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食谱100道,让你吃出健康!现代人的饮食偏好导致了很多健康问题的产生。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活力,我们需要有定期的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下面列出了100种养生食谱,适合不同的食欲、口味和饮食需求。1. 茄汁蛋羹:材料:去皮切丁的番茄,鸡蛋,盐和香菜。2. 海带豆腐汤:材料:罐头海带、豆腐、青菜、姜、蒜,调料为盐、鸡粉和白胡椒粉。3. 地三鲜:材料:土豆、茄子、青椒、姜、蒜,调料为盐、生抽、鸡粉和白胡椒粉。4. 红枣银耳羹:材料:红枣和银耳。5. 番茄炒蛋:材料:鸡蛋,去皮切丁的番茄,姜和葱。6. 挂炉肉:材料:五花肉、姜、葱、老抽、白糖、料酒和盐。7. 麻婆豆腐:材料:牛肉末、豆腐、花椒、豆瓣酱、辣椒油、盐。8. 清蒸鲈鱼:材料:鲈鱼、姜、葱、米酒、生抽、盐、胡椒粉。9. 红烧狮子头:材料:猪肉馅、枸杞、香菇、粉丝、老抽、白糖、盐,淀粉适量,葱和姜。10. 起司焗三文鱼:材料:三文鱼柳条、起司、鲜奶油、黑胡椒、小苏芹、大葱、生菜叶、盐和胡椒粉。11. 冬瓜排骨汤:材料:冬瓜、排骨、枸杞、红枣、白胡椒粉。12. 山药鲈鱼汤:材料:山药、鲈鱼、红枣、姜片、葱段。13. 莲藕排骨汤:材料:莲藕、排骨、干贝、鲍鱼干、姜片、盐、米酒。14. 干贝蟹肉枸杞玉米羹:材料:干贝、蟹肉、枸杞、玉米、鸡蛋清、姜片。15. 珍珠丸子老鸭汤:材料:珍珠丸子、老鸭、红枣、葱姜蒜、枸杞。16. 蒜香奶油烤虾:材料:大虾、蒜泥、黄油、橄榄油、白葡萄酒、盐和黑胡椒粉17. 糟卤鸡爪:材料:鸡爪、米酒、味极鲜酱油、糟卤调料。18. 香菇炒肉片:材料:里脊肉、香菇、生姜、青椒、葱姜蒜。19. 水煮鱼:材料:草鱼片或者鲈鱼片、油菜心、豆芽、辣椒面、豆瓣酱、花椒粉、葱姜蒜、盐。20. 蒜香灵芝炒蘑菇:材料:灵芝菇、生蒜、盐、糖、米酒、鸡精、淀粉。21. 凉拌海带丝:材料:海带丝、小黄瓜、胡萝卜丝、红椒、醋、盐和糖。22. 酱烤茄子:材料:茄子,白麻酱,蒜泥,酱油,花生酱。23. 冬瓜蘑菇汤:材料:冬瓜、蘑菇、洋葱、盐和黑胡椒粉。24. 芝麻枸杞苦瓜丝:材料:苦瓜、姜,锅内先放芝麻、枸杞去香后焙黄。25. 紫菜鸡蛋汤:材料:紫菜、鸡蛋、盐。26. 沙司奶油烤牛油果:材料:牛油果、士司酱、柠檬汁、黄油和盐。27. 德式土豆沙拉:材料:土豆、甜醋、黄芥末酱、鸡蛋、芥末、橄榄油和盐。28. 水果蜜饯沙拉:材料:水果(草莓、菠萝、哈密瓜等),罐头蜜桃,篮子里的葡萄,蜜饯凤梨干,蜂蜜。29. 韩式海带拌饭:材料:新鲜海带、胡萝卜、鸡蛋、熟米饭、旺火葱油,电饭煲魔方调料。30. 水蜜桃鲜虾意面沙拉:材料:轻芝士、虾仁、水蜜桃、香葱和白老醋。31. 莲藕炖鸡
高中学生健康饮食养生食谱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相生相克说食物搭配玻璃苹果 发表于 2005-7-8 19:14:00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所有食物都可以同时食用。“搭配得宜能益体,搭配失宜则成疾”。换句话说,食物也有“相克”的时候。鞣酸与蛋白质 相克若在吃海鲜的同时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会出现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因为在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鞣酸遇到海鲜中的蛋白质,会凝固沉淀,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质。因此人们在吃海鲜后,应隔4小时以上再吃这类水果。吃完肉不要马上喝茶也是这个道理。纤维素、草酸与铁相克 动物肝类、蛋黄、大豆中均含有丰富的铁质,都不能与含纤维素多的芹菜、萝卜、甘薯同吃,也不宜与含草酸多的蕹菜、苋菜、菠菜同吃。因为纤维素与草酸均会影响人体对上述食物中铁的吸收。蛋白质与糖相克 牛奶中的赖氨酸与糖在高温下会产生反应,使氨基酸遭到破坏。鸡蛋与糖不宜同煮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把牛奶烧开、鸡蛋煮熟后,晾一会儿再放入糖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胡萝卜素与醋酸相克 炒胡萝卜忌放醋,是因为醋酸会破坏胡萝卜素。同样,富含胡萝卜素的雪里蕻、菠菜、油菜等也不要用醋炒。草酸与钙、镁相克 豆腐忌与菠菜同食。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菠菜中则含有草酸,两种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还容易诱发结石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学杰推荐适宜搭配的食物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草;精粮合口味,粗粮润胃;豆腐配海带,常吃除害;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康;心虚气不足,桂圆米煮;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吃饭,重视食物搭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食物的营养高低越来越受重视,但大部分人关心的往往是某种单一的食物有什么营养,比如“豆角有补肾的作用”、“多吃苦瓜能降血糖”,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鲁纯静告诉记者,从现代营养科学观点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如果搭配合理会起到营养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发挥其对人体保健的最大效果,长期以来这一点都被大家忽视了。现代营养学:讲究营养素的互补“我们常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其实就是食物搭配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对记者说,“因为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比如B族维生素、尼克酸、卵磷脂等,但惟独缺少维生素C,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正好弥补了它的缺陷,所以二者放在一起吃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这也正是现代营养学讲究食物搭配的重点所在。”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王宜说,比如我们提倡大家要吃杂粮,也是从营养互补的角度来考虑的,最典型的就是豆类。豆类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但不同种类的豆子氨基酸含量有高有低,所以平时最好别只吃一种,混吃更能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和生物价值。