 无 为 的 直 觉 状 态 。 这 样 , 元 神 观 照 , 而 「 后 天 之 气 」 转 换 为 「 先 天 之 气 」 , 于 是 元 精 培 补 , 生 命 焕 发 出 恒 久 的 青 春 。2.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古人对这点非常重视。苟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什么是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盛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精的来源,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断地有物质补充才能保证人的精不亏,才能发挥其功能,这种物质即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有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即《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干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享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什么是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什么是神?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这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秋天的中医养生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锻炼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秋季锻炼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