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洛俄布?阿惠
洛俄布?阿惠 邀请你回答

中医食疗是什么

时间:2025-11-05 05:07159 人浏览举报
相关标签: 健康养生

关于 “中医食疗是什么3 条回答

  • 风吹雪
    风吹雪
    2025-11-05 05:07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

    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关系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关系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药物疗法主要使用药物,药物性质刚烈,自古有“毒药”之称,主要是为治病而设,因此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随便施药,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或热证用温性的药物,寒证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因此用药必须十分审慎。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

    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

    食物疗法与药膳

    药膳是近几年来逐渐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它是把药物和食物合理配伍,运用中国传统的烹调技术,结合现代食品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有一定保健治疗作用,色香味形俱全的特殊食品。药膳取药物之性,食物之味,借助食品的形式,食借药威,药助食势,相得益彰,共同起到保健强身、治病延年的目的。

  • 普通人
    普通人
    2025-11-05 05:07

    食疗即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具有不同作用的食物,或以食物为主并适当配伍其他药物,经烹调加工制成各种饮食以治疗疾病的医疗方法。中医认为,食疗即使利用食物来调节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人们获得健康,或预防疾病的能力,这样的定义下,将食物的治疗理解为用食物养生才更适合,食疗毕竟是食物,其治疗作用往往是有限的,得了急性病,不去医院而食疗风险比较大,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提供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食疗的历史:

    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但最初只限于粮食作物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现了复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药用酒。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 沧海为水
    沧海为水
    2025-11-05 05:07

    中医中的“食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宫廷之中就有“食医”一职,专门负责为皇室调配饮食,以保证性味均衡,养护健康。

    中医有句话叫“药食同源”。中医认为,大部分常用的食物有四气五味的区分,因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虽然食物一般性味平和,正常人长期食用不会有不良作用,但如果患有疾病,最好也注意食物的药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更有利于治疗和康复。这在食疗学中称为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的原理与药性原理是一致的。例如甘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造成脾胃气机壅塞或痰湿内生;酸味入肝,适量吃酸食可促进食欲,健脾开胃,但过量食用反而会伤胃;苦味入心,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等作用,多食却会伤脾胃;辛辣入肺,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但过食会上火动血;咸味入肾,补充盐分,能软坚润下,过食则会伤肾,导致水湿停滞。不同季节的饮食也有讲究,如夏天宜清淡,秋季须滋润,冬季应补益等。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