由于不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而导致搭配错误的例子也不少,鲁纯静指出,有些食物搭配只从口味考虑,很可能会造成对健康的损害。比如人们常吃的茶叶蛋:茶叶中除生物碱外,还有酸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有刺激作用,不利于消化吸收。而吃“大丰收”这道菜时最好别加黄瓜,这一点是王宜特别强调的,因为黄瓜中含有一种酶,会破坏人体对其他蔬菜中维生素C的吸收。“可惜,现在餐馆中的‘大丰收’几乎没有不加黄瓜的,”王宜对这种因食物搭配不当而造成的营养损失,感到尤其惋惜。传统医学:搭配好了加强食疗作用食物搭配的重要性,2000多年前在中医里就有所论述,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告诉记者,其主要依据就是食物的“气”和“味”。他说,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食物搭配的原则就是寒与热、辛与甘等达到平衡。具体来说,张教授指出,中医在食物搭配上有4种情况,前两种可以增强食疗效果:一是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的食疗功效。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与补血止痛的当归和温中散寒的姜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之功,同时还可以去掉羊肉的腥膻味。二是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扁豆中毒,橄榄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张教授说,食物搭配中还有两种情况可能削弱食疗效果,因此要尽量避免:一是相恶,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如吃羊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尽量不要同时吃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否则会减弱前者的温补作用。二是相反。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腹泻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蜂蜜反生葱、黄瓜反花生、鹅肉反鸭梨等。生活中应该怎么搭配不管从现代营养学还是中医传统理论的角度讲,要想了解食物的搭配,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简便的方法,能让食物搭配得更科学呢?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营养师、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认为,食物搭配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达到膳食和营养平衡,在生活中尽量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是最基本的搭配原则。我国营养学家建议,人每天除了水以外,还要吃30—35种食物。这个数字看起来多,实际上并不难达到,因为食物中的调料如花椒、大料等都算其中的一种。除了“多”以外,还要注重“远”和“杂”。“远”就是一天内所吃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比如鸡、鱼、猪搭配就比鸡、鸭、鹅或猪、牛、羊搭配要好;“杂”就是蔬菜、肉、粮食等不同种类的食物都要吃,让营养素共同发挥作用。还有几种搭配也是必不可少的,李瑞芬说,一是要注重主食与副食平衡搭配。小米、燕麦、高粱、玉米等杂粮中的矿物质营养丰富,人体不能合成,只能靠从外界摄取,因此不能只吃菜、肉,忽视主食。二是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搭配。酸性食物包括含硫、磷、氯等非金属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肉、蛋、禽、鱼虾、米面等;碱性食物主要是含钙、钾、钠、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牛奶、茶叶、菌类等。酸性食物吃多了会让人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增加患病的几率,需要一定的碱性食物来中和。三是干与稀的平衡。只吃干食会影响肠胃吸收,容易形成便秘;而光吃稀的则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李瑞芬认为,饮食中只要掌握了这些食物搭配的大原则,基本上就能保证营养均衡了。
冬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1、冬季用大枣、红糖、桂圆、生姜熬汤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流通、益气补血、安神驱寒的功效。
2、冬季常吃羊肉、狗肉这些性温的食物,可以起到驱寒解表、促进血管扩张、改善体表血液循环,使大家全身暖和。
3、冬季可以用西洋参泡茶,能够起到益气润肺、滋阴补阳的功效,对于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有益冬季养生保健。
4、冬季常吃一些芝麻和花生,可以对身体起到增强御寒能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5、冬季可适当吃点生姜,人们常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常食生姜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可发汗,并有促进胃液分泌以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生姜还有抗氧化作用,临床上常将生姜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胃寒、呕吐等症的辅助治疗。
6、 冬季不能忽视饮水,有不少人认为冬季寒冷,人体出汗少,可以少饮水或不饮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冬天虽然人体出汗少,但组织液通过皮肤蒸发也可失去不少水分,一个成年人一天要失去约600毫升水,这种水蒸发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故也称“无感蒸发”。人在呼吸时,也会失水,呼吸道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时,必须保持表面的湿润,每天仅此就要消耗掉500毫升水,加上排便失水,人体一天排出的水分约在 2500毫升左右。冬季人体只要损耗5%的水分而未及时补充的话,皮肤就会皱缩,肌肉也会变得软弱无力,体内代谢产物滞留,人便会感到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和无力,甚至还会诱发更为严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