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康复运动

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收缩音道,因为初学者很难体会收缩的力度,因此可以在排尿时收缩盆底,如尿流在收缩时终止,而放松时继续排出,就表示是正确的肌群收缩。在收缩盆底肌群的要尽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 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开始每次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音5~10秒后放松,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5分钟,每日两次。以后逐渐增加训练量。2、产后操

通过增强盆底、腹部、腿部等部位的肌肉,促进盆腔及腹腔器官恢复,帮助新妈咪远离分娩后遗症。产后操的2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后3天-3个月 盆底肌肉训练、腹肌运动、腿部肌肉运动、胸部运动等。最好在床上完成。 第二阶段:产后3个月-6个月 进行全身肌肉力量的恢复训练,并加强腹部和盆底肌肉锻炼。 呼吸运动 目的: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腹部,增强腹肌,活动内脏。 动作要领: (1)仰卧位,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2)深吸气使腹壁下陷,内脏牵引向上,然后呼气。重复数次。

3、提肛法即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加强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具体做法是反复做缩紧肛门音道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或每日做150-200次,4-6周患者有改善,3个月有明显效果。而对于重度盆底功能障碍者,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电刺激治疗或者相关的手术治疗。 4、运动法

产后妈妈可以通过一些锻炼,如屏住小便、提肛运动、收缩运动或其它运动来加强弹性的恢复,促进紧实。这几种运动法都是可以采取的,也可以根据G动这款软件来进行修复,效果会很好。经过这些日常的锻炼,可以大大改善盆腔肌肉的张力和周围肌肉,弹性的恢复,对性生活有所帮助。除了恢复性的锻炼,产后妈妈还应该保证摄入必需的营养,保证肌肉的恢复。

盆底肌康复运动好处

宝妈产后做盆底肌和腹直肌的治疗很有必要,而且效果也非常明显。宝妈在怀孕和生宝宝的过程中,身体为了能顺利生出宝宝盆骨就会打开十指,当宝宝出生之后,盆骨就会自动闭合,但是因为个人体质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的盆骨都能够闭合到没有打开的样子,所以就会出现盆骨松弛,很多宝妈发现自己的胯骨变宽就是盆骨松弛导致的,因此做盆底肌修复非常有必要。最好是在生完宝宝后的42天做盆底功能筛查,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盆底肌松弛,建议尽早修复,越早修复恢复的情况就会越好,修复的越晚或者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导致子宫脱落,甚至会引发膀胱直肠脱垂等,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排尿。无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都有可能会出现盆骨松弛,虽然剖腹产不用通过盆骨,但是因为在妊娠期间随着子宫逐渐增大、胎儿体重的变化都会压迫盆地,导致盆底肌松弛。而且宝妈在怀孕的过程中,随着身体激素水平的不断变化,盆底肌也会变得比较松弛。如果盆底肌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随着宝妈的年龄增长,有可能会因为打喷嚏、咳嗽等出现漏尿的情况。腹直肌分离最好尽快治疗,如果生完宝宝没有得到重视,可能会有更多的脂肪堆积在腹部,腰部就会越来越胖。所以无论是盆底肌还是腹直肌都要尽早康复和治疗,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由此可见,宝妈不管选择的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生完宝宝之后都要及时的进行盆底肌的修复,可以去正规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在做康复训练和修复的同时能够调节人体为新陈代谢,加快子宫的恢复,缓解产后疼痛等。

产后盆底肌康复运动

产后修复的时候心态要放轻松,产后修复运动可以做这些:

1、恢复训练

从分娩后第一周到第三周,需要连续做3组这样的动作,每组要做10次,缓慢的收缩放松,形成一组,这样可以让孕妇在剖腹产后的第一周到第三周之间进行锻炼;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训练强度。除此以外还能腹式呼吸、平板支撑、跪姿抬腿等方法,锻炼腹横肌,促进内部肌肉缩紧。

2、提肛训练

盆底肌要恢复的运动比较多,对促进盆底肌恢复有很好的效果。盆底肌恢复不好的话也是会很影响生活的。易舒美盆底修复器,是专门为女性设计的;它符合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在进行盆底肌肉收缩练习时,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各种盆底机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可以加强盆底肌力,改善盆底血液循环,保持盆底康复的持久效果。

3、瑜珈训练

盆底肌修复就是瑜伽,具体方法是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小腹上,然后保持呼吸顺畅,此时要将盆底肌肌肉收缩结合起来,吐完气后腹部和盆底肌可以多做几组动作。另外,剖腹产、顺产的孕妇在出了月子后可以做盆底肌锻炼,尽早恢复正常。

这些方法皆需要坚持进行才会看见效果。

还有骨盆修复也是一个,骨盆修复要针对骨盆错位进行纠正,而纠正的主要目标是韧带和肌肉,并不是指骨头的缩小。盆底肌修复使骨盆间原本松弛的肌肉韧带变得紧致,从而促进骨盆的复位。而骨盆修复后有效承托起盆腔内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盆底受到的压力,辅助盆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